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2019-01-06 14:07:24)
标签:

旅游

文化

杂谈

历史

图片



江南六大古镇,拖拉了许久,终于来到最后一站--同里。原因有点扯,前年去的时候由于时间关系,最重要的一个点退思园没有看全。所以,只好故地重游了一番,一个也不能少啊...

同里古镇,位于苏州市东北的吴江区东部距离苏州市区20公里,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典型水乡风格的古镇。同里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五六千年前的“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早在新石器时代即有先民在此刀耕火种、繁衍生息。优越的自然条件,使这里成为吴地最富庶的地方,故得名“富土

 

先秦已成集市,隶属会稽郡吴县,汉唐日呈繁华。唐初,因其名太奢,改名“铜里”。此时尚属村市,在九里村。后梁开平三年(公元909吴越王钱镠(音liu)划吴县南地、嘉兴北境,置吴江县,同里属吴江县感化乡。

宋代,废感化乡,同里属范隅乡,正式建镇。将旧名“富土两字相叠,上去点,再将该字一分为二,上半截为“同”,下半截“田”与“土”相加,变为“同里”。自宋正式建镇算起,迄今同里已有逾千年历史,为古代江南六大名镇之一。

关于同里名字的来由,根据清嘉庆年间的《同里志》记载,同里“唐初名铜,宋改为同。旧名富士,以其名太奢,乃析田加土为同里”。但另外一个民间传说的版本则更富传奇色彩。相传很久以前,浙江富阳一带灾荒不断,不少人背井离乡来到这里垦荒种地。辛勤劳作加上风调雨顺,而使物产丰饶,人们安居乐业,就将这里称为“富土。直到隋炀帝即位,因其骄奢淫逸,不理朝政,致使国库日渐亏空。有一年北旱南涝,许多地方粮食欠收,交不上皇粮。于是,皇上下旨,江南富土每人增缴三斗粮,限十天缴清,违者将处以重罚。富土百姓得讯,焦急万分。便请教当时镇上一名姓金的秀才,金秀才便如此这般地作了安排。转眼十天限期已到,催粮的钦差乘船来到富土。金秀才率众乡亲在岸上跪地迎候,钦差一上岸,便催问加缴皇粮之事,金秀才从容答道:“今年受灾,收成大减,难以为缴。钦差不信,大怒道:“休得胡言富土乃富有之地,焉能无粮若不如数上缴,定要遵旨重罚。金秀才不卑不亢,陪笑解释说:“大人息怒,请听在下细说。此地原叫同里,并非富土,请大人明察。钦差听后迷惑不解,顺着街面东西南北巡视了一大圈,见到的都是“同里”,而绝无半点“富土”痕迹,于是只好罢休。原来金秀才关照众乡亲用拆字法,将“字一拆为二,上去一点,拆田连土,便成为“同里二字。而当时的书写习惯与今日不同,是竖写的,因此得以化险为夷,躲过了这一劫难。同里同里,同为乡里,看着叫着都很平白、亲切,因而沿用至今。

书归正传,进镇。景区外围的精品民宿。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最喜欢这样的庭院,浓浓的中国风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先简单介绍下古镇基本情况:同里古镇面积33公顷,镇外四面环水,为五个湖泊环抱;镇内则由15条河流纵横分割为7个小岛,由49座桥连接。镇内家家临水,户户通舟;明清民居,鳞次栉比。“家家临河住,处处见桥影”,小桥、流水、人家的典型江南水乡格局,为同里赢得了“东方小威尼斯”的美誉。

景区游客中心与停车场设在古镇北边。如前所述,古镇是被河道分割开的一座座小岛,所以,在同里,时时刻刻不能避免的,就是同里的桥。

“饮马桥”,单孔石拱桥,北边有花岗岩石刻楹联“月映清波静,风拂疏柳低”,清静而不失灵动,妙哉...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过了这座石平梁桥,正式进入古镇。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两岸绿树掩映之下,水乡更显清幽宁静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饮马桥南边的楹联是“桥头玉马闲饮水,河上鸬鷀忙捕鱼”,看来此处与周庄相似,有以鸬鹚捕鱼的传统。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水乡,最美的永远是这些貌不起眼的水道驳岸码头,它们曾经承载并见证了先人们千百年来的风雨兼程与不懈奋斗,也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沿着河道南行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三元桥,单跨石平梁桥。过了桥,可到古镇最重要的景点--退思园。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三元桥西边河道,下有游船码头。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过桥后,沿着南濠弄东行。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右边这高耸的屋墙就属于世界文化遗产退思园。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行至拐弯处,前面出现一座砖雕门罩大门,门额书“丽则女学”。
丽则女学,由退思园第二代主人任传薪创办于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当时,梁启超等人于1889年在上海首创了中国第一所女子学校“经正女学,随即近代教育的先驱蔡元培先生也在上海创立“爱国女校,梁、蔡二人率先冲破封建传统伦理观念束缚的勇敢举动,使年轻的任传薪十分感动又深受鼓舞。任传薪早年就读于上海震旦学院,深感广兴学校才是中国富强的必由之路,而女子教育尤为迫切。他认为,只有女子获得了知识与经济上的独立,才能取得与男子平等的参政权利,才能真正具有独立的人格并走向社会。因此,他于19062月在家乡创立了“丽则女学”,逐开吴江女子教育之先河,为家乡培养出了第一代女教师。

丽则女学初创时期条件相当艰苦。在母亲的支持下,任传薪将父亲建造的退思园作为校舍,园内光线较好的退思草堂、琴房、旱船、桂花厅等都变成了教室;同时捐赠家藏的5万多册书籍,开设图书馆。为提高教学质量,任传薪不惜出高薪,延聘包括国学大师钱基博在内的名师来校任教。一时间,丽则女学声名鹊起,本地之外的“远方童女,也担簦负笈而来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入门是一个院子。右侧有丽则女学校门,左边为新建的精品民宿--花间堂。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花间堂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校门为六柱八字门,西洋建筑风格。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里面有两幢大楼。

由于入学人数逐年增长,原有的退思园校舍已不适应,任传薪遂于1911年购得刘氏地基,建造了一幢七开间的两层教学大楼;1916年,又加建为三层。就是图中大楼。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北侧这幢两层楼房也是民宿的一部分。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青春洋溢在脸上,幸福发自于内心...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教学楼底层建拱形门柱走廊,二层北侧有阳台。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大楼北侧三层正中墙体嵌有石刻“诚勤朴爱四字校训,为时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的著名教育家傅增湘亲笔题写。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楼前的古井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楼前有雪耻亭一个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亭子下方立有“五月九日国耻纪念之碑”。原来,这是丽则女校师生为了反对袁世凯与日本签订卖国的“二十一条”而于1915年专立的。碑为青石,圭形,钱基博撰文,吴芝瑛书写。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既然谈到了教育,不得不说同里古镇的耕读传统历史悠久、根深蒂固。据统计,自南宋淳祐四年至清末,同里先后走出了一名状元、四十二名进士、九十三名文武举人,成了远近闻名的“进士镇。其中著名的有:宋代著名诗人叶茵,著有《顺适堂吟稿》五卷;造园鼻祖计成,先后设计建造武进“东第园、常州“吴园、扬州的“影园和仪征“寤园;辛亥革命风云人物陈去病,创办了革命文学团体“南社”等等

出来沿新填街南行,路边的古戏台。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前行不远,就是此次重游的重点--退思园。

退思园建于清光绪年间(1885-1887年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是安徽兵备道任兰生回归故里后建造的一座私家花园,取《左传》中“进思尽忠,退思补过之意命名。该园设计者袁龙,是同里画家,字东篱,诗文书画皆通。他根据江南水乡特点,因地制宜,精巧构思,历时两年建成此园。园占地仅九亩八分,简朴无华、素静淡雅,具典型晚清江南园林建筑风格。退思园布局独特,无论亭、台、楼、阁、廊、坊、桥、榭、厅、堂、房、轩一应俱全;并以池为中心,诸建筑如浮水上。又结合植物配置,点缀四时景色,格局紧凑自然,给人以清澈、幽静、明朗之感。退思园于2001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退思园与丽则女校,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大门口的“退思园”匾,由汪道涵所题。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一进花厅,又名茶厅,为主人家接待一般客人之场所。堂上“退思园”三字为启功题写。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二进正厅,名“荫余堂”,字匾为沈鹏笔墨。此为主人家接待贵宾,举行祭祖典礼、操办婚丧喜事等的场所。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再往里是内宅,是也园主与家眷起居之处。主人任兰生,因为长期在安徽生活,所以建造了别具徽州特色的大走马楼,而且两侧都设有楼梯,十分方便。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大门结构也是徽州地区常见的,内木外砖,可起到防火作用。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接下来是坐春望月楼,是主人接待亲朋好友盘桓之所。这里也是一个过渡区域,可以连通主屋与花园。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通过这道“得闲小筑”月门,就进入到退思园最精华的部分--园林。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与坐春望月楼相连、悬挑在花园西北角的楼阁叫揽胜阁,这独具匠心的设计,既可使宾客中的女眷足不出户就可饱览满园景色,同时,它恰到好处地弥补了北墙与西墙之间的呆板死角,使整个建筑空间布局冲充满律动感。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映入眼帘的如画美景。整个园林布局依水而谋、构思奇巧、高低层叠、错落有致。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池子的中心位置是单层歇山顶的退思草堂,前有亲水平台。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按逆时针方向游览,首先就是伸出水中的石舫--闹红一舸。奇妙之处在于此石舫有头无尾,下为湖石所托,半浸碧波,水声潺潺,不绝于耳。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紧贴着石舫,就是菰雨生凉轩。菰雨生凉轩贴水而筑,取意于彭玉麟题西湖三潭印月“凉风生菰叶,细雨落平波”之句命名。隔屏正中的镜子是园主之子任传薪从德国带回,置身镜前香妃榻上犹如沐浴湖水之中,顿生凉意。楹联种竹养鱼安乐法读书织布吉祥声,是园主好友彭玉麟对他的劝诫。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上天桥俯瞰园中美景。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假山叠石之上,是眠云亭。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亭上欣赏石舫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来到池中央的退思草堂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石宗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原来是这般模样...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往南走,这个砖拱门后就是同里著名的明清老街了。门额砖刻“明清遗风”四字,出于费孝通大师之手。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老街不长,不到两百米。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往西边,老街对面的拱门门额书“富土流韵”。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在中川桥上眺望两岸秀色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紧邻中川桥西边,有一座型制特别的石平梁桥--泰来桥。

泰来桥,始建于明末(1640年),里人马而锡出资银五十两建木桥;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徐焕易石重建。泰来桥为单孔梁式桥,南北走向,桥台为青石,其余为花岗石砌置,东西两侧为木栏,也是同里体形最高大的桥。桥墩南北内侧,均刻有“乾隆丙寅春贞徐焕章氏建字样。柱石上有两副桥联,东为“垂天螮蝀通兰鹢,夹岸楼台护玉龙西是“题柱客从云表度,涉川人向镜中来”,文化底蕴深厚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桥上木架看来以装饰作用为主。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桥身两侧有花岗石条矮栏,前端有戗鼓石。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泰来桥西侧风光。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东侧就是适才经过的中川桥,三孔石拱桥。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站在泰来桥上,可见西侧水道往南有一分叉,南边还有一座中元桥。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由于我当时走宝了,只能网上找来两张图片介绍下。

中元桥,跨洪字、冲字两圩,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易石重建,是同里镇唯一的梁式三孔石桥。该桥形制十分独特,两端各用两根斜梁,在斜梁上凿出阶梯槽石级搁在槽上。

 

泰来、中元两桥合称赌气桥。传说,以前这里住着两位财主,一位姓徐患有足疾,一位姓钱,眼力不好,有一天他俩一起喝茶,那个姓徐的财主指着茶馆旁的木桥(即泰来桥)说:“我要把木桥改为石桥,以后你老兄可托我的福,不必在风雨中扶着桥栏过桥。”话声刚落,姓钱的财主发火了,对徐说:“你造你的桥,我走我的路,为什么要托你的福,再说,你能造桥,难道我不能造?于是也盖了一座中元桥,而且抢先比泰来桥早些落成。群众因此将两桥称为“赌气桥”。尽管两个财主是赌气,但事实上还是做了件方便群众的好事啊。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竹行棣的过街券门砖雕门额刻有“民淳俗厚”。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升平桥,南边为鱼行街,可以到达之前介绍的中元桥。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桥下水乡风光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往西走,回望升平桥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东边是鱼行桥。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鱼行桥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鱼行桥上可望见西侧的乌金桥。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与鱼行桥呈90度角的泰安桥,下有另一条南北方向的水道。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泰安桥北边远处隐约可见吉利桥的身影,也就是著名的同里三桥所在地了。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乌金桥,坐落于同里镇西北郊,是当年苏州到同里的必经之路,也是古镇的重要入口。
绿树拥簇中的乌金桥,身姿卓约,倒影如画。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顺路先参看一下同里天主堂。苏州上海一带的古镇很多都设有天主堂,说明这些地方是受到西风东渐影响较早也较大的地区。
这副对联倒是很中国,“敬天无需分中外,修德可以作圣贤”,非常有道理。心无敬畏,正是当下社会巨婴横行、自私自利的根本原因。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乌金桥,俗称乌溪桥,原位于同里镇九里村,东西走向,始建于明代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由民间集资重修,后多次重修。现桥为1999年迁移而来。桥为单孔石拱桥,花岗岩、青石(石灰岩)构筑,全长13.4米,矢高2.4米,桥面宽2.15米,桥堍宽3.25米。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桥面中心这幅“马上报喜图,据说是当年为迎接太平军时专门雕刻的,预祝太平军旗开得胜,马到成功。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水乡傍晚更显静谧、和祥。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远端是古镇西南角的会川桥。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回到古镇中心,看著名的同里三桥。同里三桥是指分跨两条成T字形的河道、紧密分布在不足百米之内呈品字形的太平桥、古利桥和长庆桥,这里也是水乡昔日最繁荣的商业中心了。
这是站在长庆桥上所见景观,T字形河道口左侧为吉利桥,前方为太平桥。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又见鸬鹚...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长庆桥原名福建桥,俗称谢家桥、广利桥,坐落在同里镇繁华地段。桥长7米,宽2米,单孔石拱桥,始建于明1470年,是里人陈镛、谢忱政倡建,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重修。长庆桥的桥联为“共解囊金成利济,好留柱石待标题充分体现造桥者为民造福、利在千秋的崇高思想。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太平桥,单跨石平梁桥,初建无考,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里人范景烈等捐资重建。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吉利桥,单孔石拱桥,同样是清乾隆十二年由里人范景烈发起重建。桥联为“浅渚波光云彩,小桥流水江村”,道尽水乡秀色。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有趣的是,千百年来,在同里一直流传着“走三桥的民俗。婚娶大喜、老人祝寿、小孩满月,都要在三桥上走上一圈,图个消灾去难、吉祥如意、圆圆满满的好意头。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沿着上元街西行,尽头处又是一座古桥--蒋家桥。

蒋家桥位于西柳圩,明景泰中间里人陈让始建,成化十三年(1477年)重建,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里人朱东发等募资重建。此桥址原是广仁桥,蒋家桥在此桥旁靠南。现浜已填掉,故现桥名为蒋家桥。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沿蒋家桥南行不远,很快到达同里古镇又一座重要景点--耕乐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耕乐堂,位于同里古镇西侧蒋家桥南上元街边,始建于明末清初,主人为当地处士朱祥(字庭瑞,号耕乐)。朱祥曾协助时任江苏巡抚修建宝带桥有功,被奏请朝廷授予官职;但其不愿入朝为官,便托身体有疾归隐故里,为人敬重。后置地并购得潘家老宅建起宅院,由朱祥之号“耕乐”命名为耕乐堂。此园后来数易其主,屡有修建,现存为清代乾隆至咸丰年间所建,占地面积4268平米。全园两路三进,前宅后园布局。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门楼背后的砖雕门罩刻有“乐善家风”。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一进为堂楼,为朱家祖屋,也是主人家接待客人的场所。现用于做根雕大师张正的根雕作品展示,展出作品皆是列入吉尼斯纪录的。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两侧各有花瓶门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往里是耕乐小筑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耕乐小筑门楼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楼下大厅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上二楼跑马廊观赏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耕乐堂北路有花园曰“耕乐园”。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花园雨廊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三友亭,边上有檐廊可遮阳挡雨。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墙上的凹槽里还藏有辟邪的石狮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三友亭南侧以假山点缀。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与雨廊相连的是鸳鸯厅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鸳鸯厅北侧有荷花池,对面是环秀阁,池上有三曲桥相连。而环秀阁与右侧墨香轩之间有天桥连接,十分注重空间的承启转接与高低错落,与退思园园林布置有相似之处。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地面上有卵石铺成的“五蝠”临门。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鸳鸯厅后有亲水平台,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转角处还有临水而立的古松轩,趣味盎然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池畔假山边的白皮松,树皮斑驳,苍劲古朴,这建园伊始至今的存在,堪称是耕乐园四百年来风雨变迁的历史见证者。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这些形状各异、构思奇巧的门、窗,更是让人印象深刻、由衷赞叹。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好一个“得返自然”!本来无一物...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北路与花园相连的正厅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里面所悬木匾“耕乐园”三字,出自海派书画大师程十发之手。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耕乐园北路后门楼,门罩刻有“竹苞松茂”四字。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门罩的立体浮雕凹凸有致,层次分明,形象丰满,栩栩如生。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檐廊墙壁上还嵌有珍贵的书画碑拓,凸显主人的生活情趣与高尚品格。
黄金布地梵王家,白玉成林腊后花。对酒不妨还弄墨,一枝清影写横斜”,落款是“堂看梅和王少傅韵 吴趋唐寅”。没错,就是诗文中的“吴中四才子”和书画中的“明四家”之一,大才子唐伯虎的作品。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此诗出自唐寅自题《墨梅图》,也就是常说的题画诗。《墨梅图》原作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上幅图大家对比一下。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文征明的书法,又一明代牛人。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白贲谁为偶黄中自保真相看经发改独领四时春”--唐寅《梅花图》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北路前门楼,门罩刻有“耕读传家”,也是主人心态的真实写照。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不觉之间,月上瓦脊,倦鸟也该思归了...

同里古镇(上)--能不忆江南(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