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昌羊角水堡与庄埠牌坊
标签:
文化杂谈历史旅游图片 |

从侧面可以看出祠堂为两进一天井,山墙为徽式五山风火墙。


外面可见羊角水。

南门城洞,是青砖拱券门。

城墙紧贴着羊角水,充分利用天然屏障,易守难攻。

南门城楼。南门又称“向明门”。

城墙上还有僭建。


还有一座桥通往对岸。从残存的船型石桥墩可以推知,以前这里曾经有一座古石桥。据有限资料,此桥应该叫鹅胸桥。


下面就是古码头

远处歇山顶的房子应该是一座庙宇,当时我太懒了,居然没一探究竟。现在估计应该是“真君庙”。

紧接着来到古堡的东城墙段,也是保存最好的一段。古堡现存城墙共861米,当时正在进行修复工程。


已经修复的一段城垛。



接着看到的是羊角堡的东门,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城门--通湘门。


门额上的红石门匾“通湘门”三字至今清晰可见。

进去就是东门街。

上城墙一览。

开始沿东门街前行。

这家门前的旗夹石,证明这里曾经的荣耀。

街道都是原始的卵石路。









又见一座两进砖房,山墙是七山风火墙。

绍福公祠


小狗狗的甜蜜时光...

小巷深处浓浓的生活气息...

世能祠。里面正在修缮。



古村里空地就是家禽的乐园

又一座宗祠--芳丛公祠。大门为内凹式。

门楣石框有少量雕花

进去的院子。以前应该有围墙。


两进一天井格局。

终于看到雕花门扇,有各种写法不同的“福”字。


狗妈妈与小狗狗们的日常...


必须说,当时古堡正在修缮中,几乎没有什么指示牌,资讯非常有限,所以游览过程就是瞎子摸象一般。我当时甚至不知道古堡的北门与北城墙已经没有了,专门走了一圈,结果没有找到,最后走入一片田野。



从田野出来又回归到古堡的西门城楼。

又见羊角水。

这两年来,随着古堡修缮完毕后的宣传增加,去的人逐渐增多,资料也健全起来,现在就将一些主要遗漏的古建简单介绍如下。(图片来自网上)

此塔名叫龙光塔。龙光宝塔,位于会昌县城的西北方向约2公里,位属辛方,其星象位于二十八宿的奎宿与娄宿之间,地处湘江(贡江上游名称)的左岸水口,是一座风水塔;另一方面,它同时还兼具文峰塔的作用。
龙光宝塔,始建于明朝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历经58年,于康熙壬戊(公元1682年)年建造成功,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塔高38.89米,塔身8面,底层边长4.61米,塔基占地面积116平方米,为8面9层楼阁式砖塔,内部为“壁内折上,双上双下”式构造,是赣南现存明清古塔中体量最大的一风水塔。据史料记载,在此塔建成之前400年中,会昌仅仅出过一个进士,22个举人;而这座宝塔建成后至清朝末年的230年内,会昌人才辈出,共涌现出进士8人、举人35人,也就是适才所说的兼具文峰塔之功用了。

又偷了个懒,没过去近看。


到了庄口镇湘江转了一个大大的U形弯,过了江往庄埠村而去。

这个破坏严重的大门居然还有红色砂岩的戗石,可以推测应该是属于古祠堂。

门当石有雕花。

进去一看,原来真是一座祠堂,名曰“世经堂”,前面还悬有“庄溪草堂”牌匾一块,落款是“罗洪先题”。这个罗洪先,之前在晹霁古村的帖子里刚好有涉及,所以还有点印象,他为晹霁村胡氏宗祠题写了“追报堂”牌匾;巧的是,经查阅资料,庄埠村的大姓也是胡姓,这家祠堂就是胡氏祠堂。
罗洪先(公元1504-1564年),字达夫,号念庵,江西吉安府吉水黄橙溪(今吉水县谷村)人,明世宗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状元及第,明代学者,杰出的地理制图学家。明嘉靖年间,会昌庄埠村一位很有名望的富绅胡大徽,因崇尚王阳明学说而结识了罗洪先,罗洪先就为胡氏祠堂题写了“庄溪草堂”匾额,匾额被庄埠胡氏一直保存下来。原匾已经现在保存在会昌县城“百匾堂”内展出。


村中更多的是这样令人无奈的场景。

又见红砂岩旗夹杆石,透露着多少无奈...

还好,这座斗拱门楼的“胡氏大宗祠”保存尚好。






瞎逛了一圈,也没见到牌坊,只好向村民问路。原来庄埠牌坊,就藏在临着池塘这幢房屋之后...

牌坊夹在房屋之间,背面比较简单,没雕花没刻字。

正面完全不同


庄埠牌坊,全称应该叫庄埠节孝牌坊,四柱三间五楼,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的1737年,迄今280年。

牌坊戗石。立柱雕有万字纹,两侧是石制门扇形。

牌坊前有一对形态生动的石狮,比较少见。用水泥封住,估计是怕被盗


至上而下,龙凤板雕刻“圣旨”,字匾为别为“节孝”和“旌表儒童胡惟俊妻刘氏节孝坊”。下方字匾上梁刻“寿”字,左右各刻有“福”和“禄”字。

精美石雕,人物当然是没头的

下梁雕刻的龙头与鲤鱼图案,大约就是寓意鱼跃龙门了,也是图个吉祥如意的意思。


一些细节,供大家欣赏。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