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圆的村庄--菊径村 《婺源春.花》(一)

标签:
历史旅游图片文化杂谈 |
告别了铅山,随即踏上婺源赏花之旅。
婺源来过了两次了,不过都是匆匆而过,而且季节也不合适,所以并没有过多停留。但每天都从央视里看到金灿灿的油菜花海盛景,还是让人控制不了内心的向往,走起!
从上饶的铅山过来,刚好是傍晚时分。按计划准备住在思口镇,一路走走停停,为的就是这随处可见的花。

雨雾天转晴了


这是位于乌坑村附近的一家徽式建筑的高级酒店--从溪庄园。不愁钱的在这里体会下乡村风情,感觉应该不错。我就瞅几眼吧


这里是江村附近。
婺源的公路边总有小河小溪伴随,有山有水,景致确实不错。


小河夕照。是不是有点半江瑟瑟半江红的味道?


这边却绿得像翡翠一般


前面这些白色的小花属于萝卜。
现在终于知道徽式建筑为什么选择白墙了,这所有的色彩斑斓的画面里边,徽式建筑的白墙青瓦,还有马头墙那些简洁错落的线条,再和谐不过,当真是美得不要不要的...


这是在快到思口镇的高岸拍的。我还能说什么呢?...






第二天早早起来,准备先去看西线景点。
居然是大雾伺候,云雾缭绕的乡村别有一番韵味。


路况不错


开着开着,前面出现一个景致不错的山村,停车观看。


很重要的原因是看到这座非常气派的祠堂

一株独秀的

成群结队的...



从侧面可以明显看出祠堂为三进

有人说:马头墙与油菜花是绝配哦...

总感觉婺源的美是随意的、懒散的、漫无目的的...但是只要你认真一看,就会发现处处都透着美,哪个画面都美...

只能村里瞎逛了

祠堂背后看田园风光

祠堂的三进山墙是步步高升啊。上面开有很多斗形窗,后进目测有三层楼。





祠堂正面。

沿着小河边的石板路漫步


到了村子另一头,看了路边牌子才知道,原来这里是古坦乡张溪村。村名叫张溪,村民可不是张姓。这个祠堂叫“义和堂”,是一个洪氏宗祠,始建于清初,距今已有300余年。
菊径村地处婺源县古坦乡,始建于宋代初期,是个典型的山环水绕的小村庄。菊径村之所以出名,最大的亮点莫过于“中国最圆的的村庄”这个衔头了。小河成大半圆型,绕村庄将近一周,四周为高山环绕。上了村庄对面的小山坡在半山腰处就见到整个菊径村,一条小溪圆圆地环绕整个小村,村子里对外交通靠的是一座座小木桥,当地人也非常形象地称之为“脸盆村”。整个村子前面水绕,后边山环,很符合中国的八卦“后山前水”理念,所以菊径村也被称呼为“中国八卦村”。
从低到高,依次看到菊径村的景象。

秋天的菊径村。(网络图片)

准备沿着河边的石板路走一圈



为数不多的砖雕门罩


村子的东北角,出现一座美丽的廊桥,边上还有一间宗祠,让我喜出望外。

廊桥为木平梁结构,中间是船形墩。


桥是新近修复的



水质清冽,祠堂后种有香樟树



原来这是“何氏宗祠”。据清《何氏统宗谱》记载,菊径村何氏宗族祖先于宋朝乾道年间迁居至此,千百年来繁衍生息,遂成大族。何氏宗祠内原有大明崇祯皇帝于崇祯元年御笔亲赐的“黄阁调元”牌匾,可惜于2011年被盗。文物贩子真是可恶啊。

立柱楹联为“千秋人识庐江郡、一邑名传宰相家”。
这楹联里头的宰相,正是崇祯皇帝御赐牌匾的主人--何如宠。何如宠(公元1569-1642年),安徽桐城人(今枞阳县枞阳镇何家青山人),祖籍婺源田源何田坑。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进士,是明末一代名臣。《明史》称其“操行恬雅,与物无竞,难进易退,世尤高之”。如宠为官清廉,深得在朝官员信赖,官至少保、礼部尚书、户部尚书、东阁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等。很多资料说何如宠祖籍是菊径村,应该有误。其祖籍是婺源田源乡何田坑村,但是其宗族与菊径村何氏确属同宗,据建于南宋乾道五年(1169)的菊径村《何氏宗谱》载:“婆之菊径、大田、梅田、田坑,邻之乐平、德兴、浮梁、都阳,恍然十二派同一祖,十二地为一宗何。”所以御赐牌匾悬挂于此也就不足为奇了。
前面提到了,菊径村风水甚佳,这都离不开一个人--何溥。这何溥又是何许人也?乖乖不得了了,原来,婺源何氏一世祖何溥,(公元922-1019年),字令通,号潜斋,晚号紫霞老人,乃是南唐国师,中国著名的风水大师,罗盘的鼻祖。菊径村就是其亲自规划设计的。何溥是唐代著名的“拉纤县令”益昌县令何易於第五代孙子,其祖从庐江迁居河南颍阴县(今属漯河市)。北宋初年,何溥因得罪皇帝遭贬至海宁县县令(今休宁县))。《休宁县志》有记载称:“凡徽人葬地之善者,多为何国师所扦。”何令通的风水术一直在徽州传承。如婺源济溪的游氏家族,即“得舅氏国师何令通倾囊之学”,历代均出过不少著名的风水师。明代游元礼还曾于“永乐初应诏卜天寿山陵,优赐还山”。而何国师后人徽州著名的风水大师何可达,正是世界文化遗产地—黟县宏村明永乐年间改造村落环境、构建村中水系的全盘规划者以及歙县的唐模的全盘规划者。徽州人对风水的追求以及风水师的层出不穷,为罗盘提供了广泛的市场需求和技术指导,万安罗盘业应运而生。何田坑村与济溪村倒是离的很近,都在江湾镇东北几公里处。据说,何令通在灵山发现田坑呈莲花座,是一个归隐安居的上佳宝地,便遣其何氏家族来此建村,使灵山脚下这片方寸之地迎来了荒芜到村落的转变。何令通不仅为田坑开启了何氏作为当地望族的源头,也为徽州留下了影响深远的堪舆术遗产。“三游”济溪村、中国八卦村菊径、江湾村的仙人桥,是得“舅氏国师何令通青囊之学”的杰作。他的堪舆之术经后人的传播和发扬,深深影响了整个古徽州的风貌,更深抵徽州人生活的角角落落。“无村不卜”的古徽州,长期成为中国村落风水文化的热点,可以说从何令通的文化遗产受益无穷。婺源素有“三仙四相一贤人”之说,“四相”当中的汪澈、何如宠、曹振镛,都祖源于灵山附近的村落,足见何溥堪舆术之高明。

抱鼓石。下面是青石制作,上面的石鼓应该是新造。

果然,老的青石鼓被扔在一旁...无语

拱形轩廊

鳌鱼木雕


可惜没开放,只能回村里继续逛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