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华安土楼

(2018-02-10 00:40:21)
标签:

旅游

文化

历史

图片

杂谈


一提到土楼,相信大家或会有各种各样的想法闪现,客家土楼、南靖土楼、永定土楼、福建土楼....,不一而足。但是,如果当你真的走进了土楼的世界,上面这些想法就会一一改观。不只福建有土楼,广东东部山区也有;不止客家地区有土楼,闽南语系地区也大量存在土楼;土楼不只是方楼与圆楼,还有八角楼、风车楼、五凤楼、半月楼....一直以来,我就琢磨着整一个比较全面客观的土楼帖子,但是看得越多,反而迟迟难以下笔,因为老看不完。还好,今次终于找到一个突破口--华安土楼,因为华安的土楼数量相对较少,有代表性的几座可以比较轻松地看完,也算为我的土楼帖子打开了一个突破口。只要你足够耐心,土楼,会有不一样的精彩...

华安土楼,很多人可能闻所未闻。但事实上,2008年福建土楼成功申遗时就包括了永定土楼、南靖土楼和华安土楼三个部分,华安土楼的代表是大地土楼群。华安县位于漳州市北部,为一个山区县,林业资源与水力资源相当丰富。

闲话少说,沿福建省道208开到与县道583交界的地方转入县道,正好是汰溪与九龙江交汇处,见到一个林木异常茂盛的小山包。事实上,几年前我来探寻华安土楼的时候有经过这里,那时就有感觉这山包上应该有什么寨子,但是因为功课没做足吧,也没进去。后来回来一查,这地方就叫汰口嘴,山包上也确实有一个古兵寨--汰口寨。


华安土楼

整座小山包都被郁郁苍苍的树木包围。

华安土楼

沿石阶而上,前面出现一棵古枫香树,200多岁。

华安土楼

再往上,有一棵更加高大茂盛的古樟树,看上面挂的古树名木牌子,这棵古樟树已近900岁,成精了。

华安土楼

华安土楼

华安土楼

华安土楼

瞧这树干壮实的...

华安土楼

树木掩映中,出现一些老房子。

华安土楼

两排楼房中间,出现一座两层寨门。

华安土楼

原来这就是汰口寨的后门。下面为土石混合,上部为夯土。

华安土楼

华安土楼

入了寨门,是一个长条形通廊式庭院,俗称“天街”。

华安土楼

寨门下有小土地公庙

华安土楼

庭院由卵石铺就。两边各有一排20间对称的平房。

华安土楼

华安土楼

华安土楼

中部位置有一个祠堂。从门口悬挂的锦旗上的“庄”字,可以推断出这里的居民为庄姓。据汰口寨青阳庄氏公望二房四世均和系谱记载,汰口庄氏是南宋末期江苏淮阴总兵十三世祖庄公望的后代。庄公望去世后,部下一行九人沿九龙江北溪上溯至此,看中了汰口寨周边优越的地理环境,用银两买下了这片土地并开始繁衍生息,古寨84米,宽46米,建筑面积约3800多平方米,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了。按照风水说法,汰口寨处于一座龟形山上,三面环山,一面临溪,犹如一个巨大的“印章安放在一只巨型乌龟上,形成独特的“金龟背印,寓意吉祥如意,长寿安康。这种兵寨建筑,在抵御外敌入侵时,寨民可以互相走动,自如应战,在安全方面起了关键作用。据说仙都镇大地村二宜楼的建造也有以此为参考呢。

 

华安土楼

华安土楼

华安土楼

华安土楼
两排平房的外面,是两排上下各22间的二层楼房整座寨楼内是“三条巷道四排房子”,外侧巷道称“地巷”。
华安土楼
出了寨子,可以看到正门全貌。
华安土楼

华安土楼
正门上石碑刻“全保楼”三字。原来汰口寨古称“桃源口古寨,又称“全保楼”。
华安土楼
从外侧看,古寨堡的影子就更明显些,下面石砌、上层夯土构造。下层的窗户应该是后来所开。
华安土楼
古寨的两侧又各有上下个22间的二层楼房一座。
华安土楼

华安土楼
古寨另一侧面中间还开有一个寨门,门匾书“百谷朝宗”。
华安土楼

华安土楼
沿着外围走,一路古木茂密。原来,古寨的先民十分重视环境保护,立碑保护树木。古寨里有一个"禁伐碑",是乾隆肆拾年拾月由庄午、庄才、庄张、庄印等四兄弟共同设立,明确要求后人要保护好树林,不得随意砍伐。后人也谨遵先辈愿望,这才使得这片茂盛的树林存留下来。华安土楼
即便是冬天,老樟树也是绿绿葱葱、青翠夺目。
华安土楼

华安土楼

华安土楼
别了,老树精...
华安土楼

华安土楼
最后上一张网上航拍图。
华安土楼

沿县道往沙建镇开,大约两公里远就到了著名的“仙字潭摩崖石刻”,2013年已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华安土楼
观景台,也是汰溪边。
华安土楼
就是对面这一小块摩崖。
华安土楼

华安土楼
放大了看。仙字潭摩崖石刻,早期考古调查与研究认为,这是一处相当于中原地区商周时期的本地少数民族文化遗存。现在官方说法认定的摩崖石刻有五处,均为图像文字,字体近似殷周青铜器铭文,是古代居民活动记事的遗迹。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那些时不时搞地域黑说南方人“南蛮”的,不妨也来看一看,其实文明并不是单极的,中华文明可谓是无处不在啊。华安土楼

华安土楼

华安土楼
继续往西北方向行驶,过沙建镇大约十二三公里后,来到一个叫上坪的地方,这里有上坪土楼群。上坪,并不是一个村名,只是当地人对这一带的叫法,包括了庭安、岱山、宝山三个村子。说是土楼群,其实只有三座,因皆建于明万历年间,也称“万历三楼”。数量虽不多,但各有特色。以前曾经有很多介绍此三楼的资料都说这是最早有明确纪年的土楼,还给了个“土楼之母”的美称,现在看来应属于以前对土楼知之不多、知之不深的产物。最早的土楼是永定县湖雷镇下寨村的馥馨楼。据此楼居民孔氏族谱载,它建于唐代宗大历四年(公元769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但是不论怎样,随着各地对土楼的逐步重视,我倒是真心希望惊喜可以越来越多。
 

按照先后顺序,首先到了岱山村。在村道边很快看到这座雄踞于小山包上的齐云楼。

先上一张网上找来的航拍图。

华安土楼

华安土楼
周边都是土房子
华安土楼
齐云楼,据说始建于洪武四年(1371),位于一座小山上,平面呈椭圆形,坐北朝南,东西直径62米,南北直径47米,系由唐代名将郭子仪的后裔迁闽时所建。据齐云楼珍藏的两本《郭氏族谱》记载,他们的开姓始祖是周文王之弟号叔,以太原为最古郡望,又望出华阴、冯翊。至唐代郭子仪中兴唐室,封"汾阳王",其后以"汾阳"为堂号,奉郭子仪为郭氏一世祖。郭子仪有八个儿子,长子郭曜生子岩、嵩。唐代王审知人闽之际,郭嵩随军入闽,居于漳州芝山东麓郭坑,是为郭氏入漳始祖。其后经过三十几代子孙非常复杂的播迁,传到郭子仪以下第三十世孙郭叔资,于明成祖永乐年间(1403-1442)开基华安沙建岱山村。
齐云楼有内外双环,为单元式土楼,共有26个单元,外加大门寮,各单元有独立的门、厅、天井、楼梯,各为小天地。楼高7.6米,层高2.6米,内环是平房,外环为二层楼房。下面为石块砌筑、上部为夯土。现存齐云楼门匾刻有建于明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字样。

华安土楼
外形呈椭圆形状。长边这个门是南门,也是土楼的正门、大门。
华安土楼
边上是西门。
华安土楼
由于大门紧闭,只能从门缝里瞅瞅。
华安土楼

华安土楼

华安土楼
沿土楼走一圈华安土楼

华安土楼
正门为花岗岩石条砌筑,上有两个门当。
华安土楼
门匾刻“齐云楼”三个大字,旁有“大明万历十八年”字样。
华安土楼

华安土楼
齐云楼处于岱山村最高点,气势雄伟。
华安土楼

华安土楼
往东门走,这边的墙壁上居然建有一个阳台。与其说是阳台,我觉得更像一个瞭望台吧。
华安土楼
齐云楼东门。
华安土楼

华安土楼

华安土楼
同样门内是一条深深的巷道
华安土楼
楼后绿树环绕
华安土楼

华安土楼
斑驳的城墙,只剩下岁月悠悠的叹息...
华安土楼

华安土楼

华安土楼
转了一圈,又来到西门。
在齐云楼,还有一个奇特的风俗,婚嫁迎娶都从西门进出而遇上出殡送葬,则一律从东门进出。因为西门为生门,东门为死门。这里面还埋藏着一段悲壮的故事。清咸丰年间,齐云楼郭家出了两个青年才俊--郭凸、郭好。哥两个深得祖先真传,身强力壮、天生好武,后来加入了太平军。两兄弟属于来王陆顺德部下,某次需参战攻打龙岩城。

不料,这一切被邻村曾与郭姓人有过积怨的大财主探知。大财主怀恨在心,跑去官府告密。云霄厅巡抚大惊,急令总兵罗大春领着大批清兵前来剿匪郭凸、郭好他们措手不及,只得率领大家奋起抵抗,依靠有利地形暂时把官兵压在山下,使乡亲们安全向土楼里转移。

正当郭凸郭好兄弟俩心急如焚之际,楼外射进一支箭,正落在大院里,上面字条写着:“罗大春已调土炮两门,明日击破楼墙,请速突围。族亲郭**”。原来这位姓郭的官兵不忍同姓族人坐以待毙,用此法冒死告知楼里乡亲,已经到了危在旦夕的时候了,一定得设法突围!

郭凸是位有心人,他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黄昏时分,他带领人马从东门佯冲了好几次,给清兵造成一种向东突围的假象。东门朝山,西门下临上坪盆地,是一个空旷的平地。罗大春果然上了当,他认为楼里人要向深山逃命,就加强了东门的防守,除南大门兵力不变外,从西门调集重兵把住东门。第二天四更时,清兵正困。突然东门又响起一片嘶杀声,郭凸带着不少人冲杀出来。罗大春慌忙叫人准备土炮轰炸南大门,又亲自到东门督战。殊不知,这恰恰中了郭凸的声东击西之计郭好带着楼里的老少妇幼,冲出西门,几经拼杀,终于胜利地拼出了一条生路。他带着乡亲们逃出上坪。而此时的东门,郭凸他们正和密密麻麻的清兵杀得难解难分。忽然南墙轰隆轰隆两声响,土炮击破了南大门,又有许多清兵蜂涌而人,郭凸他们两面受敌,渐渐抵挡不住,最后,全部殉身于乱刀之下...

自此,东西门就了成“死生门”。华安土楼

由于无法入内,同样上两张网上齐云楼内部图片供参考。
华安土楼

华安土楼
岱山村里的古民居
华安土楼
齐云庙
华安土楼
接下来去庭安村,看日新楼。
庭安村的老建筑。
华安土楼

华安土楼

华安土楼
日新楼也是建在小山包之上。
日新楼位于华安县沙建镇庭安村,建成于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占地面积13680平方米,主体由三座一字形平面的土楼组成。现在绝大多数建筑已经坍塌,看不出原来模样。
华安土楼
我没选择从正门上,而是从旁边开始游览
华安土楼

华安土楼

华安土楼
终于见到日新楼的一角,剩下的墙体是花岗岩石块砌成。
华安土楼

华安土楼
门匾刻有“澄安”二字
华安土楼
进去一瞧,原来这里是日新楼的南门。
华安土楼
基本上只剩下断壁残垣。比较清晰的是里面的房屋地面呈阶梯状升高。
华安土楼

华安土楼

华安土楼

华安土楼

华安土楼

华安土楼
大都只剩下石门框,日新楼也因此被称作“土楼中的圆明园”。
华安土楼

华安土楼

华安土楼

华安土楼

华安土楼

华安土楼
这个门框还有两个门当
华安土楼
楼内废墟之中残存的碑记,内容主要是记录家族历史的。按记载,日新楼中原住民邹氏,是宋代福建泰宁县状元邹应龙的后代。跟四堡邹氏居然是同宗啊...
华安土楼
这些石柱属于中堂屋
华安土楼

华安土楼

华安土楼

华安土楼

华安土楼

华安土楼

华安土楼

华安土楼

华安土楼

华安土楼

华安土楼
从遗址的规模也可想见昔日的繁华
华安土楼
这边明显是夯土墙,也是土楼的典型造法。
华安土楼
日新楼西门
华安土楼
往北边走,还有一片空地。
华安土楼

华安土楼
小径边有石椅、凉亭,草地上还有许多练功石。原来这里既是休闲之所,也是楼中居民强身练武的地方。这也刚好印证了土楼产生的背景是匪患众多、民不得安的动荡年代。
华安土楼

华安土楼
日新楼北门。
华安土楼
回到正门,即东门,有两层石拱门框。从这也可看出石墙非常之厚,达1.2米。
华安土楼
大门正面,门匾刻有“日新楼”三字,右边为小字“万历癸卯岁”、左边为“仲春邹氏建”字样。
华安土楼

华安土楼
楼前平台有旗杆石一对。
华安土楼

华安土楼

华安土楼
正对楼门有小土地庙一座。
华安土楼

华安土楼
最后上一张日新楼模拟复原图。从这图可以看出,与其说日新楼是土楼,不如说它是一座土寨堡更为合适。只不过它采用的夯土工艺以及土木结合承重,倒是土楼的典型做法。以后介绍漳浦土楼时,会有更多这样的个例。
华安土楼

最后赶往宝山村,看一座土楼中的孤例--升平楼。

 

升平楼始建于明初,至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方始落成,主人是唐代汾阳王郭子仪后裔(与齐云楼相同),楼名为纪念其先辈“升平公主”而定。说它特别,因为它是国内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座外墙全部用花岗岩砌成的圆楼。

第一眼看到升平楼的时候,确实有种深深的震撼。

华安土楼
上一张网上的航拍图,可见楼内仅存三个单元。每个单元有独立的天井,内圈为平房、外圈为三层楼房,这也是闽南土楼最常见的模式,也是与永定、南靖土楼的最大不同。而升平楼更为特别的是,每个单元大小不一、灵活隔断,房间大小估计就看个人财力而定了。
华安土楼

没得进。只能找两张网上图片介绍下。

 

升平楼的中间庭院为条石铺就,中心呈方形,外围呈圆形,寓意天圆地方。


华安土楼

外围石墙设有藏兵洞,楼内居民可以从洞中石缝向外观察敌情。

华安土楼

华安土楼

华安土楼

外墙石条采用一丁一顺砌筑法。由于外形独特,有人称升平楼是土楼中的“古罗马斗兽场”。

华安土楼

大门门匾刻有“升平楼”和“明代万历二十九年”字样。

华安土楼
从大门门缝望进去,可见通道上盖有屋顶。
华安土楼

升平楼的外墙虽是石砌,但并不承重,整栋楼由木构架承重。

华安土楼

华安土楼

周边已经有僭建

华安土楼

不知名的野果

华安土楼

华安土楼

升平楼设有两门,正门朝东,这个是朝南的侧门

华安土楼
从侧门的铁丝网向内看
华安土楼

华安土楼
这里有一小段夯土墙,看来是后期修补的
华安土楼

华安土楼

华安土楼
又回到正门。没法进去,只得带着缺憾离开。
华安土楼

接下来继续向深山进发,去高车乡洋竹径自然村看福建省海拔最高(海拔达920)、人称“土楼之仙”的雨伞楼。

离村不远,可以见到层层茶田之中的小山包上,有一座形状奇特的土楼,顺山势而建,内环高、外环低,整体呈‘凸’字形,外形就像一把张开的雨伞。没错,这就是省级文保单位--雨伞楼。该楼始建于元代,现存为清代中后期建筑,占地面积约2120平方米迄今已有200多年历史。
作为土楼中一个类型的雨伞楼,意思是指两圈或多圈圆土楼中,外圈比内圈为矮,使整个土楼外形呈现为张开的雨伞形状。但是这座土楼就牛了,因为它本身名字就叫雨伞楼。
华安土楼

华安土楼


华安土楼

山脚也是古树苍苍

华安土楼

周边的民居四周绿竹掩映,可以想见为何叫洋竹径了吧。其实以前整个山包都是翠竹,后来改为茶田,从风景的角度来说是略有逊色了。

华安土楼

沿石径而上

华安土楼

外环土楼有个缺口,正对是内环土楼的大门。

华安土楼
红砖部分当然是后期修补的
华安土楼

华安土楼
两环土楼之间的院子为石块砌筑,留有排水沟一条
华安土楼

华安土楼
据楼里居住的郭姓老人所说,这座“雨伞楼”最早为杨氏所建,所以自然村的名字原来叫做“杨竹径”(现作“洋竹径”)。后来,不知何故,杨氏卖给蔡氏,蔡氏又卖给从华安县沙建镇上坪区域迁来的郭氏,也就是升平楼与齐云楼主人那个郭氏。
华安土楼

华安土楼

华安土楼
外环土楼留有一个门
华安土楼
外面有石阶可以往下
华安土楼

华安土楼
转了一圈,进内环土楼观看。居然没看到井
华安土楼

内环为两层楼,单元式结构,共18个开间。

华安土楼

华安土楼

再看一看周边,环境确实幽美

华安土楼

华安土楼
最后上一张网上找来的俯拍图
华安土楼

最后介绍的是华安土楼的代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大地土楼群。

大地土楼群,位于福建漳州市华安县仙都镇大地村,由二宜楼、南阳楼、东阳楼三座土楼组成,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上一张网上找来的航拍图。据说大地土楼群是堪舆风水的经典之作,建造者蒋氏家族依据山形地势,建成方圆不同的楼宇,冠以蜈蚣吐珠(二宜楼)、狮子踢球(南阳楼)、狮子踏印(东阳楼)的雅号,选址、造型、格局处处体现“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只能自行体会了...(图中近处圆楼为二宜楼,左上角圆楼为南阳楼、右边方楼为东阳楼)

华安土楼
首先参观二宜楼。

二宜楼,建于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至公元1770年方始建成,前后历时30年,"乡饮大宾"蒋氏十四世蒋士熊所建,占地面积9300平方米,坐东南朝西北,外环高4层、通高16米,外墙厚达2.53米,外径73.4,内环一层,属于双环圆形土楼。整座楼为单元式构造,分成16单元,共有房间213间。其中4个单元是作为共用的门、梯道及厅堂,余下的12个单元为住户,每个单元均有独立的楼梯上下。二宜楼被誉为“土楼之王是目前保存最完好、历史价值最完整的土楼之一。

顺便说一句,二宜楼被誉为“土楼之王”,也曾经被认为是最大的圆土楼;另外就是龙岩市永定区高头乡高北村的承启楼,大小相仿,被称为“土楼王”。事实上,福建省直径最大的圆土楼是漳州市诏安县官陂镇大边村的在田楼(一说在田楼是八卦形)。现存直径最大的圆楼、八卦形楼却是在广东省饶平县,以后会有介绍。

二宜楼外观气势雄伟。个人认为是保存得最好的一座。199611月,二宜楼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第一座被列为全国重保的圆形土楼。

 

华安土楼

华安土楼
楼门口的旗杆石
华安土楼
还有一口别致的三眼井
华安土楼
井圈打磨得光滑铮亮。
华安土楼
大门为石拱门外加长方形花岗岩石门框,门匾刻有“二宜楼”三个俊秀楷体大字。大门设有雕花石门当一对,巧妙之处在于这门当又是木门的门头,整个外观简洁大气。“二宜两字,内寓宜山宜水、宜家宜室、宜内宜外、宜兄宜弟、宜子宜孙、宜文宜武之意,此匾已被收入《中华名匾》一书中。
华安土楼
四条通道之一,中间有一个小天井。
华安土楼
里面是自由市场了,贩卖的是当地土产。
华安土楼

华安土楼

华安土楼
二宜楼内庭院楼内有两口井,分名为“阴泉和“阳泉,构成太极鱼的鱼眼。据说虽然井外温度一致,但两井的井水温度还是会相差一度。
华安土楼
井圈打磨得想一个坛子口
华安土楼

华安土楼
楼上墙壁上布满精美的壁画、彩绘,门边写有楹联。
华安土楼
门楣上绘有西洋钟和西洋美女图案,门框又是“万”字、拐子纹和向日葵图案,边上是汉字楹联与中国水墨画,这中西合璧法我也是醉了...
华安土楼

华安土楼
由二楼俯瞰中庭。
华安土楼

华安土楼
上了三楼
华安土楼

华安土楼

华安土楼
最后上了四楼。很多人可能都看过永定、南靖的土楼,基本上每层都是共用走廊,便于统一防御。对于单元式土楼来说,没有公共的走廊,土楼居民则创造了独特的“隐通廊”,即在土楼最上层房间靠近外墙的一侧设置一条环形通道,可由土楼居民共用的四个单元进出,便于遭遇匪患时共同防御。这种集私密性与实用性于一身的设计,不能不让人叹服于老百姓的无穷智慧。
华安土楼
玻璃是后来加装保护用的
华安土楼
从最高层俯瞰中庭
华安土楼
也可以从隐通廊的窗户观赏外面的美景
华安土楼

华安土楼
外面的民居都是这种类似于客家五凤楼的建筑,事实上我觉得跟畲族民居也很相像。而这些居民确实也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华安土楼
整齐的茶田
华安土楼
最后来到一个像是家祠的地方。梁架间雕刻的是一龙一凤,寓意龙凤呈祥,印象中好像这样的组合并不常见。
华安土楼
梁枋上有精美彩绘。
华安土楼

华安土楼
这张供桌古色古香
华安土楼

华安土楼

华安土楼

华安土楼

华安土楼

华安土楼
出了二宜楼,继续往村里走。一路都可见的五凤楼
华安土楼
回望二宜楼,确实高大俊秀。
华安土楼
这座房子又充满了客家堂横式围屋的特点。
华安土楼
村中有小溪流过
华安土楼

华安土楼

华安土楼
茶田的远处,有一圆一方两座土楼
华安土楼

先到了这座方楼--东阳楼。

 

东阳楼,建于清嘉庆二十二年(公元1817),系二宜楼建造者蒋士熊之孙太学士蒋宗杞创建,占地2200平方米,为一座方形土楼。平面高2层、11米,面阔45.81米,进深26米,主楼有住房36间,厅4个。

华安土楼
同样楼前有一口井
华安土楼
侧面加建的横屋与天井。
华安土楼

大门构造与二宜楼类似,门匾镌刻“东阳楼”,边上有“嘉庆丁丑年”字样,即公元1817年。

华安土楼

华安土楼
正对大门得这个厅就是祠堂,用于拜祭祖先。
华安土楼

华安土楼
上得二楼,可以见到东阳楼采用的是内廊式,有公用的通廊。
华安土楼

华安土楼

华安土楼
远观东阳楼
华安土楼

华安土楼

东阳楼的西侧,有一座圆形土楼--南阳楼。

南阳楼建于清嘉庆二十二年(公元1817),与东阳楼同一年所建,比二宜楼迟建47年,系二宜楼建造者蒋士熊之孙蒋经帮所建。占地3100平方米,楼高13.25米,直径51.6米,4个单元,每个单元均为7开间,共有房间96间。楼前还有风水池。

华安土楼

华安土楼

南阳楼以二宜楼作为蓝本参照,所以基本可以看做小一号的二宜楼。

华安土楼

现在做“土楼博物馆”展示用。

华安土楼

入门通道旁有木梯可上楼。与二宜楼一样,南阳楼也是单元式构造,顶层设有隐通廊

华安土楼

中间庭院也是卵石铺就,设有两口水井。

华安土楼

华安土楼

内环一层、外环三层。正对大门的这个单元是祠堂所在。

华安土楼
楼上窗扇木雕考究。
华安土楼

华安土楼

由于天色已晚,就没上楼再细看。

出楼已是炊烟袅袅

华安土楼

忽然感觉这鸡犬相闻、男耕女织的生活离我竟然是这么近...

华安土楼

华安土楼

习惯了在城市中匆匆奔忙的我们,如果能过上一回陶渊明笔下“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的生活,想必那也是极好极好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