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雷镇地处漳浦县东南部,东临浮头湾、台湾海峡,西靠东山湾,面对东山县、云霄县,呈狭长带状伸入南海,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古雷宋代属漳浦县常乐乡绥康里,明清时代属九都。明代设里甲,古雷半岛编为东林、古雷、油澳3里。据记载,正统七年(1442年)起设古雷巡检司。清初顺治年间,裁撤巡检司,把3里改为3保。明末清初,郑成功曾据为抗清基地,时进时退。清廷为切断郑部在陆上的补给,于顺治十八年下令迁界,把沿海划为“弃土”,翌年(康熙元年),古雷划属“界外”,村民内迁。康熙十八年“复界”后方陆续迁回。康熙三十九年重新编定保甲,古雷半岛编为港口、油澳、古雷3保。古雷山是古雷得名的原因,旧县志记载,古雷山原作鼓雷山,以“潮音时至,声如鼓雷”得名。也有另一种说法是因为古雷山高耸海滨,形状如螺,故称高螺,雅称为古雷。
对很多人来说,古雷这名字第一次进入你的视线,恐怕就是古雷px工厂爆炸的新闻了。此次前往才知道,古雷半岛的百姓又“迁界”了。不久的将来,这里将实行封闭管理,再也不能自由出入了,而古雷石化项目范围内的所有村庄都拆了,其中当然也包括古雷城的所在地--古城村。所以,我还是幸运的。赶上了看古城最后一眼。拆吧拆吧,看我们以后还能拿什么给子孙后代看...

城门设在南边。这边的城墙最矮,只有2米多高。北边城墙最高,达4米,东边也有3米多。西边城墙部分损毁。

门洞只有两头是石拱,中间居然是平梁。

门边立着两块字迹模糊的石碑,其中一块石碑上依稀写着明巡检司古雷社永记的字样,这也是最早的古雷社建址在此地的直接证据。


进去就是以前的演马场,长约二十米,宽约十二米。

演马场的北面是玄天上帝庙,城内唯一还没拆的建筑。

屋顶的剪瓷雕双龙戏珠

西面城墙残存,看来榕树占了很大功劳


南面城墙

古城北面的古雷山

远望这一排茂盛的树木,其实就是古城的北城墙,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段



西北角有一个小土地庙





离开古城,继续往古雷半岛的南边进发

美景如画。然并卵,这些以后都属于石化了



沙滩沙质甚好,是难得的幼沙。这里更应该成为度假的胜地吧




带着一丝惆怅离开古雷。前往漳浦县深土镇示埔村,看示埔霞陵城。
示埔霞陵城位于深土镇示埔村,北依丹山,南向大海,建于清康熙元年(1662年),是当时特定的政治产物,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时值郑成功收复台湾,他想以此为据点恢复明室。清政府为防止人民越界到台湾,或者是与郑成功联系帮助郑的部队而实行迁界政策,于是建城驻把总派兵把守。古城外围呈圆形,墙高4米,周长290米,城墙外侧石构,中间夯土,墙的最上方夯三合土城剁,十分坚固,至今仍然基本保存完整。
古城开有东、南、西三个大门,皆为比较简单的石平板梁结构,门洞宽2米,深6米,每个城门的门匾上都刻有4个大字。首先看到的是古城东门。顺便说一句,这城在当地叫“下龙城”,盖因闽南语里发音一致吧,你说霞陵城反而没人知道。

东门城墙上方有一棵巨大榕树伸出

门匾书“丹岳毓秀”,字迹已经有些模糊。




守城将士今安在?唯余老牛啃嫩草




城内是一个村庄,保留有大约有三、四十幢民居

这个是南门。门匾刻有“迎熏屏瀚”。城门的左边可以看到夯土墙



巨石上刻有显眼的“鉴湖”二字。字为清朝陈姓廪生所书,台湾宜兰鉴湖堂裔孙陈文隆敬献。看来这里台湾移民不少

在山边终于找到了这座气势宏伟的古兵营--人和楼。鉴湖古兵营,又称人和楼,漳浦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古兵营建于明嘉靖至万历年间(公元1522-1619年)间,现存人和楼、附楼、山寨等。

楼前种满了果树。后面看到的是外围的城墙

高耸的断壁残垣



古兵营前方还有一巨石,上刻有“大唐佛潭行台遗址”。这个是什么东东找不到资料

楼内已经是菜地一片

人和楼是座方楼,目测边长在百米左右,高约十米

清晰可见的城垛和瞭望射击窗孔

这个正三角形应该是上楼的楼梯所在


虽然年代久远,依然可以感受到那种居高临下的威严气势





不过也有学者考察后指出,鉴湖古兵营的墙体和墙体上的木檐洞是完好的,从遗址上看不出任何火烧的痕迹,也找不到一般的生活遗物,如破碎的陶瓷器皿等,唯一的解释是很可能该楼建造不久,便不知出于什么原因被人工拆除。




山上的建筑,感觉像瞭望哨。

最后来村子里转一转,这边有个陈氏家庙。

鉴湖陈氏家庙,又称石景观,是鉴湖陈氏子孙代代出仕的象征。始建于明永乐年间,清迁界时毁。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4年)重建,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重修。

前面还有石马,看起来很有些年头了

门前还有一块蘑菇状的奇石,这应该是海蚀石,说明轧内村曾经是海边。可惜家庙紧锁,无法参观。回来查了一下资料,才发现原来鉴湖陈氏颇有些来头,历史上也出过不少人才,其中包括明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进士,初授户部广东司主事、转户部江西司主事,后升吏部考功司郎中的陈亹(音wei);还有陈亹侄孙,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进士,后官至贵州布政使司右参议的陈奂;当代则有陈建仁(台北漳浦同乡会创会会长)、陈辉大(热心家乡公益事业的印尼企业家)。鉴湖陈氏子孙遍布全国,开枝散叶,甚至走向海外各地。陈氏家庙的牌匾就是台北陈建仁所题写。

网上找来的资料图片

两块进士牌匾属于陈亹和陈奂

“兄弟同榜”牌匾,指的是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陈亹与胞兄陈翼同榜中式举人,时称“双桂联芳”而传为佳话。而陈亹于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登进士;陈翼虽没能更进一步,但他的孙子陈奂于明成化十一年(公元1475年)高中进士,也算是弥补了爷爷的遗憾吧。

村中的古榕树。本来还想顺便去陈亹的父亲陈天叙一手创办的鸿江书院看看,毕竟那也是陈亹读书的地方,转了两圈没找着,只能放弃继续上路。漳浦县的荔枝就是陈亹当年在广东为官时引进种植的,品种包括乌叶(也称“绿罗包”)和金钟,现以乌石所产金钟最为有名。

最后一站是漳州南炮台。




南炮台建有城堡、兵舍、战壕、弹药库、练兵场等设施。炮城由三合土建成,呈椭圆形,城墙周长约240米,高6米,厚1.5米。城墙上建有女墙、垛口、枪眼,虽然经100多年来风雨剥蚀,而城垣至今仍坚实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