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红手指》有感

(2023-12-23 17:53:25)
标签:

小说

东野圭吾

红手指

人性

分类: 读后感

一直很喜欢东野圭吾的小说,喜欢他的本格推理,钟情去看他写的每一部小说,不同的人生经历和时刻,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也是不一样的,最近看了好几部他的作品,都是更加注重人性的思考和探索,虽说偏离了自己喜欢的风格,但看完总让人回味,如果这些事情放到自己身上,会怎么面对,我们是不是也正在经历着书中人物所经历的所感所想。

很多人在网上说《红手指》这本小说写得好,非常值得一看,可能说的不是它的推理性有多强,逻辑思维多缜密,而是它带给我们的思考有多深刻,我们每个人不单单是我们自己,也是父母,也是子女,也是另一半,我们想要活的轻松自在,但总是事与愿违,你此刻忽视的某个点,总会在未来的一瞬间爆发。

《红手指》讲述的是一个父亲让自己的母亲为自己的儿子顶罪,拙劣的抛尸手法,蹩脚的谎言,是个推理性不强的故事,很容易让读者猜到结局,就像前原昭夫知道自己儿子杀了人,妻子让想办法隐瞒,他脑海中立马蹦出一个罪孽的想法,虽然书中一直没有提及那个想法具体是什么,但很容易就让人猜到是让患有“老年痴呆”的母亲顶罪。这个故事最好看的并不是推理,而是每读一个章节,就让人忍不住联想,我们是如何对待身边人,对于人性的思考一直贯穿整部小说。所以我的观点就是前原一家人的悲剧皆因前原昭夫而起,他就是始作俑者。

儿子为什么杀人,因为从小性格孤僻,缺少父亲的关心和爱护,当在学校里受到孤立和欺负时,得到只有父亲的责骂和冷漠,久而久之只能沉浸在自己逐渐变态和压抑的世界里,又因为母亲过度的溺爱,让原本孤僻的性格,变得自私、暴躁、扭曲和病态,永远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逐步发展成恋童癖。理所应当的认为父母就应当为他解决一切麻烦,杀个人不过小事一桩,当父母拙劣的谎言被拆穿,他被暴露在阳光之下,没有任何愧疚悔过之意,只有对父母的恨,何其可悲。

妻子为什么过度溺爱儿子,因为麻痹毫无感情羁绊的婚姻生活,妻子把所有的重心都放在儿子身上。前原昭夫和妻子是同事介绍认识,因为彼此都是适龄的结婚对象,才选择步入婚姻。八重子为人自私自利,因为不认同婆婆的一个建议,就多年不和婆家来往,想尽各种理由和借口推脱为人子女应赡养老人的义务。又因性格强势,跟丈夫感情基础薄弱,发现前原昭夫婚内出轨,虽然没有实质的证据,却能感觉到丈夫一定对自己不忠,更加忽视家庭,不做家务,无沟通无交流,八重子的人生没有丈夫没有父母,只有儿子,环境让她溺爱儿子,生活现状让她在错误的教育理念上越走越远......

母亲为什么会假装痴呆,政惠,前原昭夫的母亲,一个善良,聪明,独立,不善表达的人。面对儿媳妇的强势和自私,没有过多言语而是默默忍受;面对儿子的冷漠和回避,没有责怪而是选择不让儿子为难;当自己摔伤无法独自生活时,一开始得知儿子一家和自己同住是开心的,随着时间的流逝,才发现一切都不是自己想象的生活,儿媳妇为了得到自己的房子才愿意搬来和自己同住,对她的嫌弃毫无掩饰,自己的儿子前原昭夫也为了避免和妻子吵架而对自己越发疏远,孙子因为父母的态度也和自己毫无感情可言。冰冷的家让政惠只能装作老年痴呆,躲在自己的空间中。

明明清醒的母亲,却看到自己的儿子为了保护孙子,让自己去当替罪羊,是多么寒心,但她并没有直接破坏儿子的计划,而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唤醒他的良知,在警察第一次上门调查时,政惠就带上了儿子抛尸用的手套展示给警察看,但是前原昭夫无动于衷,依然执行着自己的计划,没办法的老母亲在最后一刻涂红自己的手指,告诉警察小女孩并不是她掐死的,因为尸体上并没有红色手印。这是一个清醒又善良的母亲,没有盲目溺爱孩子,当发现自己要成为替罪羊时,失望却也冷静的想好对策让自己脱身。我猜如果最后一刻儿子没有醒悟,警察没有发现破绽和谎言,老母亲也许永远也不会开口为自己辩解,她会因为自己教出这样的儿子而认命。

加贺警官为什么没有当场拆穿前原昭夫的谎言,他说“刑警并不是只破案就够了。什么时候破案、怎么破案才是最重要的;这个家里有隐瞒的真相,但不应该在警察局的审讯室里强迫他们说出来。必须在家里,让他们自己说出来。”加贺是一个细致缜密,有人情味的警察,当他看到政惠的红手指,看到她的眼神,就已经明白了一切,理解了一个母亲想要儿子迷途知返的心,所以并没有当场拆穿前原昭夫的谎言,而是选择一步一步让前原昭夫自己讲出真相,唤醒他的良知。加贺警官故意告诉前原昭夫拘留所环境恶劣、又让妹妹春美去拿政惠随身带的物品,希望相册里面的照片能让前原昭夫想起自己小学的毕业典礼、而后又提出给政惠带上手铐,故意让前原昭夫看到母亲的手指是红色的,最后的最后加贺警官又提出政惠出门可能需要拐杖,让前原去拿拐杖,听到拐杖上的铃铛在响,想起自己小学毕业送给母亲的名字牌,母亲一直都随声带着,前原昭夫才瞬间破防,幡然醒悟讲出所有真相。

对于儿子前原直巳而言,父亲就是一个虚无的存在,和儿子几乎无交流,见面都极少,虽不认同妻子的教育理念,却因为嫌麻烦,置之不理,当发现儿子又猥亵幼女的征兆,却无动于衷不采取任何错失,当发现儿子杀人,却只会埋怨妻子的溺爱......

一个失职的父亲,一个冷漠的丈夫,一个不孝的儿子,这是我对前原昭夫的评价。

前原昭夫是一个回避型人格的人,遇事就会逃避。父母生病,就希望他们去世;夫妻关系僵化,就选择出轨;儿子出现心理问题,就选择放任不管;出现婆媳问题,就干脆断了联系;直到儿子杀人,就选择把母亲推出来顶罪,你以为他是因为爱儿子才选择牺牲自己母亲的吗,更是怕爆出儿子杀人,也会毁了自己的后半生。八重子自私冷漠,但前原昭夫有过之而无不及,一个被窝睡不出两种人。

我自始至终都觉得一切的悲剧都源自于前原昭夫,在得知自己父亲生病住院时,表现的状态是“又打破平静的生活了”对于因为脑梗住院的父亲,前原昭夫焦虑的也仅仅是害怕父亲去世,独留母亲一个人生活,自己将不得不承担起长子的责任。因为妻子和父母的关系并不融洽,前原昭夫并未努力去改善,而是顺应本心,能回避则回避,能不管则不管,但往往事与愿违,前原昭夫的父亲在几个月后得了老年痴呆,妻子表现出的不耐烦和排斥,也恰恰让他刚好有理由疏于对父亲的关心照顾,减少回去探望的频次。第一次看小说的时候我觉得前原昭夫是一个性格内敛有点懦弱的中年男人,因为妻子的强势,不敢真正表达自己的本意,不得不疏远父母,不得不收起关心。当我回过头来再次看小说和电影时,才更深的体会到,前原昭夫性格并不是懦弱,而是冷漠,骨子里的冷漠,妻子只是激发他内在性格的一把钥匙,打开了就没办法在关上。从他对父母,对妻子对孩子的种种表现和态度,很多事情不是没办法做,而是不想做。既然妻子和父母没办法和谐相处,那索性这么多年就不回家探望父母了;既然妻子不愿意照顾痴呆的老人,那索性冠冕堂皇的交给妹妹,偶尔的电话用以证明自己还是儿子。直至父亲去世,本就什么都没做的前原昭夫却迎来了久违的解脱感,甩掉了一个思想包袱。

同样是对父母感情的表达,东野圭吾给了两条线,一条明线就是前原昭夫对自己父亲的态度,表面上因为父亲生病而焦虑,会有偶尔的关心,无关痛痒的建议,夹在妻子和父母之间,没办法真正做到照顾父亲而自责痛苦,看似有些温度,却不多。另一条暗线就是加贺警官和自己父亲隆正的感情线,父亲癌症住院,直至离世,加贺警官从始至终都没有出现在父亲面前。让加贺警官的表弟松宫都无法理解,这么优秀的警官加贺在生活中确是如此冷漠之人。尤其是在之后一同办案的过程中,更加深切的体会到加贺警官处处为他人着想,不仅仅为了破案,更为了拯救他人心灵所做的一切,而不明白为什么偏偏对他的父亲,自己的舅舅隆正如此无情残忍。看似都是对生病父亲的不关心,一个是区服于现实,不得已而为之;一个是故意而为之;直到看到小说最后的反转,才惊呼,东野圭吾这个伏笔埋的真绝,简单的反转,让我们深刻体会人性。就像白夜行里面的一句话,无法直视的只有太阳和人心。原来加贺不去见隆正,是为了圆父亲一个念想,“老人的内心是极为复杂的,正因为意识到了自己的死亡才更难懂。我们能做的只有尊重他们的意愿无论他们做的事情看上去多么傻,也许对他们本人来说,都是重要的。”隆正生前对不起自己的妻子,想用同样的方法去感受妻子的痛苦,弥补自己的遗憾,加贺警官尊重也支持自己的父亲,不论别人怎么误解也不解释,这是他对父亲深沉的爱。

这就是东野圭吾想告诉我们的吧,爱无愧于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