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美原则欣赏《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英译本
——以赵彦春译本为例
摘要: 新月派诗人林徽因的一首《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将所有的美演绎到了极致,是意美、音美和形美的统一,而对此新诗的英译也颇受学界的关注。如何在翻译过程中使译语读者充分感受诗歌的三美,获得最大程度上的听觉、视觉和心灵上的享受,成为译者追求的目标。本文试从“三美”原则出发,以赵彦春先生的译作“You are This World’s April Day”为研究对象,探究许教授如何使译本体现原诗的三美,欣赏赵译之精华。
关键词:赵彦春;《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三美原则
一、引言
赵彦春教授是我国语言学界、翻译界的杰出代表。赵教授在翻译方面有其独到的见解,硕果累累,将其深厚的哲学思想和语言学理论完美地体现在诗词的翻译中,浑然天成,其译作在国内翻译界颇具影响。现已出版多部佳作,如《翻译诗学散论》(青岛出版社,2007)、《翻译归结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雨中百灵》(译著)(雅园出版公司,2013,格律新诗领域第一部双语诗集)。近日,赵教授依托中共中央编译局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出版了历史上第一本“三词格偶韵体”的英韵《三字经》(光明日报出版社)。
最近,赵彦春的译作佳品《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在其博客上成为研究讨论之热点,大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You are This World’s April Day”进行了解读。本拟从许渊冲先生的三美原则的视角,对其审美意识进行分析。
二、许渊冲的 “三美” 翻译理论
我国翻译大家许渊冲教授提出的译诗的“三美论”,为诗歌翻译实践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理论指导。音美,指译诗也应具有原诗的节奏美和押韵美。如有头韵或尾韵的英诗可以借助于双声(声母相同)、 叠韵(韵母相同)或尾韵来体现。这样,富有韵律美的原诗在译诗中歌咏性和音乐性也得以保存。形美,指译诗也应具备原诗的形式美。如英诗中的抑扬格律诗, 英雄双行体或十四行诗在行数、 字数及韵律上都有特殊规定, 可以用中诗的绝句、 律诗和排律来翻译。音美和形美保持了原诗给予读者在听觉上和视觉上的美感。意美指传达原诗的意象美,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忠实地再现原诗的物境、保持与原诗相同的情境、深刻反映原诗的意境、使译文读者得到与原文读者相同的象境。(吕俊,1995)从“三美论” 的翻译原则来看,许先生主张应首先追求意美,其次追求音美,再次追求形美, 并力求三者统一。(许渊冲, 2006)
三、林徽因《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赏析
林徽因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独具个性的作家,其诗歌内容侧重表现个人世界,注重诗歌意象,语言以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为主要特征。《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洋溢着对爱、美的诗意信仰,意境优美、内容纯净、形式纯熟、语言华美。诗中采用重重叠叠的比喻,意象美丽而丝毫无雕饰之嫌,反而愈加衬出诗中的意境和纯净——在华美的修饰中更见清新自然的感情流露。在形式上,诗歌采用新月诗派的诗美原则:讲求格律的和谐、语言的雕塑美和音律的乐感。词语的跳跃和韵律的和谐几乎达到了极致,集中体现了林徽因诗歌的语言艺术。
四、赵译本分析
诗歌是语言中最凝练 最精粹 内涵最丰富的一种文学体裁, 是音、形、意美的统一。关于林诗《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的英译,主要有著名翻译家黄新渠和新东方著名英语教学专家齐文昱的译作,但严格来说,他们的翻译还没有达到三美的统一。而赵彦春教授的英文译作则很好地再现了原诗的三美,堪称译作经典。下面,请欣赏探究赵译本如何体现原诗的三美境界的。
1. “意”的传达
翻译中对意思的传译是至关重要。 Nida指出 : “翻译即是对意思的翻译。” 许渊冲也指出“诗歌的本质就是意象”。(许渊冲, 2010)因此,做翻译时应将原作意思的准确翻译放在首位,而要恰当地传达原诗的深层意思,离不开对意象和意境的传达。
赵先生在翻译中成功再现意象的关键之一是: 当源语言中的意象能够被目标语读者所理解时,就使用直译的方法来翻译,即对等翻译。也就是说,意象相同,两语可相互直译,比如, 在东西方文化中,“April day”和“四月天”都有传达温暖、明媚、欢快、姹紫嫣红的“暖”象。赵译“giggle”一词是拟声词,且指天真的笑;如若采用“laughter”一词则欠妥,“laughter”在英语中是上义词,不足以精准地传达“笑之韵”。由此可见,赵译“Your giggle lights up wind from all around”一句精准再现原诗。再如,“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一句,赵选用“fay”一词,因为包含了“娉婷”之意象、“鲜妍”之色彩,与此诗行意旨相符,且也可以很好地嵌入此译诗的韵式,达到一韵到底的音美效果。
林诗意境柔美,如一幅生动的画卷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开篇以“四月天”给予读者以丰富的遐想和视觉感染力,紧接着 “云烟、星子、细雨、百花、月圆”等典型性意象的自然组合,依次是给读者展现了“春光风舞图、风烟星语图、月夜花开图、雪后新绿图、花开燕语图” 五个诗意的画面,诗人的情感也随着画卷进一步地自然流露,实现情与景的完全交融,形成“诗中有画” 的审美风貌。(陈敏姣,2012)为很好的传达这一画面效果,译作相应地采用了熟知的意象,如“云烟、星子、细雨、百花的冠冕、月圆”分别对译为“cloud/ star/ drizzle/ the floral crown/ the full moon”。此外,为了使意象能很好的传达原作的修辞之美,使译诗忠实于原诗,译作在很多方面采取了相同的修辞手法。(下文将重点分析)
2. “音”的处理
诗歌翻译强调译诗的节奏美和韵律美。节奏给诗歌带来了音乐性和更强的表达力。汉语是声调语调,而英语是重音语言。故中诗跟英诗用不同的韵律模式来创造音乐美。英文诗歌的音美通常可以通过诗歌的节拍、节奏、重音、押韵等来实现。在中文诗歌里,声调、押韵等都是诗歌重要表现元素。诗歌翻译中,通过再现原诗的音乐效果,可以使译语读者感受到同等效果的音乐般的艺术享受。为了达到这种效果,需要译者发挥创新能力。
(1) 节拍再现
节拍是衡量节奏的单位。在英文诗歌中,节拍主要指重读音节和非重读音节有规律的形式。
赵译格律鲜明,富于变化,完全不失抑扬顿挫之感。“你是人间四月天”是三顿或三个音步——你是/人间/四月天,译文与原文一一对应,为三个音步——You are/this world’s/April day。
原诗: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音∕点亮了∕四面风;
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赵译:
I say∕you are∕this world's∕April day.
Your giggle∕lights up∕wind from all around.
Your spirit∕in the brilliance of spring∕dances a roundelay.
原诗: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
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
赵译:
Yellow like a gosling when snow thaws you look;
Tender as the greenness of a new sprout you are.
原文两行对称而音步(顿)上略有变化,译文如之。从格律上看,译文前一行的格律为:扬抑扬抑扬抑抑扬扬抑扬;后一行是:扬抑扬抑扬抑扬抑抑扬抑扬。两行均以扬抑格起句,均以抑扬格收尾,其间又略有起伏变化。扬抑格是欢快激扬的格调,而抑扬格则有舒缓、强调的韵味。译语读者自能从中体会出四月早天里鹅黄、嫩绿所传达的情感。
(2) 再现尾韵
原诗节奏轻快,诗行排列整齐,就韵脚而言,虽然整首诗韵脚疏朗,没有行行有韵,但也不失一韵到底的气势,其尾韵多句押“an”韵,如“天、变、烟、软、闪、前、妍”等,韵律美十足;译文与原诗对照,“day”( /ei/)为全文押韵的基点,即“day”在诗行中押韵,且构成通韵的韵式,如“day/roundelay/ ray/ gay/fay/way/ sway”等。此外,原诗和译作同样的第一节都是押aba韵,读起来错落有致,具有内在的流动力量。
再看,赵译“hurray”对译原诗第四节中“柔嫩喜悦”的精髓之处。译诗中“hurray”前三行无韵,原诗也连续三行无韵,如此二者韵的密度大体相当。 “hurray”为抑扬格,构成一个节拍,而单音节的“joy”却无以表现这一韵律,更没有办法满足韵式的要求。正如赵所言,“所有翻译都是优化选择的结果,任何局部的缺失都应得到整体上的补充,且不说翻译的悖论性,即不等而等,不忠而忠了”。(赵彦春博客)
两种语言声音不同, 因此有不同的方法来取悦读者的耳朵 。但赵译能做到译文音韵和谐、格律工整, 译诗与原诗音韵效果相似, 读起来朗朗上口, 颇有音乐感, 动人心弦, 在韵律上表现的美感可以与原诗“音美”相媲美。
3. “行”的表现
“形美”即诗的外在美,主要表现在在结构上,包括诗行数及诗行的长短。《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典型的自由诗,诗行字数不等,长短不齐,在诗在外形上,具有建筑美的审美特点。诗歌一共分为5节,每节3-4 句,每句4-10个字,全诗的字数和句式,匀整而和谐,从诗形上是典型的传统格律诗,具有类似建筑物外形的美感,即诗歌视觉上的“句的匀齐”。
在句式上,诗歌不满足于单一的表达形式,力求创新和变化,例如诗歌的第三节,句式发生变化,由“你是 ……”变成了“……,你是”,这就避免了表达上的单一和呆板,富有跳跃感和音乐性,充满了四月天的生命律动,这样诗歌流动的内在情感也就跃然于纸上。诗人的内在情绪巧妙地融入富有音乐质感的诗歌中,使得全诗充满了音乐之美。
在林诗翻译中,赵在形式上成功再现了原文的结构。在诗行上赵译与原诗完全一致,都是19行,无增无减;每行字数相当,结构相似,如“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赵译为“So light, so lithe, you are the bright fay, the floral crown you wear”。再如,“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赵译:Yellow like a gosling when snow thaws you look; Tender as the greenness of a new sprout you are. 原诗采用了倒装的结构,赵译同样采用了倒装结构;原文这两行一个是明喻、一个是隐喻,译文也相应地运用了明喻和暗喻的修辞手法。“Yellow like a gosling you look”便是明喻的结构式,其中“a gosling”为本体,“you”为喻体。故原文两句相应,译文两句相谐。我们再来看看 “黄昏吹着风的软”,此句视觉发生偏转且运用拟人手法,通过偏离常规来增大语言的张力,营造意义空间。赵译为“The dusk breathes to the soft of the wind”,以“dusk”为主语,发出“breath”的动作,与原诗有异曲同工之妙。其手法与林徽因一致,再现了原文措辞和风格,不禁令人拍案叫绝。
五、结语
通过从三美原则的视角对赵译本《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赵彦春教授的译作可谓做到了三美的统一:在意美上,准确选用词语、精确表达意象;在音美上,再现了诗歌节拍和韵律格调;在形美上,做到了结构上一致。也就说赵彦春的译文既传达原诗的丰富内涵,又保留了原诗的风格,内容连贯,音律和谐,形式对等,译文很好地再现了原诗的浪漫与喜悦。
一个成功的诗歌译者自己本身就是一个诗人。这意味着他不仅需要理解原作中的意象之美,而且应该在译文中用意象重新创造一首诗。从这一点看,赵不仅为一个译者,更可以称得上是位诗人。诗歌是最难翻译的,但不是不可译的。我们不妨先从欣赏翻译家黄新渠的诗歌开始,逐步提高我们欣赏诗,翻译诗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敏姣.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的语言艺术[J]. 文学教育,2012.
[2]吕俊. 谈诗词翻译中的意美原则[J].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5.
[3]许渊冲. 中诗英韵探胜(第二版)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4]许渊冲. 翻译的艺术[M]. 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
[5] 赵彦春博客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770030527_0_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