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知行合一”及阳明心学
(2018-02-17 09:42:32)分类: 说禅 |
之所以说这个话题,是因为天成粉丝里有很多是从寻我那儿过来的。而寻我原来的博客命就是“永恒的知行合一”,导致不少粉丝的网名也跟着成了“知行合一”之类的。
其次,在寻我的博客里,他有意无意的把规则交易引向了“知行合一”的概念。尤其是从字面上理解,“知行合一”可以很直观的理解为“当我知道什么事是对的时候,就在行为上一以贯之”。后来我在和一些过去的寻我粉丝交流的时候,也感受到了这一点。
其实,这是对“知行合一”乃至阳明心学的一个误解。“知行合一”与交易行为丝毫关系都扯不上。
“知行合一”的“知”,并非“知道”,也非“知识”,而是——“良知”。
把“知行合一”用在交易上,是很无厘头的。“知行合一”更多的是应用于日常的待人接物以及重大人生选择上。
那么,阳明心学的“知行合一”到底是什么意思,如何践行呢?
其实,说明白了也很简单,就是——为人处世要尊崇自己的良知,不要被外界所左右。
举例而言:
如果你遇到一个老乞丐,他向你乞讨,你觉得他可能是骗子,但也可能不是。不给他觉得良心有点过不去,给了又担心被骗了别人骂你傻。这时候,阳明心学的“知行合一”就会告诉你:不要去管别人如何看待,如果你觉得不给他对不起“自己”的良心(注意,是“自己的”),那就给他。如果你觉得不给他无所谓,自己不会有什么遗憾,那就不给他。依据自己的直觉去做,不留遗憾。就这么简单。
再比如,如果有一个非常意外的事情发生,导致你和一个劣迹累累的恶棍被关在一个屋子里,他又得了重病,奄奄一息。平时,你是很厌恶这种人的,但是,现在,你又觉得他很可怜。这时候,你是应该照顾他,还是不管他?其实,两个选择,也许都没错,照顾他肯定没错,符合人性;但是,如果不照顾他,也许也是对的。因为如果因为你的照顾,他恢复了健康,又出去害人了,岂不是罪过?!所以,这两个选择不存在优劣之分。最终如何行事,完全看你自己的良心倾向了哪一边。当然,最好的选择是——你一边照顾他,一边努力去感化他,让他既恢复了健康又恢复他的良知。即使最后不成功,你向着这个方向努力了,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了,也就没什么遗憾了。
也许有人说这个努力成功的可能太小了。但是,没试过,谁知道一定不会成功呢?
再举一个常见的例子。我们很多人结婚后都会有和老人生活在一起的经历,尤其是和自己另一半的父母。不管你是女孩,和婆婆生活在一起,还是你是男人,和老丈人丈母娘生活在一起,难免有磕磕碰碰。甚至,因为有价值观上的冲突,你对他们不喜欢都是很正常的。但是,在此前提下,你怎么和他们相处?是带着怨气和隔阂去生活吗?如果你看到老人因为照顾家务劳累的时候,是否能否遵循自己的良知,说一声“妈,你歇会,我来吧。”一次也许能做到,长期如此“知行合一”,你能做到吗?如果你能做到,恭喜你,你会发现:慢慢的,你就会逐渐感化他们,你们的关系就不再那么紧张了,甚至最后真正成了一家人。在这个过程,你并不是刻意的要去讨好谁,只是你看到一个老人劳累了,你本着良心说两句话、做几件事而已。
再有,你走在马路上,看到一个大姐提着很重的东西,你能否“发自真心”的帮她拎一会?如果你帮了这个忙,最后她却一句“谢谢”都没说,你是否能够心平气和、毫无怨言?如果是,恭喜你,说明你已经可以做到“知行合一”了。
我们可以想见:在当今这个急功近利的社会上,如果你能做到这样“知行合一”,你一定是一个充满正能量、充满阳光的人,这样的人,在生活上,在职场上,一定是游刃有余的。
回到王阳明那个时代,还没有什么科学知识一说,所以“知行合一”的“知”更是谈不上“知识”一说,它就是被运用于官场和日常生活中的,也由此在一个污浊的世界里产生了那样一位圣人。
当你明白了“知行合一”的真正含义后,可能就能明白阳明先生为什么在早期去格竹子了?
如果把“知”理解为“知识”,那么你肯定会奇怪他能从竹子里格出什么“知识”呢?
但是如果你把“知行合一”理解为如何摒弃外界影响尊崇内心处事,就能明白阳明先生是想通过研究竹子如何在自然界中战胜风雨实现自我成长的。他格的其实是一种辩论关系和生存哲学。
当然,结果我们知道了:阳明先生最终“悟”出了——其实,根本不用到处去格,良知其实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只要去体会自己的内心,尊崇自己的内心去行事就足以。
这就是阳明心学。它最大的价值是——指导人如何在一个不顺遂的环境中保持自我,不同流合污,不自暴自弃。
前一篇:天成学院(云南手书)给大家拜年
后一篇:最弱的北京学员已经迎头赶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