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插图带来的思考
(2016-04-01 13:13:54)| 分类: 课题研究 |
课文插图带来的思考
渭南市实验小学
一、图片导入,揭题质疑
1. 出示课文插图(滥竽充数、郑人买履、守株待兔),猜语言故事名字。追问:寓言有什么特点?
2. 介绍《韩非子》。
3. 板书课题,强调“矛”的笔画。看图理解“矛”与“盾”。
4.从课文插图中能读懂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二、回顾方法,合作学文
1. 师生回忆总结学习古文的方法:
认准字音,读通读顺;古今对译,读懂意思;反复练读,熟读成诵。
2.明确要求,合作学习
学习提示:
(1)同桌互读古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同桌古今对译,弄明白古文的意思。一句古文,一句译文,然后两人互换。如有疑问,请做好标记。
3. 同桌互助,教师巡视指导。
三、借助插图,感情朗读
1. 指名朗读古文,同学评价。
2. 教师范读古文,学生画隔音符号。
3. 全班齐读。
4. 交流插图,谈感受
(1)小组内展示自己给课文配的插图,说说你画的是什么,读出相应的古文。让大家评一评,画得怎样,读得怎样?
(2)小组交流,教师巡视、分享。
5. 展示插图,发挥想象,指导朗读
预设一:
楚人有鬻矛与盾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1)展示插图,读古文。什么意思?问大家红色字的意思。
(2)学生评价插图、朗读。教师指导读出夸耀的语气。
(3)指名读,全班看着图读。(随机贴图)
预设二: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1)展示插图,读古文。
(2)学生评价,指导朗读。
(3)男生读、女生读。(随机贴图)
预设三: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1)指导朗读:看看编者给课文配的插图,你看到了什么?旁观者?这个叫卖者?能读出这种感觉吗?
(2)为什么无言以对?(相机板书:自相矛盾)
6. 对照插图,尝试背诵课文。
四、揭示寓意,拓展延伸
1.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 生活中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吗?
3. 出示句子,进一步理解“自相矛盾”
你早上说昨晚去朋友家坐了,下午又说昨晚去陪客户了,你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小明刚才说花盆是罗亮打破的,现在又说是小丽打破的,简直是自相矛盾。
4. 推荐《韩非子》中的其它寓言故事。
周二下午,我又对着电脑梳理了一次教案,尝试放手让学生去学习。可脑海中浮现的还是刘平老师上的那节《刻舟求剑》,利用插图扩写古文,配乐朗读,补充相关视频,很是丰富。况且这节课还是区上的一节示范课。我深知自己被这样的课堂禁锢了,总觉得我的课堂插图的利用不那么尽如人意。周三中午,我很不自信地尝试上了《矛与盾》这节课,何老师、郭老师随堂听课。
1.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古文的大意,明白其中的寓意。
2. 借助课文插图,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3. 培养学生关注课文插图的意识。
一、图片导入,揭题设疑
1. 出示课文插图,猜寓言故事。(郑人买履、刻舟求剑)
2. 出示本课插图,猜寓言故事,追问:你是怎样知道的?
3. 板书课题,强调“矛”的书写。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借助以前学过的课文插图,引入本课插图,借助插图理解“矛”与“盾”,培养学生关注课文插图的意识。】
二、读准字音,读通读顺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特别注意红色字的读音。
2. 指名读文言文,学生评价。
3. 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学生已具备良好的预习习惯,课堂上放手让孩子练习,通过全班展示朗读,纠正字音,达到读准字音,读通读顺的目的。】
三、古今对译,读懂意思
1. 合作学习提示:
同桌合作,一句古文,一句译文,然后两人互换,弄明白课文的意思。
2. “我来当考官”
学生甲:随意读一句文言文,全班读对应的译文。
学生乙:随意读一句古文或者译文,全班读出相应的句子。(教师随意问问字的意思)
3.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根据故事大意做到适当停顿。
四、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1.教师范读课文,点明感情朗读的新方法:借助插图,发挥想象。
2. 仔细观察课文插图中旁观者和这个楚国人的表情、动作,猜测是给哪句话配的图,指导有感情地读文。
3. 小组展示自己给课文配的插图,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相应的文言文。
4. 全班展示补图,句子朗读,学生评价,教师随机指导感情朗读。
5. 看图,注意人物表情,发挥想象,小组分角色朗读。
6. 小组展示分角色朗读。
7. 追问:如果你是那个楚国人,敢用你的矛刺你的盾吗?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8. 生活中,也有这种矛盾冲突的事例吗?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和学生的补图,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终,通过对照插图,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五、总结方法,拓展延伸
【设计意图:总结本节课学习课文的方法,拓展配有插图的文言文,培养学生“关注插图,并借助插图理解课文内容,有效学习”的意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