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课文插图带来的思考

(2016-04-01 13:13:54)
分类: 课题研究

课文插图带来的思考

                                       ——《矛与盾》磨课随笔

渭南市实验小学  王凤

 

    刚开学两周,何老师告诉我要在临渭区教育学会的启动仪式上进行一节研讨课教学,就围绕工作坊的研究课题进行。我第一反应想到了“插图”二字。进入六年级,教材中的插图越来越少,平时对于插图的关注度也不是很高,要不是参与了此课题的研究,我可能不会注意到教材中的配图。翻看了本册教材,对比了几篇课文,最终我选定了《矛与盾》这则寓言故事。

   利用周末休息时间,我研读了教材,也学习了刘老师执教的《刻舟求剑》一课,完成了本课的第一稿教学设计:

一、图片导入,揭题质疑

1. 出示课文插图(滥竽充数、郑人买履、守株待兔),猜语言故事名字。追问:寓言有什么特点?

2. 介绍《韩非子》。

3. 板书课题,强调“矛”的笔画。看图理解“矛”与“盾”。

4.从课文插图中能读懂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二、回顾方法,合作学文

1. 师生回忆总结学习古文的方法:

认准字音,读通读顺;古今对译,读懂意思;反复练读,熟读成诵。

2.明确要求,合作学习

学习提示:

(1)同桌互读古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同桌古今对译,弄明白古文的意思。一句古文,一句译文,然后两人互换。如有疑问,请做好标记。

3. 同桌互助,教师巡视指导。

三、借助插图,感情朗读

1. 指名朗读古文,同学评价。

2. 教师范读古文,学生画隔音符号。

3. 全班齐读。

4. 交流插图,谈感受

(1)小组内展示自己给课文配的插图,说说你画的是什么,读出相应的古文。让大家评一评,画得怎样,读得怎样?

(2)小组交流,教师巡视、分享。

5. 展示插图,发挥想象,指导朗读

预设一:

楚人有鬻矛与盾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1)展示插图,读古文。什么意思?问大家红色字的意思。

(2)学生评价插图、朗读。教师指导读出夸耀的语气。

(3)指名读,全班看着图读。(随机贴图)

预设二: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1)展示插图,读古文。

(2)学生评价,指导朗读。

(3)男生读、女生读。(随机贴图)

预设三: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1)指导朗读:看看编者给课文配的插图,你看到了什么?旁观者?这个叫卖者?能读出这种感觉吗?

(2)为什么无言以对?(相机板书:自相矛盾)

6. 对照插图,尝试背诵课文。

四、揭示寓意,拓展延伸

1.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 生活中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吗?

3. 出示句子,进一步理解“自相矛盾”

    新刷的墙面上醒目地写着四个大字:“不准涂画!” 嗨,那这四个字又是什么呢?真是自相矛盾!

你早上说昨晚去朋友家坐了,下午又说昨晚去陪客户了,你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小明刚才说花盆是罗亮打破的,现在又说是小丽打破的,简直是自相矛盾。

4. 推荐《韩非子》中的其它寓言故事。

   教案出炉了,周末自己反复试讲后,在自己想象的课堂教学中,我认为这本教学设计还不错。于是,周一到校后,便和何老师进行了沟通。当我滔滔不绝地把自己的设想全盘托出后,何老师的一席话让我的热情减了一半。“你牵引学生的太多!没有很好地利用插图,孩子的补图也没有发挥好作用,感觉课堂有些飘,不扎实。要正确认识课文插图的作用,不是说这个环节有插图的利用就行了。再好好理一理。”

周二下午,我又对着电脑梳理了一次教案,尝试放手让学生去学习。可脑海中浮现的还是刘平老师上的那节《刻舟求剑》,利用插图扩写古文,配乐朗读,补充相关视频,很是丰富。况且这节课还是区上的一节示范课。我深知自己被这样的课堂禁锢了,总觉得我的课堂插图的利用不那么尽如人意。周三中午,我很不自信地尝试上了《矛与盾》这节课,何老师、郭老师随堂听课。

    课后,我们三人就这节课进行了评析,发现了如下问题:

    1.导课过于啰嗦。出示的插图要是孩子们以前学过的课文插图,两个即可。寓言的特点孩子们都清楚,没有复习的必要。出示本课插图,用于理解“矛”与“盾”即可,不用再追问看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下面的教学中会详细看图。

    2.古文的学习方法没有复习、出示的必要,好长时间进入不了课文。

    3.课堂教学不扎实,教学目标不明确,思路不够清晰。课文插图是有效教学的辅助,不能喧宾夺主,为了用插图而用插图,课文的学习蜻蜓点水,显得很做作。

    4.列举的有关“自相矛盾”的事例没有仔细琢磨,后两个应该是“说谎”现象,而并非“矛盾”“冲突”。

    5.教师的情绪直接影响了孩子的变现,影响了整堂课的气氛,不够自信、不够灵动,受他人上课的限制,没有上出自己的真实水平。

   经过一番讨论,我找到了本节课最大的缺点:教学目标不明确。最终调整为:

1.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古文的大意,明白其中的寓意。

2. 借助课文插图,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3. 培养学生关注课文插图的意识。

  依据这样的教学目标,我将教学设计进行了“瘦身”,对每个教学环节的目标也进行了细化,最终形成了较为理想的教案:

一、图片导入,揭题设疑

1. 出示课文插图,猜寓言故事。(郑人买履、刻舟求剑)

2. 出示本课插图,猜寓言故事,追问:你是怎样知道的?

3. 板书课题,强调“矛”的书写。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借助以前学过的课文插图,引入本课插图,借助插图理解“矛”与“盾”,培养学生关注课文插图的意识。】

二、读准字音,读通读顺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特别注意红色字的读音。

2. 指名读文言文,学生评价。

3. 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学生已具备良好的预习习惯,课堂上放手让孩子练习,通过全班展示朗读,纠正字音,达到读准字音,读通读顺的目的。】

三、古今对译,读懂意思

1. 合作学习提示:

同桌合作,一句古文,一句译文,然后两人互换,弄明白课文的意思。

2. “我来当考官”

学生甲:随意读一句文言文,全班读对应的译文。

学生乙:随意读一句古文或者译文,全班读出相应的句子。(教师随意问问字的意思)

3.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根据故事大意做到适当停顿。

    【设计意图:通过同桌合作,古今对译,学生完全能了解课文大意,可以放手让学生充分学习。对于文言文中个别必须掌握的实词的意思,教师随机提问,让学生明白即可。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把课堂还给学生。】

四、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1.教师范读课文,点明感情朗读的新方法:借助插图,发挥想象。

2. 仔细观察课文插图中旁观者和这个楚国人的表情、动作,猜测是给哪句话配的图,指导有感情地读文。

3. 小组展示自己给课文配的插图,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相应的文言文。

4. 全班展示补图,句子朗读,学生评价,教师随机指导感情朗读。

5. 看图,注意人物表情,发挥想象,小组分角色朗读。

6. 小组展示分角色朗读。

7. 追问:如果你是那个楚国人,敢用你的矛刺你的盾吗?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8. 生活中,也有这种矛盾冲突的事例吗?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和学生的补图,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终,通过对照插图,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五、总结方法,拓展延伸

    借助译文,可以读懂意思。借助课文插图,会觉得学习挺有意思。例如《买椟还珠》、《老马识途》这都是后来人们根据故事大意配的插图,我们在学习时不妨用一用,肯定会收获的更多。

【设计意图:总结本节课学习课文的方法,拓展配有插图的文言文,培养学生“关注插图,并借助插图理解课文内容,有效学习”的意识。】

    课上完了,虽然还有小小的遗憾,但作为课题研究的研讨课还是很有价值的。在反复的磨课过程中,我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课文插图的重要性、特殊性,对于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无论是“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还是课文插图的有效利用,无论是小组合作学习,还是教师示范引导,语文教学的目的不能改变。我们是通过课文学习,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提升语文素养。“条条大道通罗马。”同样的一节课,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明日一棵树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