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ang字的来历--追风赤兔马

分类: 天地会 |
忠义堂会场中的洪门怪符与赤兔马、陕西“biang”字的关系
孟晓峰
(一)
洪门怪符中的汉字部分,分别是“”和三个单字“長”、“馬”、“長”。
1、
2、
《三国演义》、《水浒传》、《说唐》等早期评书,“为我国一般人民,尤其为下层社会普遍知悉者” [4],洪门中人也不例外。在《三国演义》(或《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用“身如火炭,眼似銮铃” 来形容赤兔马;另有描写关羽“温酒斩华雄”的一段文字,“鸾铃响,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熟悉《三国演义》的洪门中人,容易想到以鸾铃指代赤兔马。同时,以鸾(銮)字的一部分“”来指代鸾(銮)字,符合洪门习惯,例如会场陈设图中,以“川大丁首”四字,替代“顺天行道”。
3、
“”在“馬”上方,可想象为鸾铃或类似鸾铃的眼睛。“馬”左右各一“長”字,可理解为关羽骑坐赤兔马。这几个汉字能“勾勒”出关公和赤兔马形象,也正对应《三国演义》中的“鸾铃响,马到中军”。
(二)
第一,左右基本对称的符腹与“”字的长横,组成“風”字的风字边。
第二,下部的符脚部分,是“辶”,即“追”字的偏旁。“辶”上方的字符,很难辨认。不过对比图6中行草字体的“追”、“风”“二字,笔者猜测符脚部分是由“追”和“風”字的各一部分合成。
第三,怪符右下方的一撇,并不是多余的笔划。对比图4和图6,这一撇对应草写“風”字右侧的连笔部分。
(三)
作为洪门会场内的重要陈设,洪门怪符应该有名称或者代号。虽然无法查知洪门怪符正式名称,但早期应有口口相传的名称。因为其本义源自“追风赤兔马”,所以可选的名称有“追风符”、“追风赤兔符”、“追风赤兔马符”,“赤兔追风符”等。 “biang”的形近字在四川的主要读音是“zui”,所以,本文推测“zui”源自“zhui(追)”。因“追风”二字已经足够表示出赤兔马的信息,且字数较少,所以“追风符”三字最可能作为此洪门怪符的名称。至于“追风符”的读音,准确地说,是清朝时我国东南沿海某方言的“追风符”三字的发音,首音节的发音,接近“zui”。
(四)
“追风符”的流传虽然不限于四川、陕西,但重要的演变,是在四川和陕西发生的。
“追风符”在四川——主要以“zui(贼)”音流传
“追风符”汉字部分保持原样,符号部分用形状相近的汉字代替,并优先选用一些能附会为“反清复明”的字,例如代替左侧符腹的汉字用“月”字,是“明”字的省写,代替符脚的汉字,用“心”字,与“”合成“恋”(附会为“留恋明朝”)。于是,“追风符”开始转化为合体字。估计改造者不只一人,选字无法统一,导致多种合体字先后出现。四川流传的这类合体字一般读为“zui”,与“贼”同音。
“追风符”在陕西——“biang”字的诞生
在四川流行的合体字向陕西流传后,早期应该也有携带读音“zui”。由于方言不同,“zui”音在陕西关中并不能认为是“贼”。据笔者初步了解,“zui”在陕西关中一带的接近的读音是“zuei(二声)”,而关中方言的“贼”字,读音是“cei(接近二声)”,二者有较明显的差别。这至少可能证明,这类合体字流传至陕西后,在一些地区已经没有贬义,所以在陕西,“biang”发明前,也能作为中性或者有吉祥意义的字普遍使用。后来,这类合体字在陕西流传时,为方便记忆,编出了很多有陕西特点的歌谣口诀。
在陕西已经普遍流行此类合体字之后,有人想将其用在面食的名称中,以吸引食客。于是在众多合体字中有一个被选中,并加入了与商业行为相适应的字形,从而诞生了第一个“biang”字。第一个“biang”字的字形,应在最常用的几种流行字体之中,只是无从查考是哪一种了。
第一个“biang”字,从“追风符”继承到一些信息,同时也有重大改变:
1、
2、
3、
第一个“biang”字诞生后,这种有创意的字形纷纷被人模仿。很多人并没有完全照抄第一个“biang”字,而是根据自己已熟记的歌谣口诀,借用第一个“biang”字的创意,造出众多新的“biang”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