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博大家段成桂》(铭越述评)

(2016-03-17 09:23:46)
标签:

段成桂

苏轼二赋

苏东坡

铭越随笔

伊水书屋论坛

http://ww1/large/005TRU0wjw1f1zliphdwdj30e60anwfj.jpg

 

 

《松江夜雪识“二赋”,吉林文博第一人》

——段成桂先生与“苏轼二赋”

 

  

   【题记】大概在20年前,90年代初期我作为省级杂志摄影记者的时候,陪同北京来的领导到省博物馆参观,有幸亲眼看到了900多年前的“苏轼二赋”原件,甚为震憾,时时未能忘记。“苏轼二赋”被称之为《洞庭春色赋》和《中山松醪赋》,乃苏轼59岁时(1094年北宋元祐9年、绍圣元年)被贬岭南途中,遇大雨留阻襄邑(今河南睢县)所书,东坡藉此二赋以述襟怀。此卷被后世誉为苏轼遗墨之冠,亦是其晚年的书法佳作。

 

    清王朝被推翻后,溥仪陆续从宫中偷带字画1300多件,1931年当上伪满洲国皇帝后,大部份字画放置于皇宫后院的小白楼里。1945年,日本战败,溥仪潜逃,带走、返卖和丟失小白楼大量字画,还有不少珍贵的字画被士兵在抢夺中撕成碎片,其中被毁的字画有唐代虞世南《积时帖》、北宋范仲淹《二札帖》、米芾《苕溪诗》等千古绝品,而失㪚于民间的国宝更是不计其数。堪称海内外孤品的“苏轼二赋”真迹曾是众多清宫散佚的珍贵书画之一,现如今有幸藏于吉林省博物院。此赋历经了900多年的风雨沧桑,虽己有残缺,但仍然纸精墨妙,故色如新,完气十足。已故书画鉴定大家徐邦达先生看后说:“二赋的发现实乃文物界之盛事,艺苑之幸也”!那么,对这一旷世绝品“苏轼二赋”是如何发现的,对它的鉴定和收藏,又有着怎样的一个传奇的经历呢?这里面有一个人见证奇迹,贡献殊大,他就是当代文博鉴定大家、著名书法大家段成桂先生。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左右,段成桂先生在吉林省博物馆做字画鉴定和研究工作,受领导指派,在大收藏家张伯驹先生的大力协助下,多次奔赴京津、上海、江浙等地,拜访了包括沙孟海、林散之、李可染、刘海粟、启功等书画界前辈,遍访群贤。深入各地搜寻和征集“伪满”散佚的字画和文物,可谓苦心孤诣,历尽艰辛,为省博物馆募集了包括清宫遗失书画《钱维城花卉卷》以及近300多件珍贵的近现代名家书画作品。1982年12月6日,段成桂接到了一封吉林市金意庵先生的来信,信里说在吉林市发现了“苏轼二赋”的下落,不好断定其真伪,需请省里专家前来鉴定支持。段先生当时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心想难道人们苦苦找寻的“苏轼二赋”这件小白楼散迭的国宝真的在吉林市现身了吗?他立即购买了当晚的火车票,怀揣一本收藏多年民国时期上海书局出版的“苏轼二赋”烦人影印册,同省博物馆艺术部苏兴钧主任一起直奔吉林市而来。那天吉林市下着好大好大的雪,有没膝深。段先生当夜来到吉林市找到金意庵先生,在金意庵先生的陪同下,他们一路坐在无轨电车链接处的大圆椅子上,兴奋地谈论着“二赋”的发现。在吉林市郊区的一个招待所里,段先生他们小心地打开了“二赋”的原件,先生同身上带来的“苏轼二赋”影印册一比对,连纸的褶皱都一样,再看“二赋”的书法墨迹、笔法、题拔以及纸张的年代,大家立即达成共识,断定这就是散佚多年的国宝“苏轼二赋”卷真迹无疑。第二天一早,段成桂立刻打电话向时任吉林省文化厅贾士金副厅长作了汇报,随后贾厅长和有关人员赶赴吉林市,在段先生的建议下,决定将“苏轼二赋”由吉林省博物馆进行收藏。如果当年不是段先生的建议,如果“二赋”留在了吉林市博物馆,那么1994年的那场大火可能将之毁于一旦。据传,1994年11月15日晚,一场突降的火灾致使吉林市博物馆7410余件字画及文物被毁。捐献“二赋"的人是吉林市五中的历史教师刘刚,刘刚家伪满时期住在长春四分局附近,1946年搬到吉林市。"二赋”是其父亲刘汉忠留下来的,刘汉忠在长春伪满时当过下级军官,后来把这件东西交给了刘刚的母亲。由于刘刚家住的是旧式木屋小二楼,容易引起火灾,刘刚觉得放在家里不安全,于是就决定把在家里足足藏了37年的宝贝献给国家。此前,刘迺中先生看过"二赋",曾给予了高度肯定和评价。"苏轼二赋”为《洞庭春色赋》与《中山松醪赋》一卷,是苏轼书写在宋代的7张白麻纸上接装而成的,其中《洞庭春色赋》在前,《中山松醪赋》在后,此两赋末端题有后记。当时省博收藏的“苏轼二赋”已残缺,它前面还应有两米长的乾隆题的“序”。“苏轼二赋”现品长306公分、宽28.3公分,前端《洞庭春色赋》行书32行,287字;末端《中山松醪赋》行书35行,312字;最后又有自题10行,85字,前后总计684字。卷轴始端苏轼写到:洞庭春色赋,吾闻橘中之乐,不减商山。岂霜馀之不食,而四老人者游戏于其间。......一下子就把人们带到了诗人的意境之中。那么“苏轼二赋”究竟写的是什么内容呢?原来"二赋”是苏轼写的两种黄酒的酿造方法,“二赋”之名都与酒有关,洞庭春色即黄柑所酿之酒,中山松醪即松节所酿之酒。从中也体现了苏轼政治上屡次被贬之外的自适之意,以及其晚年由儒入道的达观思想。

  

   “苏轼二赋”珍藏于省博物馆之后,成为了省博物馆馆藏作品的镇馆之宝。多年来,段成桂先生对“二赋”的历史流传及其艺术特色,做了深入细致的考据和研究,先后撰写了《论苏轼的书法艺术》、《苏轼二赋墨迹卷考评》、《苏轼法书年表》、《群玉堂苏轼考评》等专论文章。其中《苏轼法书年表》被学界公认为是研究苏轼的重要文献,段先生也被誉为国内研究苏轼书法的重要权威专家之一。段先生对“苏轼二赋”的书法艺术特色给予了全面的评价与阐述,段先生说,“二赋”全篇章法似锦,韵致自然天成,字字清新美妙,笔笔得心应手,毫无造作之意。而字与字之间少见连笔,运笔气韵贯通,以显示放纵之势。各字大小变化不明显,其中‘之’字变化之姿与跳荡之势,以见全篇之灵活疏朗。并靠字的结体欹侧反正,紧密开张,上下巧妙的字距,左右顾盼的行距,使全篇紧而不密,宽而适度,首尾相应,有一气呵成之势,令人爽心悦目。其用笔着重内健,笔锋时而藏于笔画之内,笔力时而超出字形之外,以肉丰骨劲,内美外拙,凝重而不呆滞,婀娜而不轻佻,并以欹而直,似曲而直,变化无穷等特点,汇成了苏字的风貌。此评可谓全面公允,为后人观赏、学习和研究此卷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回望中华千年,历史的长河奔腾咆啸,历史的天空云卷云舒。在大江东去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的潮起潮落中,惟有挖掘与弘扬、继承与发展伟大的人文精神才是人们心灵上矢志不渝追求的应有之义。

 

    正所谓:

    袖里沧桑仔细看,手挥五弦,目送飞鸿。把酒祝东风,瘦尽灯花,深柳读书。十年树木长风烟,怀抱散如,且共从容。

 

                      (2016年3月16日晚,写于长春伊水书屋)

 

 

附《洞庭春色赋》与《中山松醪赋》释文:

  

   【洞庭春色赋】:吾闻橘中之乐,不减商山。岂霜馀之不食,而四老人者游戏于其间。悟此世之泡幻,藏千里于一班,举枣叶之有馀,纳芥子其何艰,宜贤王之达观,寄逸想于人寰。嫋嫋兮春风,泛天宇兮清闲。吹洞庭之白浪,涨北渚之苍湾。携佳人而往游,勤雾鬓与风鬟,命黄头之千奴,卷震泽而与俱还,糅以二米之禾,藉以三脊之菅。忽云蒸而冰解,旋珠零而涕潸。翠勺银罂,紫络青伦,随属车之鸱夷,款木门之铜镮。分帝觞之馀沥,幸公子之破悭。我洗盏而起尝,散腰足之痹顽。尽三江于一吸,吞鱼龙之神奸,醉梦纷纭,始如髦蛮,鼓包山之桂揖,扣林屋之琼关。卧松风之瑟缩,揭春溜之淙潺,追范蠡于渺茫,吊夫差之惸鳏,属此觞于西子,洗亡国之愁颜。惊罗袜之尘飞,失舞袖之弓弯。觉而赋之,以授公子曰:乌乎噫嘻:吾言夸矣:公子其为我删之。

   【中山松醪赋】:始予宵济于衡漳,军涉而夜号。燧松明以记浅,散星宿于亭皋。郁风中之香雾,若诉予以不遭。岂千岁之妙质,而死斤斧于鸿毛。效区区之寸明,曾何异于束蒿?烂文章之纠缠,惊节解而流膏,嘻构厦其已远,尚药石之可曹。收薄用于桑榆,制中山之松醪。救尔灰烬之中,免尔萤爝之劳。取通明于盘错,出肪泽于烹熬。与黍麦而皆熟,沸春声之嘈嘈。味甘馀之小苦,叹幽姿之独高。知甘酸之易坏,笑凉州之蒲萄。似玉池之生肥,非内府之蒸羔。酌以瘿藤之纹樽,荐以古蟹之霜螯。曾日饮之几何?觉天刑之可逃。投拄杖而起行,罢儿童之抑搔。望西山之咫尺,欲褰裳以游邀。跨超峰之奔鹿,接挂壁之飞猱。遂从此而入海,渺翻天之云涛。使夫嵇阮之伦,与八仙之群豪。或骑麟而翳凤,争榼挈而瓢操。颠倒白纶布,淋漓宫锦袍。追东坡而不及,归铺啜其醨糟。漱松风于齿牙,犹足以赋远游而续离骚也。始安定郡王以黄柑酿酒,名之曰“洞庭春色”。其犹子德麟得之以饷予,戏为作赋。后予为中山守,以松节酿酒,复以赋之。以其事同而文类,故录为一卷。绍圣元年闰四月廿一日,将适岭表,遇大雨,留襄邑书此。东坡居士记。

 

http://ww2/large/005TRU0wjw1f1zlip0ggij30qo0ytn1i.jpg

段先生在鉴定文物。

http://ww3/large/005TRU0wjw1f1zlijhatoj30eg0aggmt.jpg

段先生年轻时参加笔会。旁边者为周昔非先生。
http://ww1/large/005TRU0wjw1f1zliq93jyj30m80hz43g.jpg

《苏轼二赋》全貌

http://ww1/large/005TRU0wjw1f1zliol4m9j306607wq3a.jpg

二赋局部

http://ww3/large/005TRU0wjw1f1zliiedaej30bk0es755.jpg

二赋局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