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伊水书屋论坛
伊水书屋论坛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62
  • 关注人气:1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谭嗣同》(铭越评论)

(2015-11-26 16:01:13)
标签:

谭嗣同

戊戌变法

康有为

梁启超

铭越评论

http://ww1/large/005TRU0wjw1ey2fld8wyqj31400o0dks.jpg

 

琴心剑胆,莽莽襟怀 ——读谭嗣同《狱中题壁》而想到的

 

   题记】:“书剑情怀家国,经纶抱负河山。纵马风尘磨侠骨,对策朝堂砺铁肩,兴亡谈笑间。碧血染红青史,丹心照亮郊原。但得兆民醒百世,何憾人生三十三,名随星火传。”
                                                           ——诗酒仙《破阵子•题谭嗣同》


    谭嗣同这个名字,似乎离我们现代这个高速发达的经济社会己经很远了,很少有人再想到他、再提到他。他就像百年来的一颗古树,亦或是一个什么故居,也许留给人们的只是一种有念想的标志物而己。然而回望中国近代百年风云,这个人并非那么简单,他的确是一个“标志”,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标志”。他就像划破在这长长暗夜里的一颗流星,虽然稍纵即逝,但他却给百年沉疴的神州大地带来了一道永恒的光明……。

    谭嗣同在仅仅33年的短暂人生中,做出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壮举。1898年9月21日,慈禧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垂帘听政,捕杀维新党人。几日后,谭嗣同柀捕入狱,28日被杀害于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时年33岁。谭嗣同临刑前,在狱中墙壁上写下了:“望门投宿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今就从这首诗作以研究,来管见和诠释谭嗣同高风亮节的为人。诗的开头,提到了两位历史人物,一是张俭,二是杜根。此二人皆是东汉末年的清流士人,张俭“清心忌恶,终陷党议”,被朝廷“刻章讨捕”,“俭得亡命,因迫循走,望门投止,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后汉书·张俭传》)。杜根当邓后临朝、外戚当政之时,“上书直谏,太后大怒,收执根等,令盛以缣囊,于殿上扑杀之。执法者以根知名,私语行事人使不加力,既而载出域外,根得苏”(《后汉书·杜根传》)。“望门”一句写去者,指谭本人。“忍死”一句写留者,指康梁诸人。政变发生后,谭嗣同完全有时间、有机会逃走,但他在生与死之间毅然选择了后者。他劝梁启超逃走时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召后来”。当友人劝他逃避时,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以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谭嗣同知道:去者可以生,可以刘郎重来,可以东山再起,也可以找出更多华丽去的借口。但他却坚毅地、固执地选择了留,选择了死。这是一种怎样的心胸,一种怎样的情怀啊?这也许是百年前沉睡不醒的积贫积弱、苦难深重的中国在学人心中升起的救国救民的伟大理想和信念使然。谭嗣同以自己的鲜血染红了那个风雨如晦的时代,唤醒了些许麻木国人的灵魂,召唤了众多的后继来者。然而百年以后的国人面对快速发达的经济社会,面对物欲横流的时代,又有几人能回头望一望,又有几人能想起谭嗣同呢?我们今天学人心中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家国情怀呢?是向马云学习,还是向雷锋学习呢?

    一个时代,一个民族,可以有为经济而经济的人士,可以有为艺术而艺术的人才,也可以有为研究而研究的学者。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无论如何,不应缺少心忧天下、为民请命、赴汤蹈火的仁人志士。否则,这个时代将是残缺的。

     正所谓谭嗣同的一首诗:

        身高殊不觉,四顾乃无峰。
        但有浮云渡,时时一荡胸。
        地沉星尽没,天跃日初熔。
        半勺洞庭水,秋寒欲起龙。

                           (2015年11月16日晨于曦长春伊水书屋)


http://ww1/large/005TRU0wjw1ey2fo62fxlj306a06474i.jpg

 

http://ww2/large/005TRU0wjw1ey2fo6f9kkj3089064q35.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