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三与王顺昌造黄花梨秤杆之缘

标签:
紫宝阁文玩王三 |
分类: 文玩收藏 |
http://s5/mw690/005TOUAzzy6VOlHvQLG74&690
依稀能看到【安仁堂】字样
【柳林子】的标识更让人琢磨不透是什么字号
http://s4/mw690/005TOUAzzy6VOo1wxQT63&690
http://s15/mw690/005TOUAzzy6VOo2irTM7e&690
http://s1/mw690/005TOUAzzy6VOo2MLzqf0&690
http://s9/mw690/005TOUAzzy6VOo38KDK48&690
http://s8/mw690/005TOUAzzy6VOo390t9f7&690
http://s11/mw690/005TOUAzzy6VOo2Vp5E1a&690
http://s10/mw690/005TOUAzzy6VOo3sJvj99&690
http://s16/mw690/005TOUAzzy6VOo3uH3pbf&690
http://s15/mw690/005TOUAzzy6VOo3yFgqbe&690
http://s16/mw690/005TOUAzzy6VOo3DwOHbf&690
威海滩的老字号——王顺昌称店
“王顺昌”为商号名,并非人名,“王顺昌”称店是1915年由江苏丹阳彭王村人王湧泉来威创办的,王湧泉1890年出生在上海,小时候跟随家人经商,后来学得造称手艺,在他25岁时来到威海创办了“王顺昌”称店,当时称店是租来的房子,地址位于现4809厂北、区法院南的位置,当年称店处于威海卫英租界的商埠区内,商业非常发达,对“王顺昌”大称的销售提供了有利条件,这也是王湧泉选中威海创业的主要原因。
“王顺昌”称店早年为家庭作坊式经营,凭借着精湛的手艺、优质的材料,造出的大称计量准确,经久耐用,很快就打开了市场,“王顺昌”造大称除在当地畅销外,还远销到烟台、莱阳、济南等地,成为当时胶东地区久负盛名的“公平称”。“王顺昌”所造称的称杆是选用南洋的优质红木,先经新加坡进口到上海,再从上海运抵威海,木材从国外进口后至少存放十年待其完全干燥木性稳定后方可用于造称,所用红木的种类主要有酸枝木、鸡翅木和紫檀木等,称杆由于选用的木材质地坚硬细密,如果将大称杆向地上一顿,能发出金属般“铮铮”的声响。红木称杆经精心打磨,配上铁质称钩,镶嵌银质称星,称杆两端再以黄铜紧箍,一杆即美观又实用的大杆就造好了(高档大称的称星在一百、二百斤处还镶有元宝形花纹)。称杆上方镶有造称的年代、使用者姓名或商号以及王顺昌造等字样,当时一杆大称售价合三至四百斤粮食的价钱。早期的“王顺昌造”大称上标注的造称日期一般采用中国传统天干地支纪年,自三十年代起则多采用民国纪年。笔者收藏到最早的一杆“王顺昌造”大称就是“癸亥”年即1923年造。另外,笔者还收藏到一杆“王顺昌造”的50斤小称,是紫檀木称杆,黑色称杆上嵌有银色的称星,再配上铜质称钩,光彩夺目,精美绝伦,简直就是一件难得的工艺品。
1930年威海卫回归后,原英租界商埠区日渐没落,“王顺昌”称店搬迁至市里东门外商业区附近(现光孚大厦处)。1946年“王顺昌”称店的创始人王湧泉离开威海回上海定居,称店由二儿子王国祯继续经营,搬至昆明街74号(现圆楼大酒店东路北)。王国祯15岁就随父亲王湧泉学徒。王湧泉造称手艺极少传授外人,几十年间只收了荣成人吴芝桂一人为徒,这也是当时流传“王顺昌”不收威海徒弟的原因。
王国祯经营“王顺昌”称店时期所造大称质量明显不如父亲王湧泉,称星也多采用铜丝镶嵌,这与当时正值解放战争时期,各类物资严重匮乏有关,做工和用料也就顾不得那么多了。但当时“王顺昌”造大称仍然是同时期质量最好的大称,比其他地方造的大称在工艺上起码要高出两个档次,深得政府机关、大商号的青睐,笔者就收藏有一杆“王顺昌”于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为威海中国人民银行所造大称。另外,笔者还收藏到“王顺昌”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为卧龙村(今羊亭镇卧龙村)政府所造的大称,而将村级政权称为政府,历史上大约只有解放战争期间,我党领导下的村民自治组织使用这一称谓,这杆称也是那段特殊历史时期的最好物证。
1956,为响应政府号召,“王顺昌”称店与威海“久华”称店合并为公私合营“建艺社”,继续生产大称。合营后的“建艺社”地址为现公园路附近,后搬迁至机关招待所东改名为威海衡器社,“文革”时期又搬至罗锅桥南,其工厂北侧就是以河堤为墙,这一时期所造大称较为粗糙,不大如之前的精工细做,称杆材质也五花八门什么都有,这主要是因为当时造称没有稳定的木材进货渠道,工厂就用马车到威海周边的村镇去收购各类红木家具,回来拆料使用,其中也不泛有珍稀木材黄花梨、紫檀等,但一些不适合造称的木材如铁梨木等也被使用,这种木材由于材质坚硬、纹理粗糙,在北方容易开裂,之前的“王顺昌”称店从不使用(现收藏到的该种材质秤杆均已“裂迹斑斑”)。“威海衡器社”所造大称沿袭之前的做法,在称杆上方钉有铝质铭牌,标注有生产厂名及年月日。1966年,“威海衡器社”改名为威海市量具厂,搬迁至现威海邮政局对面,前几年厂区土地因进行房产开发,改制后的威海量具厂有限公司搬迁至经区华夏城南。
纵观“王顺昌“造称的历史,也是威海造称业的一段发展史,今天的人们有责任和义务把那段历史记录下来并加以流传。“王顺昌造”大称的经验告诉我们,只要用心去做事,以诚待人并重视产品质量,无论在任何行业都可以大有作为。
(注:王湧泉曾于1957年两次返回威海探亲,儿子王国祯于1973年在量具厂因病退休,由其小儿子王振强接班,但造称的手艺现已失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