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玩沙玩水活动的理论分析与设计架构

分类: 资源共享 |
http://s5/mw690/005TGPIzzy75wK3eTwo34&690
在玩沙玩水活动中促进幼儿触觉刺激、触觉辨别能力、双手协调能力、工具操作能力、想象力、创造力、问题解决能力等的发展。
二、沙、水的特性分析。
1.沙的特性:
①可塑性:将沙和一点水放在容器里再倒出来,即可转换不同造型。而且将模型打散后,很快又能做其他变化。
②颗粒性:感觉比较粗糙,触觉刺激度比水略强一些。
③不透明:把物品藏在沙里,无法从表面看到它的存在。
④非流动:沙多呈静止状态,须待人推、拨、铲才会产生变化。
⑤温度变化小:除非是在太阳底下的沙滩,否则温度变化不大。一般较少用沙来刺激孩子对温度的感觉。
2.水的特性:
①不具可塑性:将它倒在不同容器,形状会跟着变化,但再倒出后,因水会流动,没有办法掌控它的形状。
②透明度:随着光线折射,会产生不同视觉效果。而且将物品丢进装水的容器里,从外观仍可发现它的存在。
③触感柔顺。
④温度变化较大:随着温度变化,水温的改变较为明显。广义来说,水的三态变化皆可纳入。
沙、水虽然各具特性,不过同为非结构性物质,比起其他玩具顶多只能变换2、3种玩法,沙、水从最简单的感官探索,到有主题的游戏方式,玩法更为多变。以它作为游戏的媒介,对身心发展皆有助益。
三、玩沙玩水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沙坑、水、小水桶、小勺子、小玩具、有固定形状的浇铸模具(如圆柱体、长方体、正方体等)。
2.经验准备:1岁半左右儿童已具备一定的工具操作能力,并且有了前期舀沙、舀水的游戏练习。约两岁就已经有了玩娃娃家的经验。即从托班开始就可进行玩沙玩水活动。
四、玩沙玩水活动设计架构
1、感官经验
经验分析:
自婴儿阶段甚至是刚出生开始,就能接触到水、沙,获得丰富的感官经验。如身体感受到的水温,水从指缝中流过,都可带来不同的触觉经验。而沙子相对于水,为颗粒性,指尖接触到沙或双脚踏在沙上时,即有大量的触觉刺激输入。此外,沙、水皆有一定阻力,在沙上走路,或踢水、游泳等,可刺激运动觉发展。
支持性活动:
洗澡、在沙滩上走路、踢水、游泳等。
活动案例:
准备小堆沙子让幼儿伸手抓取,体会沙子从指缝流走的感受。
将小玩具藏在沙堆里,引导幼儿去找出来:幼儿无法靠目视找出小玩具,而需仰赖触觉辨识物体的立体形状。
2、动作发展
经验分析:
大肌肉动作方面,沙、水具有重量,而且可以被搬迁,可增加大肌肉动作的练习机会。精细动作方面,将沙子加水后,可徒手或使用工具塑造千百种的造型,大大提升手指灵活度、手眼协调。
支持性活动:
吸引儿童尝试不同搬运方式移动沙和水、
提供模具让儿童可以徒手或使用工具将加水的沙子塑造成各种造型
玩水枪或泼水
活动案例:
在沙堆中挖一个窟窿,再由此挖出连结到某处的通道,建造想像中的“高速公路”。或把沙、水混合,塑造喜欢的图案、造型,及作成“食物”来玩扮家家酒。
3、认知发展
经验分析:
在玩沙、玩水的过程中,儿童所观察到的一切,包括温度、颜色、深浅、形状等,虽然不见得能诉之语言,但却都是认知发展的基础。
支持性活动:
引导儿童通过把沙、水倒进不同的容器所产生的高度变化,积累容积的概念。
活动案例:
科学小实验(容积守恒定理)
4、语言发展
经验分析:
家长陪着孩子玩耍时,可以引导孩子学习物品特性的形容词,用以增加语言刺激。而透过语言与实际操作经验的结合,相信效果更为显著。
支持性活动:
教师或家长在引导幼儿游戏时有意识地使用多种形容词形容沙、水的特性,如沙子好粗/细、水好冰/热,还可以加入对儿童和自己动作的描述,使儿童理解动词的应用
活动案例:
无特别案例,穿插在其他沙水游戏中即可
5、情绪情感发展
经验分析:
沙、水不只是游戏和启蒙素材,亦可作为良好的情绪发泄渠道。
支持性活动:
基本上只要安全无虞,借着用力的拍水、踢水,或是拍沙,或多或少都能带走负面的情绪,而大一点的儿童则可能以堆沙来释放情绪,或反映内心的想法。
活动案例:
小小发泄室、堆沙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