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雨春风
作者:李晓东
六十一
中午。
杨莹宿舍。
杨莹觉得心里十分难受。下了第四节课,她没有去食堂打饭。她坐在办公桌前翻看着自己的日记。
“芙蓉眠底里,
菡萏化幽灵。
寄语诸君子,
谁怜水下精?”
这首去年冬天写的诗突然映入自己的眼帘。此刻,她就是这种心境!她找出一张白纸,一支毛笔,把这首诗抄了下来。二十个字跃然纸上,心里好像平静了许多。她放下笔,觉得头有点晕就躺床上了。
门外,夏民生来敲门。
杨莹打开门,夏民生闯进来:“老师!李毅发高烧。”
杨莹:“到校医那去看了没有?”
夏民生:“彭医生到县城取药去了!”
杨莹料定李毅一定是感冒了。她忙把自己的暖瓶提上,又用纸包了一包蕲艾叶、拿了一坨生姜,跟着夏民生去了男生寝室。
李毅坐在床头靠着墙,额上冒着细汗。
杨莹招呼夏民生和张可、何平几个把蕲艾叶捣成粉末,把生姜捣碎。
杨莹就赶忙给李毅脖颈上扯痧。一条条红色的印迹很快就变成了褐色的条条。
李毅:“老师,我觉得舒服多了。”
夏民生:“老师,这两样都弄好了。下一步怎么办?”
杨莹:“放在一个大碗里,从暖水瓶里倒开水泡五分钟。用另一只碗盖住。”
杨莹又把李毅十个指尖扎了一遍,每个指头都挤出一滴黑血。
夏民生:“时间到了。”
杨莹:“端来让他喝。”
李毅喝了一口,皱着眉:“又苦又辣!”
张可:“给你加点糖?”
杨莹:“别。不加糖效果好些。李毅,你肯定昨晚打赤膊睡觉。”
何平:“老师,您有千里眼?昨晚李毅就是打赤膊睡到天亮。”
杨莹:“不要千里眼看。凭经验。小伙子们,你们要注意,夏天比冬天更容易着凉。”
夏民生:“老师,您这话这是真的。因为夏天大家都贪凉。”
李毅:“我先还有点肚子不舒服。这汤一灌下去,肚子好像也舒服了。”
杨莹:“中国的草药一般30分钟以内见效。对没用过草药的人来说,见效更快。”
张可:“老师,您还会治病?”
杨莹:“不会。不过这次也是赶上了。以后还是看医生。孩子们,最好是做好防护工作不让自己生病。不求医生才是上策。”
钟声响了。午睡该结束了。大家赶紧往外走,李毅也一骨碌爬起来跟着大家往教室走。杨莹也赶快走回宿舍。
六十二
星期天。
李村。李毅家。
李毅:“妈,今天中午多准备六个人的饭菜。宰只鸡吧。同学们来帮我拔禾田里的稗子。”
徐阿姨:“你这孩子。妈现在能做活了。你怎么要劳烦你的同学?”
李毅:“是老师帮我找的。同学们自愿来的。老师说这就是学雷锋的实际行动。好多同学都要来。我还谢绝了好多。”
徐阿姨:“那你们老师来不来?”
李毅:“老师本来要来。可我劝她别来。人家娘才逝世不久,得回家看父亲。何况她还有个傻儿子。老师太难了!”
徐阿姨:“李毅,你要向你老师学习做人啦。”
母子俩正说着,钟萍、周秀娟、许咏梅、夏民生、张可、何平几个来了。徐阿姨连忙给大家切了西瓜放到桌上。
徐阿姨:“这株西瓜是李毅还没去学校时在自造的温床种的。”
何平:“李毅,你神啊!市上还没本地西瓜卖呢。”
李毅:“可惜,只结了两个。把这俩瓜摘下后,那根瓜腾就叫人家的小孩拔去栽去了。”
钟萍:“那小孩比你还牛!”
李毅:“第二天就被他妈扔灶里烧了。”
李毅说着,就带同学们走向自家承包的田块。下到田里,他告诉同学们先怎么在田里行走。不要踩着禾蔸。接着,又告诉同学们如何识别稗子。
李毅指着手里的稗子,说:“同学们,你们看,这稗子的页面上有白色的条纹,页面很光滑,页面上没有绒毛。你要判断它是不是稗子,就先查看它的叶子。”
周秀娟:“这身上好像有点痒痒。现在开始懂‘锄禾日当午’的含义了!”
李毅:“那你上去吧。别弄得一身皮肤病。”
周秀娟:“没那娇贵吧?我能坚持,如果拔稗子也学不会,那不成蠢猪了吗?”
许咏梅:“现在学校又不开设劳动课。其实,我们这些学生归根结底不是工人就是农民,将来谁也脱离不了劳动。懒惯了以后还想干活吗?”
何平:“杨老师还是跟其他的老师不同。她处处总能为别人着想。昨天她要我们到李毅家来拔稗子,说这是学雷锋的实际行动。我看意义大得很。刚才许咏梅说理解了‘锄禾日当午’的含义;我现在也读懂了‘粒粒皆辛苦’的含义。”
夏民生:“你们啊,是胡吹海侃。只有李毅同学可能有深的体会了。”
李毅:“劳动可以养活自己。这是经典。劳动可以劝人善良。这是我的体会。”
同学们并排在已经开始杨花吐穗的禾苗间,小心翼翼地查看着。那些已经抽穗的稗子被孩子们轻而易举地拔出来时,孩子们高兴极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