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七笔勾》(三—1)

(2015-10-21 08:45:53)
标签:

转载

能穿上一件新衣服,心里头可美!当时大江南北的农民都一样啊!
《七笔勾》(三—1)

       高高山上一枝花,娇娃软语叫嘎嘎,吴侬西子湖畔女,九曲黄河亦浣纱。

       三、 没面皮裘,四季常穿不肯丢,沙葛不需求,褐衫耐久留,裤腿宽而厚,破烂亦将就。毡片遮体被褥全没有,因此上把绫罗绸缎一笔勾。
       “没面皮裘”就是羊皮筒子,几张羊皮缝制,毛冲里,光面朝外,没有布面。我们在延川插队时,穿的人少,太热,陕北人叫“烧”,拦羊穿最方便,说“四季常穿不肯丢”有道理,陕北寒冬漫漫,长达五个月,春风秋霜,夏季双暑季节温差大,晌午30多度,早起15、6度,“早穿皮袄午穿纱”,在山野拦羊,既挡寒,又挡风沙,早晚为衣,午时当褥。价格也便宜,长筒齐脚面的大衣只要10元,我秋夜看青时穿过,很暖。
       再往北,《七笔勾》描写的三边地区,穿的人就多了,《横山县志》:“草地三件宝,'干米、奶茶、大皮袄',皮袄是横山北部人民取暖的一宝,每户都有一两件。”
       陕北是谷子牧羊区,羊皮既当衣,又当被,取之容易,用之方便,虽说:毡片遮体被褥全没有“,保温取暖应是没问题的。
       从三件宝来看,越往北,蒙族的生活习俗也就越浓厚。
       ”沙葛不需求“一句值得推敲,”沙“是”纱“的古字,指轻细的棉麻织品,西施又称”浣纱女“,我有小诗一首《陕北吴堡美女》:”高高山上一枝花,娇娃软语叫嘎嘎,吴侬西子湖畔女,九曲黄河亦浣纱。“
       葛是藤科植物,又称葛麻,茎皮纤维可织布,沙葛指代夏季穿戴的高档布料,清凉爽快。
       沙葛与王巡抚一笔勾销的绫罗绸缎,明清时陕北既有生产又有使用,王只诉苦,不说甜,报忧不报喜,有点偏。
       先说生产,《子洲县志》说:”解放前群众多自种棉花,纺纱织布,育蚕巢丝,积麻刺绣,自给自足。“延川历史上也广种棉花和桑树,延安大生产运动纺纱织布是有名的,桑蚕据说是被掠到陕北的江南宫女带过来的,陕北温差大,种什么长什么。
       再说使用, 陕北多受苦人,也养活了一批富豪。
       李季《王贵与李香香》开篇写:”人人都说三边有三宝,穷人多来富人少,一眼望不尽的老黄沙,那块地不属财主家。“
       富人和财主是怎样穿戴呢?
      《 吴起县志》载:”民国初.......,贫苦人家多穿‘山羊皮滚子’(用山羊皮做的短上衣),有钱人家冬季外披绵羊皮袄,但多半不缝面子,缝面子的称‘二毛筒子’(用绵羊羔子皮做成),上缀‘狐皮领子’。“
       还要戴上”狐皮耳圈“。
       夏季服装更是美得不行。
       《黄陵县志》,《富县志》这么说:
       富人中男子丝绸长袍短褂,礼帽。妇女穿绣有花边图案的绸缎盖脚裙,腕带金箍玉镯,双耳坠环,脖有项圈,头盘发髻,玉簪凤钗,也有头顶绫罗巾帕,足登木底高跟绣鞋。
       陕北女子长得又俊,”雨打桃花含羞笑,风吹细柳小蛮腰“。清代始穿旗袍,窈窕淑女,一步一摇一回眸,一盼二盼连三盼,盼上几眼把你魂都盼没了。
       至于三边所在的榆林地区,自古就是陕北核心,皇亲国戚,权贵豪强,行商坐贾,如行云流水,川流不息。其穷富自知。
       说完了”沙葛不需求“,还要说”褐衫耐久留“。
       褐衫指粗布衣服,《诗经.豳风.七月》有”无衣无褐,何以卒年“。《孟子.滕文公.上》有”其徙数十人,皆衣褐“。
       ”裤腿宽而厚“指的是北方农村流行的大裆裤,肥大而宽厚。
       这两句一是写服装的材料,褐衫在陕北叫土布,一是写式样。
       我在《汗碱白花花》一文中写道:
      ” 受苦人没钱买衣服,大都用自织的土布,自己染色,有黑、蓝、灰、褐色,冬天一般是长襟棉袄,大裆裤,拦羊的一般穿羊皮筒子。夏天是黑色的长裤,白色的短衫,式样很美。类似于坎肩,两个胳膊裸露着,袢扣是布制的,很有特色,叫个”核桃疙瘩“。村里人有钱时也会到永坪镇或关庄公社的小卖铺去扯上几尺布,机织布花色多,年轻的女子喜欢,能穿上一件新衣服,心里头可美。“

0

前一篇:重阳五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