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故事(六二九)庆丰闸
标签:
运河遗迹至今保留 |
分类: 古老北京 |
老北京的故事(六二九)庆丰闸
题庆丰闸
言泊远
澎湃激流闸庆丰,碧波应记旧时踪。



庆丰闸又名二闸,从北京城东便门到通州,东西走向四十里,元代人工开挖一条通惠河,河上建有五闸:大通闸、庆丰闸、高碑闸、花园闸、普济闸,庆丰闸最著名。今天在庆丰公园里建有仿元的庆丰闸遗址碑,昭示人们“庆丰”二字就来源于“庆丰闸”。
庆丰闸始建于元代至元二十九年(1292)。初建时原名籍东闸,为上下两座木闸。至顺元年(1330)易木为石,更名庆丰闸。明嘉靖七年(1528),上下两闸合为一。此闸因位于东便门外第二道闸故又称二闸。明清两代在闸口均设官执掌,专司漕运。另编闸夫数名,专司天情水势,启闭闸门。在漕运繁盛的元明清代,京杭大运河和它的进京水道通惠河上舟楫往来,好不热闹。自江南运来的粮帛货品源源不断地通过水路运进京城。
明迁都北京后,因为改建北京城,部分通惠河圈入皇城中,城内不再通航,遂改东便门外的大通桥为起点。经明初几次修治,至嘉靖六年(1527),在东便门到北运河段21公里的通惠河上改建成五座船闸,分别称作头闸大通闸、二闸庆丰闸、三闸平津上闸(高碑店闸)、四闸为平津下闸(花园闸)、五闸为普济闸。但就是这座残破不全的平津闸,却是目前大运河通惠河段上惟一保存下来的,尚有遗迹可寻的元代漕运古船闸遗址,其它的统统都踪迹全无了。
从东便门大通闸往东,便是庆丰闸,在明清时曾“柳暗花明又一村”、商业繁华、游人如织,是十分热闹的地方。清代官吏完颜麟庆,在《鸿雪因缘图记·二闸修契》中写道:“其二闸一带,清流萦碧,杂树连清,间以公主山林濒染逸致,故以春秋佳日都人士每往游焉或泛小舟,或循曲岸,或流觞而列坐水次,或踏青而径入山林,日永风和,川晴野媚,觉高情爽气各任其天,是都人游幸之一。”春游图、秋游画、风景卷、娱乐篇、抒情篇等俱全。震钧《天咫偶闻》:“青帘画舫,酒肆歌台,令人疑在秦淮河上。”通惠河与秦淮、元大都与南京互相照应起来。
庆丰闸两岸一片诗情画意。于是,庆丰闸北形成“二闸村”,庆丰闸南称“庆丰闸村”,南北村落里有酒楼、饭馆、茶肆、旅店、店铺等,同时演出秧歌、舞狮、高跷、唱大鼓、说评书、唱二黄、莲花落、放河灯、时调等此起彼伏,声声环绕。闸北有龙王庙,引来八方游人进庙烧香。闸南望东楼;闸北望海楼,酒香飘、酒客欢笑。
有《清代北京竹枝词》盛赞酒楼上盛景:
最是望东楼上好,桅樯烟雨似江南。
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作者曹雪芹,他从南京到北京,再从北京到南京,往来时常在通惠河上两岸休憩、吟诗。通州张家湾有曹家祖坟、银号、典地(六百多亩)、店铺等;庆丰闸东南有水南庄,那里有敦家祖坟,敦诚、敦敏之母葬此庄。敦氏与曹氏两家人,清明节、其他节日常到两地祭祖。敦敏《懋斋诗钞》多有一首《二闸迟敬亭不至》:
临风一棹趁扁舟,芦岸村帘分外幽。
满耳涛声流不尽,夕阳独立小桥头。
敦诚《潞河游记》行文赞美通惠河(潞河)两岸如诗如画风景。他的《潞河舟中遏》:
“夕照台前烟树合”一句,并有小注:“北有金台夕照”,已发现“金台夕照”原物石碑,它是当年的“燕京八景”之一,在今金台路北口、甜水园附近,曹雪芹与敦诚、敦敏是知己好朋友。曹雪芹逝去,敦敏写下《河干集饮题壁兼吊雪芹》:
花明两岸柳霏微,到眼风光春欲归。
逝水不留诗客香,登楼空忆酒徒非。
河干万木飘残雪,村落千家带远辉。
凭吊无端频帐望,寒杯萧寺暮鸦飞。
在庆丰闸南“望东楼”上与友集饮时写此诗。给后人留下永久的回忆、怀念、长思。而今通惠河南岸庆丰公园,已经向游人开放。这里又成了京城一处怀古的胜地。
庆丰闸村在通惠河庆丰闸遗址南岸,也很有名。通惠河与东三环中路交点有座桥梁,在国贸以南,双井以北,这座桥的东南角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庆丰闸村。
而庆丰闸村或称二闸村是南来船只沿通惠河进京必经的闸口。文人墨客在这里驻留,商人船工在这里歇憩,显要的地理位置使历史上的庆丰闸村临河商业发达,一度繁华。庆丰闸村建有运粮码头,村里人靠河吃饭,打鱼、经商、支船、拉纤、装卸货物。庆丰闸人都有水上功夫,以前北海、中南海等大公园撑船的人,都是庆丰闸村或称二闸村街上的。
解放后,通惠河北归建外街道管辖叫二闸村,通惠河南归南磨房公社和双井街道管辖更名为庆丰闸村,1976年正式归属双井街道。如今,早已经不再叫庆丰闸村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