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4.27二模语文(改红)
(2020-04-27 11:36:48)九江市2020年第二次高考模拟统一考试
语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D(扩大范围,原文只是“以商代而论”。缺少条件,作者是运用“二重证据法”,针对以前学说的局限性提出观点的。)
2.B(“正反两个方面”错。原文的“一方面……,另一方面……”论述的是“函数套函数”的概念,即从“国上之国”与“国中之国”两个角度论述“复合制国家结构”。)
3.C(A.“实行对诸侯邦国的统治”的手段归结于让外服来朝为官错,这只是王对诸侯邦国的一种统治方式。B.“名义上的”文中无据,“具有主权”绝对化,“因此”强加因果。D.曲解文意。“多元性”错。)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4.D(“同比增速持续上升”错。)
5.C(“智能机器人或能取代医护人员的工作”错。智能机器人只能取代医护人员的部分工作。)
6.(1)信息共享,实行远程教学、诊断、医疗,可以缓解医疗资源不均问题。(2)降低医疗成本,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解决看病就医难等一系列问题。(3)借助智能机器人诊断更快速,病理分析更准确,手术会更安全,提高了医疗效率。(使用智能机器人可以降低病毒传播风险。/智能机器人可以取代大多数医护人员的工作,解决日益扩大的需求缺口。)(6分。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大意即可,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7.C(这两处语句是转折语意,强调的是“我”从陌生人的灯光那里获得益处和恩泽,获得勇气和温暖。)
8.(1)跋涉途中的灯(平房灯、雪夜灯),寓指光明与温暖,给人带来勇气与希望。(2)人情之灯(姐姐灯、情人灯、恩人灯),寓指亲情、爱情、友情,给人带来关怀与慰藉,给人带来生活的信心。(6分。答对一点给3分。答对大意即可,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9.深刻意蕴:(1)无论生活多么艰难困苦,人间永远有温暖和希望。(2)无论现实多么黑暗,民族遭遇多大的灾难,都应该充满信心,迎接胜利。
艺术效果:(1)和前文照应,结构融浑一体。(2)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光明的向往和必胜的信念,意味深长,留下了思考空间。(6分。深刻意蕴4分,艺术效果2分。答对大意即可,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10.A(参考译文)
11.C(廪,本意是指粮仓、粮食。句中的“岁廪穷人”与“当廪于官者”的“廪”均是名词用为动词,为……提供救济粮。)
12.D(最值得后来官吏借鉴的,应该是“先事而为计”“素得之”。)
13.(1)赵公征收富户人家上缴的以及僧人、道士和读书人的余粮,共得谷物四万八千多石,来补助那救济的费用。(“敛 ”“羡”“佐”各1分,句意两分。)
(2)百姓不幸遭遇旱灾瘟疫能避免辗转死去,即使死了也不会无人收敛埋葬,这都是赵公的功劳。(“罹”“虽”“皆公力也”各1分,句意两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4.B(“由远及近”概括不当。一、二句林旁江边,笼罩清辉,诗人遥望着朋友窦七的小船渐行渐远。先写静景,是面;后写动景,是点。)
15.相同点:“明月”都寄寓了作者的离思与对友人的深情。不同点:《送窦七》侧重借月抒情。将“明月”人格化,因为早发,天色未明,明月多情相照,抒发了离别之情。《送柴侍御》侧重借月说理。以明月两乡相共,说明人虽两地但情可一心的道理,含蓄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深情厚谊。(6分。相同点2分,不同点4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3)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B
(1)间不容发:空隙中容不下一根头发,比喻与灾祸相距极近或情势危急到极点。刻不容缓:比喻情势紧迫,一刻也不允许拖延。前者强调危急的程度,后者强调紧迫性,根据上下文,选“刻不容缓”更好。
(2)蔓延:像蔓草一样不断延伸、滋长,引申为传播,散布。曼延:连绵不断。前者侧重沿原点向四方绵延,后者侧重线性绵延。根据与“疫情”的搭配,选“蔓延”更好。
(3)“最优化”侧重于“优”,“最大化”侧重于“大”。与“效率”搭配选“最大化”。
(4)固若金汤:形容工事无比坚固。坚如磐石:比喻不可动摇。前者只用于物,后者还可用来比喻集团、组织、国家的坚强。此处与“决心”搭配选“坚如磐石”。)
18.A(A与材料中的破折号一样,表示进一步补充说明。B.表示总结上文。C.表示引出下文。D.表解说。)
19.D(“在将医院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的同时,也给病患和医护人员提供更加先进的生命健康保障”分句语序不当,首要任务是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再考虑影响周边环境,排除A、C;“先进”与“生命健康保障”搭配不当,排除B。)
20.(1)内容素材有意趣是视频走红的关键(内容素材有意趣的视频往往热度高)(2)短视频要想产生广泛持久的影响力(3)追求短视频的传统审美意义(通过有意趣的内容来呈现意义)
21.国学新青年是指既热衷于书法艺术、儒道思想和古典诗词等传统文化,又关注新兴科技、中西影视和时尚设计等现代文化,并且强调从儒释道三家获取人生智慧的以80后及90后男性为主体的文化青年。(5分)
四、写作(60分)
22.按2019年江西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进行。
[附一]文言文参考译文
熙宁八年夏天,吴越一带遭遇严重旱灾。这年九月,资政殿大学士、越州知州赵公,在百姓未被饥荒所苦之前,就下文书询问所属各县遭受了灾害的有多少乡,百姓能够养活自己的有多少户,应当由官府供给救济粮的有多少人,可以雇用民工修筑沟渠堤防的有多少处,仓库里的钱粮可供发放的有多少,可以征募出粮的富户有几家,僧人道士以及读书人的余粮记录于簿籍的有多少实存,让各县呈文上报知州,并且谨慎地作好准备。按惯例,官府每年发给穷人救济粮,应当发到三千石粮米就停止。赵公征收富户人家上缴的以及僧人、道士与读书人的余粮,共得谷物四万八千多石,来补助救济的费用。规定从十月初一开始,每人每天领一升救济粮,孩童每天领一半。赵公担心领米的人太多会相互践踏,又让男人女人在不同的日子领米,并且每人一次领两天的口粮。他又担心乡民将流离失所,就在城镇郊外设置了发粮点共五十七处,让各人就便领粮。估计办理发粮的官吏不够用,便选取没有任职而住在越州境内的官吏,供给他们粮食并把事情委任给他们。又替他们调出官粮,共五万二千余石,用低价卖给百姓。有愿意出利息借钱的老百姓,官府劝告富裕人家放手借钱给他们,直等到田中谷熟,官府为债主出面责令他们偿还。
第二年春天,瘟疫很严重。官府设立病院,安置无家可归的病人。按规定,遇灾年给穷人发放救济满三个月就停止,这年发放到五月才停止。有不便行公文处理的事情,赵公一概自己担当责任,不因此连累下属官员。有请示上级的事,有些方便适宜的大多就立即施行。赵公在这段时间,早晚劳心力从未稍微懈怠,事无论巨细必定亲自处理。给病人吃药吃饭的开销多是自己的钱。百姓不幸遭遇旱灾瘟疫能避免辗转死去,即使死了也不会无人收敛埋葬,都是赵公的功劳。这时旱灾瘟疫遍及吴越一带,百姓遭受饥荒瘟病,死去的将近一半,灾情没有比这更大的了。赵公抚慰百姓,百姓尤其认为有了依靠和归宿。他的施政虽然只在越州,他的仁爱却足够昭示天下;他的措施虽然只是在短时间内实行,他的方法却足够传给后人。大约灾害发生,太平时代也不能让它避免,并能够预先作防备。百姓遭受灾难后才去思考对策,与事先有所考虑相比,就有很大差距了;不熟习而还要去做,与那些平时就留心的人,两者也有很大差距。
我特意到越地采访,收集到赵公推行的一套办法,很乐意把它详细地记载下来,哪里是仅仅用来安慰越州人对赵公的思念感激之情,更将使后来有心为民做事的官吏在不幸遇到灾年的时候,能推行赵公已经试行过的办法,那救灾的章程条例可以不须顷刻就制定好,那么赵公的恩泽怎么能说是很小并且只影响眼前呢?所以我要写下这些可使后人学习的灾年治理办法,命名为《越州赵公救灾记》。
[附二]部分试题材料来源
一.1-3题
二.4-6题
材料二:《中国报告网》(2019年12月20日)
材料三:《中国产业信息》官网(2019年10月27日)
材料四:《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年01月11日)
三.7-9题
四.10-13题
五.14-15题
六.17-19题
命题人:命题人:梁德军(瑞昌二中)
审题人:张青云(九江市教科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