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鸡公山种茶的历史源远流长

标签:
诚信阳光信阳毛尖袁胜利茶文化鸡公山 |
分类: 地方的茶系 |
信阳鸡公山种茶的历史源远流长
茶友袁胜利:信阳鸡公山地区种茶的历史源远流长,茶自从在西周入豫,如今已有3000余年历史,东周入淮亦有2800余年。入淮之时首先在鸡公山种植,其根据为:
1、《唐地理志》载:“义阳(信阳的古称)土贡品有茶。”
2、信阳县志:“柳林(建国前李家寨为柳林所辖)大茶沟、小茶沟尚有唐宋遗株。”
3、宋苏东坡称:“淮南茶,信阳第一。”
4、陆羽著《茶经》指出:义阳茶在义阳南山区。(古称钟山县)
鸡公山北侧有大茶沟、中茶沟、小茶沟、大茶沟口、茶冲口、茶坊、茶坡等山沟,均以植茶驰名。鸡公山区野茶丛生。每逢清明至谷雨时节,山民野户,攀崖爬壁,采摘野茶,其品位甚优。
鸡公山离淮源直线距离不足百公里,且又临官马驿道交通方便。当地人泡茶用鸡公山茶沟山泉水浸泡而饮,甘甜可口,生津醒脑,消疲祛疾。据当地居民称约有百余棵柃木茶老茶树。这是古老茶区留下的丰厚礼物,亦是古茶区的实物见证。据《唐宋地理志》记载,苏东坡所称淮南茶,为鸡公山茶沟所产。
http://www.osifuteaceremony.com/wp-content/uploads/2015/08/0d5667c54c3cfb78b4f48690.jpg
史载:“明末,茶税过重,又遭劫匪,遂渐伐殆尽”。其中,“匪”是指农民起义军。太平天国洪秀全的“长毛军”、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清末白朗军均在鸡公山区活动过,至今留有旗杆石、将军石等遗迹。明末苛捐兵祸茶税过重,茶农和茶叶种植等逐渐破落,茶树惨遭斩伐,茶道衰败。
清末鸡公山李家寨镇甘家冲的秀才甘以敬,从湖北咸宁、安徽六安、麻埠购茶籽,在震雷山北坡植茶30亩,甘以敬1902年建立了信阳首个茶社:元贞茶社。1911年在其家乡甘家冲种植,其后在车云山、东双河、谭家河、浉河港、黄龙寺等地大办茶园,1915年在巴拿马博览会上击败了印度,夺得金奖。信阳当地为他在浉河南岸彩虹桥“茶之韵”公园为他树一尊铜像表示纪念。
甘以敬雕像下面注字:《元贞茶社》晚清儒生甘以敬,信阳李家寨人氏。受康梁影响,为振兴实业,办药店,开书肆。拓荒植茶。光绪二十九年于信阳震雷山刊创《元贞茶社》,此乃华夏第一茶社也。
茶树适合在丘陵和山区进行种植,历来有高山云雾出好茶之说。茶质与土壤、气候、环境有密切关系。同样茶籽种在不同的土壤、气候、环境条件下,其品质各异。鸡公山地处南北过渡地带,雨量充沛,年降雨量为1346.9毫米。此山区古为原始森林,年深日久的枯枝烂叶,积累了丰厚的腐殖土层。加之鸡公山云雾缭绕,土肥水足,光照适度,是生产优质茶的先决条件。
鸡公山区的大、中、小茶沟过去是官办茶区,这些官办茶场最初是专门供皇宫和贵族享用的。随着信阳当地茶业行业的逐步发展,茶叶种植面和和产量大幅增加。茶业从而进入普通百姓家,百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逐渐成为人民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
http://www.osifuteaceremony.com/wp-content/uploads/2015/08/U9253P827DT20140321085129.jpg
返璞归真诚信阳光·淡茶食素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