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城里遇灾--《道西游》第六十二篇

(2017-10-22 11:03:33)
标签:

国学

文化

分类: 道西游

道西游第六十二篇城里遇灾


 好朋友们,我们继续西游记下一难,城里遇灾。上一难我们讲到,大圣进到狮子肚里乱蹬,疼得妖怪叫孙外公快出来,三魔头悄悄对狮子说:“大哥,等他出来时,把口往下一咬,将猴儿嚼碎。”被行者听到,把金箍棒立着,那怪往下一口把个门牙迸碎了。三魔见不行,使激将法钻肚里算什么勾当,行者一听别坏了老孙名声,拔根毫毛变根细绳,一头拴住妖怪的心肝,手抓着另一头出了肚子。三怪一齐战行者,大圣把绳头尽力一扯,老魔心里疼,慌得那二怪、三怪,跪在坡下哀求。行者叫他们抬轿来送唐僧,妖怪口头答应暗使奸计把八戒卷起扔进池塘。行者变作“勾司人”(阴间专勾人灵魂的鬼)从八戒身上搜出四钱六分银子,救下八戒兄弟二人来打二怪,把金箍棒变作丈余的细针二怪鼻孔里,行者牵着二怪鼻子,让他们护送唐僧,不许再耍花招。三怪暗使诡计,突然与行者三兄弟一人战一个,趁此机会叫小妖把唐僧抓走。

这里讲的,是孙悟空这个心在和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做心计上的较量。最聪明的是谁呢?是未来因为未来还没有发生,很多东西不确定性的,不确定性就可以有思考的余地过去和现在是已经成型的,会有受制的状态

我们看一个细节,悟空化作勾司人从八戒身上搜出四钱六分银子,是不是八戒不应该有这个钱,悟空是这么认为的看过西游记的朋友都知道取经到最后,阿难和迦叶还要了人事。所以其实这是孙悟空的心困扰,他觉得不该有这个钱,实际取经也需要事。所以我们不要去拧着自己去做,怎么叫自己去做我们简单区分下。说话的时候,如果你是用一种很硬的状态说出来,别别人的着自己的劲;如果我们很软的状态,用词也是慈爱对方爱听我们也爱听

我们看一下道德经第六十二章和这一难的关系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我们先看下书本的解释。“道”是荫庇万物之所,善良之人珍贵它,不善的人也要保持它。需要的时候还要求它庇护。美好的言辞可以换来别人对你的尊重;良好的行为可以见重于人。不善的人怎能舍弃它呢?所以在天子即位、设置三公的时候,虽然有拱壁在先驷马在后的献礼仪式,还不如把这个“道”进献给他们。自古以来,人们所以把“道”看得这样宝贵,不正是由于求它庇护一定可以得到满足;犯了罪过,也可得到它的宽恕吗?就因为这个,天下人才如此珍视“道”

 我们借着这一段去讲的话,当下孙悟空牵扯了大大王的内脏,使得大大王疼痛不已,悟空这个道,就是让他们仨的宽恕可是这样讲有些牵强,因为他们是不服的本身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的状态,我们不能很好把它讲出来,我们又看不到它,我们如何去相信它呢?

比如两个朋友,因为什么结的缘?可能因为一场电影,是一本书,那么这场电影和这本书就是两个人中间的道。这时候好好去保护好对于这场电影以及这本书的认知,就保护好这条道我们都知道多个朋友多条路,其实这本书和这个电影,相当于就是一种信仰,重视它之后就是真实的道。

是无所不包的,孙悟空现在相当于仨的那条道,因为们是怕他的状态如果大不精心算计的话,他们仨是没什么危险的就是因为他于算计,后面必然会被悟空降服。

这期间,悟空也有很大转变,搁以前悟空肯定和他们打的死去活来,而这次悟空居然是用智慧,先是钻进了大大王的肚子里面,其实已经有饶过他们的心了。换句话讲,孙悟空从这一开始真正地进行一种转变,他开始有了慈悲。这难一开始,悟空打死小钻风的时候,已经有了悔意,也就是说,到了狮驼岭这一难,悟空具备慈悲心。

大鹏使计谋又把唐僧抓了进去,那这时候孙悟空还能不能去忍这个我们需要等待下一才见分晓

这一篇我们总结一下用美好的言辞换来别人的尊重,这是道德经这一章智慧。如果两个人的结缘是因为某件事物,那就保护好这件事物,这件事物就是两人的缘分。

人如此,事也如此。当我们决定做某些事情的时候,就是因为中间有一个人触动我们去做这些事情当我们对这个人恭敬的时候,这个事情也做得非常顺利因为这个人就是你和这个世界通的。做这件事情不尊重这个人的时候,我们以为能做很好其实已经脱离了的状态,这时候即使做会做得很困难不会太好

这一章的智慧分享到这里,唐僧他们又会遇上什么困难,敬请期待下一难。这一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道德经第六十二章 
[原文]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译文]

“道”是荫庇万物之所,善良之人珍贵它,不善的人也要保持它。需要的时候还要求它庇护。美好的言辞可以换来别人对你的尊重;良好的行为可以见重于人。不善的人怎能舍弃它呢?所以在天子即位、设置三公的时候,虽然有拱壁在先驷马在后的献礼仪式,还不如把这个“道”进献给他们。自古以来,人们所以把“道”看得这样宝贵,不正是由于求它庇护一定可以得到满足;犯了罪过,也可得到它的宽恕吗?就因为这个,天下人才如此珍视“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