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城扫塔--《道西游》第五十一篇
(2017-10-03 18:25:42)
标签:
国学文化 |
分类: 道西游 |
道西游第五十一篇 赛城扫塔
师徒四人过了火焰山一路西行,来到祭赛国,看到好多和尚披枷戴锁沿街乞讨,只因金光寺塔顶有一放光宝珠被人盗走,国王怪寺内僧人偷走,捉拿和尚拷打致死。唐僧离长安时,在法门寺立愿:上西方逢庙烧香,遇寺拜佛,见塔扫塔。因此,唐僧扫塔,行者紧随。
对应的道德经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我们先看书本解释。道生成万事万物,德养育万事万物。万事万物虽现出各种各样的形态,环境使万事万物成长起来。故此,万事万物莫不尊崇道而珍贵德。道之所以被尊崇,德所以被珍贵,就是由于道生长万物而不加以干涉,德畜养万物而不加以主宰,顺其自然。因而,道生长万物,德养育万物,使万物生长发展,成熟结果,使其受到抚养、保护。生长万物而不居为己有,抚育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导引万物而不主宰,这就是奥妙玄远的德。
唐僧的这个动作就是“德”的体现。回想唐僧在大唐被万人敬仰,开坛讲经,皇帝也非常器重他,其实就是德的体现。世间也是如此,德行高尚的人,会得到人们尊重。德是怎么体现呢?这一章讲述了,德蓄养万物而不加以主宰,顺其自然。
我们平时聊天会有一个现象,当遇上什么事情了,我们会说,你应该这样做你应该那样做。道德经讲顺其自然,道生长万物,这个事情出来肯定是因为有道的产生。之前讲了每个人都有一条道,那么一个人之所以要去做一件事情,也许因为看见了相应的人事物,而让他心底生出了那种欲望。
道生长了万物,这时候他去问的相应的人其实是很关键的,这个人德行越高,滋养的这个物体就会越好。
比如种一粒种子,有德行的人去做,会非常的关注,也会让它顺其自然的发展。心急的人去做的话,可能拔苗助长。
唐僧扫塔时候非常非常虔诚,他看见这个塔不干净,是他认为的不干净,为什么呢?是因为他见过干净的塔。他的心停留在过去,过去他的心是干净的,他为了想让现在这个心干净,因为现在这个塔所浮现出来的是它心的一种浮现。扫塔,是在找自己的心。
刚才说了,唐僧在法门寺立愿,逢庙烧香,遇寺拜佛,见塔扫塔,他也是不忘初心。不忘初心在生活中会起到什么作用,我们拿种树举例子。假设我们从原点先种下一棵树,走上几公里以后,你有一个随从,你告诉他定期浇那棵树,随从的名字就叫初心。他一直去灌溉一直去灌溉,走了几年,十几年,二十几年,那棵树已经长成了,再回到原点就可以去乘凉了。在这一路上他做了一些事情,都是围绕初心去做。我们可以去想,最开始给自己种了一个可以乘凉的树,后面回来就可以乘凉,我们说了,开始即结束,可这个开始和结束毕竟有一个时间段。
当然现在有些维度没有时间概念或时间概念不一样,咱们只说现世的状态,是有时间段的。从开始到最后结束,发现终于有一个可以乘凉的地方,就好像一个人通过多年努力,仍然不忘初心一直在去做。相当于开始“道”养育了它,用“德”来去滋养它的初心,若干年后,就可以去生活的非常轻松幸福快乐。所以说如果现在感到生活过压抑的话,不如回头去想一想初心是什么,你还记得不记得。在行使初心过程中是不是中间的事情已经忘却了,如果忘却了重新找回来,那么这时候幸福感也会慢慢回来的。
会有人认为现在扫塔不是关键,找到宝珠才是关键。其实对于我们人心来讲的话,当下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关键的事情。现在是过去的未来,专注做当下的每一件事情,认可当下这件事情,也是直接的认可了过去。现在是未来的过去,把现在这事做好,未来也会很好。宝珠和他扫塔期间也有必然联系。
好,唐僧他们一行人能不能顺利找到宝珠,中间又会发生什么事情,我们可以共同来去看下一难,这一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道德经第五十一章
[原文]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译文]
道生成万事万物,德养育万事万物。万事万物虽现出各种各样的形态,环境使万事万物成长起来。故此,万事万物莫不尊崇道而珍贵德。道之所以被尊崇,德所以被珍贵,就是由于道生长万物而不加以干涉,德畜养万物而不加以主宰,顺其自然。因而,道生长万物,德养育万物,使万物生长发展,成熟结果,使其受到抚养、保护。生长万物而不居为己有,抚育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导引万物而不主宰,这就是奥妙玄远的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