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取芭蕉扇--《道西游》第四十九篇最强大脑曹全全
(2017-09-20 20:06:46)
标签:
国学文化 |
分类: 道西游 |
道西游第四十九篇求取芭蕉扇
上一难孙悟空一借芭蕉扇未成,师徒正进退两难,火焰山的土地(本是兜率宫守炉的道人,被老君怪他失守,降是凡间)告诉大圣,牛魔王现在撇下铁扇公主,在魔云洞玉面公主那里。大圣找牛魔王帮忙,牛魔王记恨孙悟空当年请观音菩萨收了他的儿子红孩儿,与孙悟空大战一场未分胜负。大圣变作牛魔王模样偷了牛魔王的坐骑金睛兽去骗铁扇公主,把扇子骗到手。牛魔王发现丢了金睛兽,变作八戒又把扇子骗回。
好,我们去看,这一难一直是一个“骗”字。从修行角度,骗这关也需要去过。不过我们会发现,当你用骗的形式去走,最后得到的也是骗。前面女儿国那一难,用了一个骗,后来引出来一个蝎子精妖怪。在这里又出来骗,那后面也是得到骗的回馈。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孙悟空的能力,就是以什么样的手段过去,就会有一个什么样的手段回来,这很符合道的状态。好,那么我看一下道德经第四十九章。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我们先看一下书本的解释。圣人常常是没有私心的,以百姓的心为自己的心。对于善良的人,我善待于他;对于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这样就可以得到善良了,从而使人人向善。对于守信的人,我信任他;对不守信的人,我也信任他,这样可以得到诚信了,从而使人人守信。有道的圣人在其位,收敛自己的欲意,使天下的心思归于浑朴。百姓们都专注于自己的耳目聪明,有道的人使他们都回到婴孩般纯朴的状态。
之前讲了,孙悟空以骗的形式出去,后面以骗的形式给他返回来。我们看,自打六耳猕猴出现,孙悟空的心像能力也开始出现了。对应道德经这一章,讲的正好也是心,对于他们即将成圣,需要怎么去做呢。就是“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常常是没有私心的,以百姓的心,为自己的心。就是讲你能不能去融入,融到自己的过去,认可自己的过去,把自己过去补回来。如果说你可以认可自己的过去,做好自己过去的话,其实很多事情,就像这章讲的,对于善良的人,我善待于他;对于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这样就可以得到善良了,从而使人人向善。对于守信的人,我信任他;对不守信的人,我也信任他,这样可以得到诚信了,从而使人人守信。
“圣人在天下歙歙,为天下混其心”,有道的圣人在其位,收敛自己的欲意,使天下的心思归于浑朴。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这个火灭的是什么火,灭的就是孙大圣的心头火。前面是再贬心猿一难,他回来以后,对于唐僧还是有一些心头火,这个心头火以火焰山的外像展现出来。外像,谁才能给自己呈现外像,只有自己的过去才能呈现自己的外像。很多很多火气,你只要去静下来,就放下了。就像这章最后一句讲的,有道的人是婴儿般淳朴状态,即使当下有气,也能放下。
“百姓皆注其耳目”,百姓都专注于自己的耳目聪明。我们放下了,回归到婴儿般的状态,婴儿有记忆吗,是有的,可是长大以后有又多少人能记得婴儿的状态。
我们要学会放下,并且去解决过去的一些问题。过去的问题,发现,再去解决问题,没有发现问题,不用杞人忧天。很多人做事时会这样,明明还没有发生,他就会想这事怎么发生,那事怎么办。如果你本身就是有道修行的人,你心中所想的心中所恐惧的,它必然会出现,如果你放下,它必然就会放下。
到这儿呢,孙悟空几经周折,还是没有借到扇子。他骗到扇子,然后又被骗回去了。他到底怎么样才能借到扇子呢,我们再去欣赏西游记的下一难,这一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道德经第四十九章
[原文]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译文]
圣人常常是没有私心的,以百姓的心为自己的心。对于善良的人,我善待于他;对于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这样就可以得到善良了,从而使人人向善。对于守信的人,我信任他;对不守信的人,我也信任他,这样可以得到诚信了,从而使人人守信。有道的圣人在其位,收敛自己的欲意,使天下的心思归于浑朴。百姓们都专注于自己的耳目聪明,有道的人使他们都回到婴孩般纯朴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