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得猕猴--最强大脑曹全全《道西游》第四十七篇
(2017-09-17 12:11:55)
标签:
国学文化 |
分类: 道西游 |
等八戒、沙僧回来,等师父苏醒后备言前事,气的兄弟二人骂了孙悟空一顿,于是沙僧去花果山寻行李、包袱,发现假行者正在念通牒官文,旁边还有一个假沙僧,沙僧不知是假,抡起禅杖打死了假沙僧,却是个猴精。急架云去南海找观音菩萨,却见行者已在,菩萨派行者、沙僧同到花果山看看真假。
到了花果山,果见有一行者与自己一模一样,二行者只杀得天昏地暗也不分胜负,无奈到南海找菩萨,菩萨也难辨认,又打到唐僧面前,念咒也都疼,分辨不出,又打到天宫,打到冥府都不能辨认,最后到如来前分出了真假,假行者见被识破急欲逃生,被如来抛出钵盂盖在底下,揭起看时,乃是六耳猕猴,孙大圣忍不住,轮起铁棒,劈头一棒打死,至今绝此一种。
我们先不说六耳猕猴到底是生是死,之所以会出来六耳猕猴,他是孙悟空的心魔所化。孙悟空他是唐僧的心,这颗心本身,它也是有生命的。当你完全不认同他的时候,他一直都是为你去做,而你完全不认同的时候,他会形成一股恶念,后面才会抢了他的包袱,化作猪八戒沙和尚一模一样的人。
可是呢,有一个关键点,就是这个假的孙悟空,菩萨识别不出,唐三藏念咒语都疼,也识别不出。到了天宫,到了地府,都没有查出来。唯独到了如来那里识别出来了。我们想一下这是为什么?在佛祖那里,也讲述了这个六耳猕猴的来历。
我们先看一下道德经四十七章。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先看书本解释。不出门户,就能够推知天下事理;不望窗外,就可以认识日月星辰运行的自然规律。他向外奔逐得越远,他所知道的道理就越少。所以,有“道”的圣人不出行却能够推知事理,不窥见而能明了“天道”,不妄为而可以有所成就。
“不出户,知天下,”不出门户就可以推知天下的事理。佛祖知道六耳猕猴是假悟空,还能的分析头头是道,这说明一点,佛祖的知识体系非常庞大。如果有小朋友看《道西游》的话,看到这一难,要明白这个道理,学习知识很关键!知识是必须要去学的,如果不去学习的话,就不能明白天下事。如果你看的书,比别人多一倍、多两倍、多十倍、多一百倍的话,你的知识就更多。
当时有很多事情,菩萨都不知道,唯独佛祖知道,就是因为他的知识是非常非常多的。知识多的人,众人都佩服他,知识多,就能更好的解决当下的事。
当知识达到一定程度,一定要去修自己,就是修内。还是讲不出门户就能知天下事理。修完外之后要修内,就好比是照顾好自己外在的吃穿用事业学习等等,还要去照顾自己的精神心情包括情绪。等我们内外都照顾好之后呢,我们自己就会过的越来越有幸福感。
刚开始的时候,可以先注重外,再注重内。也可以先注重内,再注重外。最好办法是什么呢,就是像唐僧师徒一样,内外兼修。如果有一个没兼顾,它在下一难就会体现出来。
那么这一难,我们可以这么理解,上次在贬完孙悟空,他没有这些事情,只是遇到金銮殿变虎这一难。现在呢,他的心中到底有没有孙悟空呢?有!没有的话就不会有假的孙悟空出现。
按照我们上节课的理论来讲,都是唐僧心中所化现。他认为孙悟空恶,那么恶的孙悟空会过来。真孙悟空过来的时候,就是善的孙悟空又回来了。最后才说了,六耳猕猴,他因心生善念而灭,心生恶念而生。
事情都如此,当我们遇上一些过不了一些事情的时候。其实我们慢慢把它去放下。如果说放不下,要学如何去放下,这个就是修行。
人生也是如此,很多次不相信自己内心,最后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困扰。同样的也有人,相信自己内心,然后获得了相应的成功。在这里我们要知道一点就是,修心是很关键的。在这里成长的,不仅是唐僧一个人在成长,也是孙悟空在成长。
我们对待每个事物,都是有生命的,就像我们内脏,他也是有生命的。我们是不是该按照四时的变化来照顾它。子时的时候,丑时的时候,应该是什么排毒,顺应时辰来养护他。
排毒的时候,内脏肯定要有自己的运动,如果长期占用它(比如不休息),他肯定会不高兴,过后肯定会给我们个样子看看。所以保护好自己内脏其实会给我们减少很多麻烦和负担。
我们可以多看一些关于中医方面的籍,包括时辰对应内脏,怎么工作的。好好保护,重视自己的心,休息一下,别太累,该几点睡觉几点睡觉,该几点吃饭几点吃饭。好,那么这一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道德经第四十七章
[原文]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译文]
不出门户,就能够推知天下的事理;不望窗外,就可以认识日月星辰运行的自然规律。他向外奔逐得越远,他所知道的道理就越少。所以,有“道”的圣人不出行却能够推知事理,不窥见而能明了“天道”,不妄为而可以有所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