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西游》第十一篇 失却袈裟
(2017-07-20 21:20:30)
标签:
国学教育经典文化 |
分类: 道西游 |
这个事件,其实就是观音寺的和尚自作孽,孙悟空这么做的时候,其实也是气不过。所以我们去看,孙悟空能力很大,但是他心不空。菩提祖师给他起名字的时候,悟空,是有道理的,希望他能达到心“空”的状态。可是孙悟空由于心不空,擅自做主做这件事之后,引来了下一难,失却袈裟。
好,我们就借这一难,来分析,空与不空,到底是什么状况,有什么作用。
道德经第十一章,“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它的解释是这样的。三十根辐条汇集到车毂,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大石头掏空,有了门窗四壁内空的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无之以为用”,通过前面的解释,我们知道,把大石头掏空了,它就是房子,那我们现在换一个想法儿,我们不说中间的“空”,说上方和前后左右的“空”。空的状态,都可以在上面做一些“用”的事情,比如说可以摆放或挂些什么东西,起到相应作用。
“无之以为用”。我们还以大石头为例,引申看。 大石头掏空,可以当房子去用。用,里面有“空”的状态。就好像长辈和晚辈说话,有用意,用意是内在。就像大石头掏空了,里面是房子,外人看不见里面的情况。所以说,长辈们有“用意”的时候,我们是看不见的。我们可以通过这个用意,积聚更多的能量。
有个词是“利用”,利用这个词呢,我们一般都是连起来去说。道德经在这一章结尾给我们很好的诠释。“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孙悟空去做这事儿的时候,其实就把心中的气发出来了。吃一堑长一智,孙悟空号称灵猴,每经历一难,他肯定也有相应的进步,这一难,他的收获就是心空了。我们会发现在后面的难中,孙悟空做什么事,也加了一些“用”意,之前只是一个非常毛躁的猴子。
好,那么我们现在可以去试想一下。那个袈裟,无论是方丈还是黑熊精,他们看到之后呢,会起什么心。方丈和黑熊精本是朋友,黑熊精看见大火过来救方丈。可是看到袈裟,见利忘义。为什么叫见利,因为他见到了这个“有”,看见这个利,有之以为利。那么忘义呢,我们都知道不能与妖怪为伍,讲的就是这么一个道理。什么是妖怪呢,我们按老话理解,事出反常必有妖。
孙悟空犯了什么错误?就是老人常讲的,财不可露白。从这一难来看,财露白,不仅是有人惦着,还会有妖惦着。财会动人心,把财拿出来炫耀,后面面临的就是丢失。即便不丢失,也存在一定的危险性。
那同样的,我们从这两句话来去解释。有之以为利,对于方丈和黑熊精来说,孙悟空有这个袈裟,就是利的状态。无之以为用,方丈和黑牛精的心里面看到这个袈裟,没有这个袈裟,当下是空的状态,他希望能有。这正好是一个人心的一个演化。所谓财不可露白,讲的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