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教学设计
(2015-10-08 19:38:37)
标签:
教育 |
《猫》教学设计
平利县广佛中学:彭梦
[教材依据]本课选自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1年初审通过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这单元都是写动物的佳作。这单元的学习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感情,引发人与动物关系的深入思考。这课的学习我主要引导学生从结尾一句话入手,引导学生寻求作者家永不养猫的原因,再探因中梳理文章,提取重要信息,明白故事中蕴含的道理。具体设计如下:
一、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
初中语文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同时新课标对阅读的要求是: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猫》是这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郑振铎先生散文《家庭的故事》的首篇。作者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将三次养猫的故事娓娓道来,故事性强,情节跌宕起伏,三起三落引人入胜。接受这篇没文章的是七年级的学生,他们稚气犹在,对动物的关爱好奇犹在,但思想不够成熟,特别是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强,处理问题容易主观臆断,行事鲁莽欠思考。针对这一特点我认为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要让学生了解郑振铎先生家养猫的经历,理解作者对第三只猫的歉疚之外,更应该让学生从作者家养猫的经历中悟出其中蕴涵的道理(对人对事不能主观臆断,妄下断语;热爱保护动物,特别是看似不漂亮的动物。)从而指导自己的生活。为了使学生明白这一道理,我从文章最后一句话:“自此我家永不养猫”入手,在课文内容探究上设置了“探因”和“悟理”两个环节,让学生在探讨原因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悟出人生道理。课堂延伸部分我也设置了两个环节一是“猫之寄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引导他们做一个正直、善良、处事公正公平的态度。二是设置了“小练笔”目的是让学生抒发自己对小动物的感情,写作中体现人和动物和睦相处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客观公正的待人处事处事的方法,学会冷静处理一些突发事件的能力。(2)培养关爱动物、善待动物的感情。
3、重难点分析:
重点: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体会作者感情,悟出人生道理。
难点: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的愧疚之情,以及本文对比和以小见大的写法。
二、教学准备
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其一整理作者相关资料,其二借助工具书扫清文中的字词障碍。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探因
预测:对于不养猫的原因,学生分析可能有两种:其一,因为他养的猫结局都不好,非死即亡。第二,他对猫心生愧疚,犯下了永无改错机会的过失。若答案是第二种我将会从第三只猫开始分析。若回答第一种我便引导他们从文章结构、作者对这三只猫的感情入手分析。但我认为第一种的可能性最大。下面我就按第一种答案来设计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 这一问题是本文的一个核心,这一个问题的探讨覆盖全文所有内容。简单原因:三只猫结局非死即亡,引导分析文章结构。深层原因:引导从第三只猫开始分析作者感情的变化,解决永不养猫的深层原因。师主导生主体的这一探因环节,即培养的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理与概括能力,有培养了学生的跳的能力听说能力。
具体过程如下:
那第一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师:这句话与结尾呼应,那么文章的结构是怎样的?(总分总)
2、分析作者对这三只猫的感情
师:既然这三只猫的结局都是亡失,那作者对它们的亡失怀怎样的感情?请快速浏览课文画出相应的句子和词语。
明确:第一只酸辛难过
【设计说明】这一环节的设计其目的在于第一,培养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搜集整理重要信息的能力。第二,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对后文理解文章主旨做铺垫。
3、分析第三只猫的死因
师:作者对哪只猫的亡失最难过?为什么?
明确:第三只,因为第三只猫是蒙冤后死的。作者知道实情后,猫已死,再无补过的机会,所以最难过。
师:第三只猫因何事蒙冤呢?(芙蓉鸟事件)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这一情节。
明确:买鸟到凝鸟到被疑到蒙冤到受罚最后真相。
预测:初一学生概括情节的能力不是很强,所以这一环节可能需要老师的引导,特别是被疑、蒙冤这两环节学生不容易概括出来。同时在蒙冤这一环节概括是,顺便分析蒙冤的主客观原因。(客观,猫凝视鸟和找到它时嘴里吃着什么东西。主观,打开始就不喜欢这只猫。)在分析主观原因时顺势引导分析不喜欢的原因。
4、分析第二只猫
师: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分析第二只猫丢失的原因及我家不愿养猫的原因。
明确:丢失的原因是它太活泼、不怕人。我家不愿养猫的原因是因为它活泼有趣我们都喜欢它,对它投入了很深很深的感情,但最终却丢失了,使我们的感情受到严重的创伤。
3、分析第一只猫
4、分析写法
(三)悟猫
师:的确动物也是我们的朋友,我们应善待他们,关心他们。这篇文章让我们明白做人的道理对人对事都不能及偏见,不能主观臆断妄下定论。那这种通过生活中的小事反应做人之大道理的写法就什么?(以小见大)
【设计说明】这一环节也是这一课学习的重点,设置开放性的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最终让学生从文章的学习中明白做人道理,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
(四)猫之寄语
内容:生命是条长河,每一朵浪花都不容忽视!
【设计说明】“猫之寄语”这一环节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引导他们做一个正直、善良、处事公正公平的态度。
(五)作业
小练笔:写你最喜欢的小动物,写出你们是如何相处的,是如何给彼此带来快乐的。字数不少于150字。
【设计说明】这一环节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写的方式来抒发自己对小动物的感情,在写作的过程中体会人和动物要和睦相处的理念。
板书设计:
四、教学反思
《猫》这篇课文是在我通过两次不同设计思路的课堂实践对比下确定下来的。第一次设计上按课文思路从前往后讲,第二次设计从后往前讲,对比之下确定第二种。具体优点在于:
第一,一开始的问题:为何作者家永不养猫?一下激起了学生寻因的积极性,反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
第二,避免了以前的机械的表格式对比分析猫的外貌、性格、来历、地位和结局。虽然这些在教学过程中也分析了,但这是学生积极主动的寻因过程中的一部分,学生知道探究这一部分是有目的的。
第三,大大节省了时间,而且让课堂真正体现了老师主导、学生主体,实现了在快乐中学习。
第四、情感目标的实现也很轻松,学生的回答远远超过了我的预期,感悟的很全面。
当然再完美的课只要你愿意找,那定会有瑕疵,这节课也不例外,这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第一,对说的好的学生表扬不明显,第二,老师的语言不够简洁,有重复学生答案的现象(我想原因是我太小看他们了,总是想让他们记住好的观点。)。这些也是我在今后教学实践中要克服的困难。
总之,通过这节课的设计使我明白,一是老师要做一个勇于探索、不但尝试不同教学思路的人,不拘泥与一课一备。二是明确教师的职责“导”而不是“讲”,要在自己的设计中解放自己,调动学生,让学生动起来主动学习。这样老师轻松学生受益。
教无定法,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继续努力,不但尝试新的教学思路,让自己的语文教学之路越走越顺。
备注:获得陕西省第六届优秀教学设计二等奖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