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猫》教学设计

(2015-10-08 19:38:37)
标签:

教育

          《猫》教学设计

               平利县广佛中学:彭梦

 [教材依据]本课选自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1年初审通过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这单元都是写动物的佳作。这单元的学习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感情,引发人与动物关系的深入思考。这课的学习我主要引导学生从结尾一句话入手,引导学生寻求作者家永不养猫的原因,再探因中梳理文章,提取重要信息,明白故事中蕴含的道理。具体设计如下:

一、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

初中语文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同时新课标对阅读的要求是: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猫》是这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郑振铎先生散文《家庭的故事》的首篇。作者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将三次养猫的故事娓娓道来,故事性强,情节跌宕起伏,三起三落引人入胜。接受这篇没文章的是七年级的学生,他们稚气犹在,对动物的关爱好奇犹在,但思想不够成熟,特别是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强,处理问题容易主观臆断,行事鲁莽欠思考。针对这一特点我认为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要让学生了解郑振铎先生家养猫的经历,理解作者对第三只猫的歉疚之外,更应该让学生从作者家养猫的经历中悟出其中蕴涵的道理(对人对事不能主观臆断,妄下断语;热爱保护动物,特别是看似不漂亮的动物。)从而指导自己的生活。为了使学生明白这一道理,我从文章最后一句话:“自此我家永不养猫”入手,在课文内容探究上设置了“探因”和“悟理两个环节,让学生在探讨原因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悟出人生道理。课堂延伸部分我也设置了两个环节一是“猫之寄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引导他们做一个正直、善良、处事公正公平的态度。二是设置了“小练笔目的是让学生抒发自己对小动物的感情,写作中体现人和动物和睦相处的意识。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学习本文对比和以小见大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筛选和提炼信息理解作者对这三猫的感情;(2)调动生活积累,能用“写”和“说这两种方法表达自己的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客观公正的待人处事处事的方法,学会冷静处理一些突发事件的能力。(2)培养关爱动物、善待动物的感情。

3、重难点分析

重点: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体会作者感情,悟出人生道理。

难点: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的愧疚之情,以及本文对比和以小见大的写法。

二、教学准备

   教师:第一、裸备课文(即不参照任何资料备课),整理出自己的教学思路。第二,翻阅资料补充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第三,制作课件。课件的制作坚持以为教学服务为目的,背景、字体颜色设计简单明了,内容精中求精以求明晰思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的兴趣。

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其一整理作者相关资料,其二借助工具书扫清文中的字词障碍。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这有几张猫的图片,看后请用一个词来形容你喜欢的一只猫。(可爱、专注、调皮、好奇等词)。把四幅图拼在一起,这四只猫的共同特点可以用哪一个词来形容?(可爱)的确,这些猫都很可爱,但面对这些可爱的猫,郑振铎作家却发誓他家永不养猫,这又是为何呢?(进入探因环节)

   【设计说明】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用学生熟知的猫的图片导入,第一能激起学生的兴趣,第二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图片,迅速抓住特征,并能用语言概括。

(二)探因

   探讨问题:郑振铎作家为何永不养猫?

预测:对于不养猫的原因,学生分析可能有两种:其一,因为他养的猫结局都不好,非死即亡。第二,他对猫心生愧疚,犯下了永无改错机会的过失。若答案是第二种我将会从第三只猫开始分析。若回答第一种我便引导他们从文章结构、作者对这三只猫的感情入手分析。但我认为第一种的可能性最大。下面我就按第一种答案来设计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 这一问题是本文的一个核心,这一个问题的探讨覆盖全文所有内容。简单原因:三只猫结局非死即亡,引导分析文章结构。深层原因:引导从第三只猫开始分析作者感情的变化,解决永不养猫的深层原因。师主导生主体的这一探因环节,即培养的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理与概括能力,有培养了学生的跳的能力听说能力。

具体过程如下:

 1、理结构

   师:不养猫的原因是结局不好,文章那句话揭示了这些内容?(第一句话)

那第一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作用:A、文章的中心句,总领全文。B、点明三只猫的结局。C、为文章定下了忧伤的感情基调,D、与结尾呼应。

师:这句话与结尾呼应,那么文章的结构是怎样的?(总分总)

   设计说明】这一环节的目的:一是让学生理清了文章的结构,二是体会文章开头的作用,希望以后能学以致用。

2、分析作者对这三只猫的感情

师:既然这三只猫的结局都是亡失,那作者对它们的亡失怀怎样的感情?请快速浏览课文画出相应的句子和词语。

明确:第一只酸辛难过   第二只怅然愤恨    第三只自责愧疚

【设计说明】这一环节的设计其目的在于第一,培养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搜集整理重要信息的能力。第二,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对后文理解文章主旨做铺垫。

3、分析第三只猫的死因

师:作者对哪只猫的亡失最难过?为什么?

明确:第三只,因为第三只猫是蒙冤后死的。作者知道实情后,猫已死,再无补过的机会,所以最难过。

师:第三只猫因何事蒙冤呢?(芙蓉鸟事件)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这一情节。

明确:买鸟到凝鸟到被疑到蒙冤到受罚最后真相。

预测:初一学生概括情节的能力不是很强,所以这一环节可能需要老师的引导,特别是被疑、蒙冤这两环节学生不容易概括出来。同时在蒙冤这一环节概括是,顺便分析蒙冤的主客观原因。(客观,猫凝视鸟和找到它时嘴里吃着什么东西。主观,打开始就不喜欢这只猫。)在分析主观原因时顺势引导分析不喜欢的原因。

   师:芙蓉鸟事件描写地跌宕起伏,你认为作者这样安排有何用意呢?

   明确:激起读者对第三只猫的同情,也更能反应作者的愧疚和自责。

   预测:激起读者的同情这点可能需要老师的引导。

  【设计说明】第三只猫是本文写作的重点,所以引导仔细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取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让学生掌握概括文章内容,以及让其明确任何一情节的设计都是有目的的,要学会分析。

4、分析第二只猫

  师:就仅仅因第三只猫的缘故作者就决定永不养猫吗?

  明确:不是,因为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就有不再养猫的想法,从文中“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可以看出。

师: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分析第二只猫丢失的原因及我家不愿养猫的原因。

明确:丢失的原因是它太活泼、不怕人。我家不愿养猫的原因是因为它活泼有趣我们都喜欢它,对它投入了很深很深的感情,但最终却丢失了,使我们的感情受到严重的创伤。

3、分析第一只猫

     这第二只猫因为我们太喜欢它,但丢失了,致使我有了不再养猫的决定,其实我家还养过一只猫,同学们看看书看这只猫是怎样的,我对它的感情又是怎样的?(这个问题比较简单,学生自己能从课文中搜集整理。)

4、分析写法

     这三只猫使作者的感情由酸辛到愤恨再到自责,最终决定永不养猫。我们再回头看看作者对这三只猫的态度一样吗?(不一样,前两只喜欢,后一只不喜欢。)这是什么写法?(对比)作用是什么?(更能突出作者家永不养猫的原因?)你认为不养猫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愧对第三只猫,愧对猫这种动物。)

   【设计说明】第一二只猫的描写是略写,引导学生分析,第一让学生了解一二只猫的特征,了解作者是喜欢它们的原因,为后文悟理做铺垫。第二让学生明白作者这样安排文章的结构的意图:通过对比来突出自己对第三只猫的愧疚与自责。

(三)悟猫

    师:我相信死去的第三只猫定有很多话像对作者说,想想它会说些什么呢?

    推测:学生回答的观点可能有:要关爱动物,善待动物;对主人埋怨;对芙蓉鸟事件的说明;对主人的感激;对主人的关心,希望主人能释怀,重新正视这类动物。

师:的确动物也是我们的朋友,我们应善待他们,关心他们。这篇文章让我们明白做人的道理对人对事都不能及偏见,不能主观臆断妄下定论。那这种通过生活中的小事反应做人之大道理的写法就什么?(以小见大)

【设计说明】这一环节也是这一课学习的重点,设置开放性的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最终让学生从文章的学习中明白做人道理,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

(四)猫之寄语

内容:生命是条长河,每一朵浪花都不容忽视!

      让我们心怀公平、公正、悲悯,以尊重、珍惜、宽容去创造一个温馨的世界!

【设计说明】“猫之寄语这一环节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引导他们做一个正直、善良、处事公正公平的态度。

(五)作业

小练笔:写你最喜欢的小动物,写出你们是如何相处的,是如何给彼此带来快乐的。字数不少于150字。

【设计说明】这一环节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写的方式来抒发自己对小动物的感情,在写作的过程中体会人和动物要和睦相处的理念。

板书设计:

四、教学反思

《猫》这篇课文是在我通过两次不同设计思路的课堂实践对比下确定下来的。第一次设计上按课文思路从前往后讲,第二次设计从后往前讲,对比之下确定第二种。具体优点在于:

第一,一开始的问题:为何作者家永不养猫?一下激起了学生寻因的积极性,反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

第二,避免了以前的机械的表格式对比分析猫的外貌、性格、来历、地位和结局。虽然这些在教学过程中也分析了,但这是学生积极主动的寻因过程中的一部分,学生知道探究这一部分是有目的的。

第三,大大节省了时间,而且让课堂真正体现了老师主导、学生主体,实现了在快乐中学习。

第四、情感目标的实现也很轻松,学生的回答远远超过了我的预期,感悟的很全面。

当然再完美的课只要你愿意找,那定会有瑕疵,这节课也不例外,这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第一,对说的好的学生表扬不明显,第二,老师的语言不够简洁,有重复学生答案的现象(我想原因是我太小看他们了,总是想让他们记住好的观点。)。这些也是我在今后教学实践中要克服的困难。

总之,通过这节课的设计使我明白,一是老师要做一个勇于探索、不但尝试不同教学思路的人,不拘泥与一课一备。二是明确教师的职责“导”而不是“讲”,要在自己的设计中解放自己,调动学生,让学生动起来主动学习。这样老师轻松学生受益。

教无定法,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继续努力,不但尝试新的教学思路,让自己的语文教学之路越走越顺。

 

备注:获得陕西省第六届优秀教学设计二等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