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儿》教学设计
(2015-03-17 16:21:32)
标签:
教育 |
一、教材简析
《枣儿》是九年级下册第四元第三篇文章,它是一个话剧小品。全剧运用象征手法,围绕“枣儿”展开情节,描写了老人和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切亲情,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全剧的主要艺术特点是它的象征性。因此,教读这个话剧小品,重在领悟其中蕴含的象征意义,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理解作品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课时安排
三、教学过程
1、父亲或者母亲在外地工作的请举手。
2、你的同学和朋友中有没有父母在外地工作的?(这类孩子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留守儿童”,其实在广大的农村还有一种人群,他们也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留守老人”,今天孙鸿把这两类人都请进了他的话剧《枣儿》中来了。)
(二)、整体感知,把握剧情
1、速读课文,把握剧情。
2、概括剧情。
3、为这场话剧拟一张海报
(“编剧 剧情 主要人物
精彩看点
(三)、读课文,明冲突
1、介绍有关“矛盾冲突”的理论知识。
2、文章里的矛盾冲突是什么呢?冲突的双方是谁呢?矛盾的焦点是什么呢?
(小组讨论)
(四)、赏读片段
1、分角色读“走与留”“等待与不归”的片段,注意语气语调。
2、巧克力象征什么呢?枣儿又象征什么?
3、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
五、拓展延伸
1、一种是守着枣儿,清贫而温馨;一种是追寻巧克力,而与亲人分别,大家更喜欢哪一种?谈谈自己的看法。
2、剧本的结尾写老人和小孩爬到土坡上使劲喊,请你写下他们呼喊的内容。
六、作业
运用戏剧塑造人物的方法写一段人物之间的对话。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