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柳巷镇大义集采风(组诗八首)

(2025-11-16 17:12:03)
标签:

文化

时评

情感

教育

旅游

分类: 古体诗词


 


柳巷镇大义集采风(组诗八首)

·曹克考·

 

2025年11月15日,市文联组织有关社团赴柳巷镇大义集,参加“明光柳巷义集银杏乡村音乐节”,创作七律一组以记。)

 

1柳巷镇采风

 

秋时节叶橙黄,义集采风赴柳乡。

一路晨光随绮梦,满村银杏入诗囊。

淮滨雅聚吟坛暖,骚客同游韵味长。

最是丰收音乐节,萦怀更觉回味香。

 

2.大义集追思(新韵)

 

临水渔村大义集,民间故事亦传奇。

代唐古寺丘墟在,淳朴民风后世遗。

银杏参天夹岸柳,金黄铺地引河堤。

治淮旧址今犹在,欲说当年毛主席。

 


3.观淮亭驻足(新韵)

 

曾记前年到此台,题联留墨乐观淮。

铭心渔曲随波去,拍岸涛声逐浪来。

往事依稀犹觉梦,而今彳亍尚萦怀。

小亭伫立频嗟叹,物是人非鬓已衰。

 

 

4.银杏道漫步(新韵)

 

淮上霜风染画廊,千年古道杏黄。

叶随步履金毯,影伴闲情入暖阳。

几处亭台藏雅韵,一淮水送清商。

今朝漫步幽林里,犹见光阴在此长。

 

 

5.音乐节观摩(新韵)

 

淮畔秋高鼓乐扬,义村声浪动洪荒。

杏黄漫漫黄金幕,歌舞频频舞羽裳。

丝竹响时风弄影,旗袍起处韵流芳。

乡音一阕情无尽,直把蓝天当剧场。

 

 

6.代唐寺怀古(新韵)

 

唐时梵宇耸淮滨,曾借皇恩气象森。

卦起灾星凭寺镇,门需马骑见僧浑。

霸乡终惹黎民愤,传旨忽成铁耙音。

一炬风烟今已远,唯余故迹诉浮沉。

 

 

7.钱杆舞风姿(新韵)

 

淮畔风传脆响声,钱杆抖动韵天成。

铜铃错落击肩臂,彩影回旋化体形。

且伴欢歌腾柳巷,更随韵律动乡情。

一招一式皆传久,舞动乾坤神鬼惊。

 

 

8.丰收锣鼓点(新韵)

 

盛世金秋鼓点扬,敲开稔岁满庭芳。

锣音起落催仓库,镲响回旋绕栋梁。

韵伴欢歌传沃野,情随笑语漫淮乡。

农家喜醉丰收景,声震长天庆泰康。

 

 

 【附】诗评一篇

鼓点振乡野 诗韵颂丰年

——简评七律《聆听锣鼓点》

 

这首七律以“锣鼓声”为核心意象,串联起盛世淮乡的丰收图景,格律严谨、炼字传神,既恪守古典诗词的韵律之美,又饱含鲜活的生活气息与时代情怀,是一首形神兼备的丰收赞歌。

一、开篇破题,气象雄浑定基调

首联“盛世金秋鼓点扬,敲开稔岁满庭芳”,落笔即立格局,将时代背景、季节特征与核心意象融为一体。“盛世”二字点明时代底色,让丰收的喜悦有了深厚的时代内涵;“金秋”锁定季节,为全诗铺垫丰饶的自然语境;“扬”字极具动态张力,既写出鼓点的高亢嘹亮,又暗合盛世之下的昂扬气象。次句“敲开”化虚为实,将抽象的锣鼓声转化为可感知的力量,仿佛能催开遍野硕果与满院芬芳,由声及景,过渡自然,开篇便勾勒出“声起景明、情随景生”的生动意境。

二、颔联铺陈,对仗精妙绘声形

颔联“锣音起落催仓库,镲响回旋绕栋梁”,聚焦乐器之声,对仗工整且细节传神。“起落”“回旋”精准描摹锣音的节奏变化与镲响的余韵流转,听觉形象跃然纸上;“催仓库”“绕栋梁”由声及物,将乐声与农家核心生活场景绑定——“仓库”关联丰收储物,“栋梁”直指居家安宁,既写出声音的穿透力,又暗喻丰收带来的富足与安稳。一“催”一“绕”,一动一静,让听觉意象与生活实景相互映衬,笔墨简洁却意蕴丰厚,尽显炼字之功。

三、颈联拓展,由声入情扩意境

颈联“韵伴欢歌传沃野,情随笑语漫淮乡” 笔锋一转,将视野从单点场景拓展至全域盛景。“韵”与“欢歌”、“情”与“笑语”相契,让锣鼓声不再是孤立的乐音,而是与村民的喜悦之情深度交融,“情”字更直接点明情感内核。“传沃野”“漫淮乡”以空间拓展的笔法,展现出丰收喜悦的广泛传播,从田野到乡野,从乐声到人声,构成一幅全景式的丰收欢腾图,“淮乡”一词精准呼应地域特色,让意境更具辨识度,情感也随之愈发浓烈。

四、尾联收束,直抒胸臆升主旨

尾联“农家喜醉丰收景,声震长天庆泰康”直抒胸臆,收束全诗且升华主题。“喜醉”二字直白传递出农家的狂喜之情,将丰收的幸福感推向顶点;“声震长天”呼应开篇“鼓点扬”,形成首尾圆合,气势贯通,让喜庆氛围突破空间局限。“庆泰康”更是点睛之笔,将丰收之喜从物质层面延伸至对平安康健、国泰民安的祈愿,让诗歌情感从具体的丰收喜悦,升华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主旨更具厚度与温度。

 

【结语】整首诗以“声”为线,从鼓点起笔,经锣镲铺陈,到欢歌笑语收尾,由声及景、由景入情、由情表意,层层递进。语言通俗易懂却不失格律美感,新韵的运用让诗歌更具现代语感,贴合乡土题材的质朴特质。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却以精准的炼字、清晰的脉络、真挚的情感,将盛世之下淮乡的丰收盛景与民生安乐刻画得淋漓尽致,读来如临其境,满是生活的温度与诗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