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读明代诗人李先芳《登浮山寺》所想到的
(2025-03-07 09:03:28)分类: 文学评论 |
读明代诗人李先芳《登浮山寺》所想到的
·曹克考·
近日,明光市人大科教文卫委主任朱家如同志发来明代诗人李先芳《登浮山寺》五律诗一首,他知我曾编撰《古今诗人咏明光》一书,其中收录古代诗人过淮河明光段诗词曲赋122首(篇),但没见有此篇,因而发给我以期修订该书时补入,并嘱写一篇评析文章以推介。现将原诗抄录如下:
登浮山寺
明·李先芳
长淮浮断石,古寺度鸣钟。
水泐仙人洞,崖悬罗汉松。
河流思禹凿,汤沐见尧封。
千古兴王地,岧嶤御气重。
这首诗大约作于嘉靖四十二年(1563)之后,是李先芳因得罪权要,被谪亳州同知之时。现将原诗抄录如下并先解读文本:
首联,总写登浮山寺所见所闻,似电影蒙太奇全景镜头,点明浮山寺所在的地理位置及整体环境与氛围。
长淮浮断石:此句写登浮山寺所见。“长淮”,即指淮河,发源于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县的桐柏山河谷,干流流经湖北、河南、安徽、江苏四省,全长1000公里,故称其“长”。“浮断石”似乎令人不解,“断石”指什么?怎么能“浮”呢?只有到过浮山或了解浮山历史的人才明白:此处有个浮山堰,是南北朝时期淮河上修建的拦河大坝。梁天监十三年(514),梁武帝萧衍为夺回北魏所占的寿阳(今安徽省寿县),在浮山峡筑坝拦淮壅高水位,回水淹寿阳。建成当年涨水溃堤,其断壁残垣尚留水中,潮涨潮落,时隐时现,远看仿佛石头漂浮于水面,诗人云所谓“断石”者,实指此也。
古寺度鸣钟:此句登浮山寺所闻。“古寺”,即浮山寺,又称灵岩寺。始建于唐,重修于宋,明正德五年寺僧圆宝改建山之西隅,嘉靖皇帝敕书寺额。清光绪二十三年再经修葺,毁于抗日战争时期,至今圣旨残碑与赑屃残骸尚存。“度鸣钟”,“度”,本指超度,宗教说法,此处同“渡”,是“飞越”、“传来”的意思。是写诗人听到古寺中传来悠扬的钟声,营造出一种肃穆庄严的氛围。古时浮山有八景,“灵岩寺晚钟”是其一景,想诗人早已知道,此时亲耳聆听而已。
再看颈联,分写浮山寺周边景物,似电影蒙太奇的摇镜头和特写镜头,引出浮山北麓的“仙人洞”与山顶的“罗汉松”。
水泐仙人洞:“水泐(lè)”,指淮水侵蚀岩石形成的痕迹;“仙人洞”,位于浮山北麓,濒临淮水。《太平寰宇记》和《舆地记》均有记载:“洞在淮上,夏潦不能及,而冬不加高,故人疑其浮也。”宋代苏轼曾乘舟路过浮山,赋诗曰:“人言洞府是鳌宫,升降随波与海通。共坐船中那得见,乾坤浮水水浮空。”所写即此处。
崖悬罗汉松:“崖悬”二字,比喻悬挂在悬崖峭壁上;“罗汉松”,为常绿乔木,叶作披针形,秋来红紫色的果托上有淡绿色的果实,整体看来像罗汉身上披件红袈裟,又在佛寺旁,故称“罗汉松”,自有一股雄浑苍劲的傲人之气,其神韵更显得清雅。
以上两联侧重写景咏物,情注其中。远景寥廓,近景独特;景情情语,水乳交融。其营造的环境,烘托出深幽而肃穆的神秘色彩,同时也为下面颔联与尾联的怀古追思作了铺垫。
河流思禹凿:诗人伫立浮山上,看到滚滚东去的淮水,触景生情,自然联想到大禹治水的故事。“河流”,当然指眼前的淮河;“思”,是追思,联想;“大禹,即夏禹,夏后氏首领,上古治水英雄,古涂山氏国(今安徽怀远)人。大禹治理淮水时,“凿”涂山而导淮,娶涂山氏为妻,留下“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佳话。传说大禹在此受到淮河怪兽无支祁的阻挠,后来应龙下凡,协助他成功治理水患,将无支祁压在龟山(在今盱眙县境内)之下,从此淮水才平静地流入东海。由此可见,“河流思禹凿”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诗句,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精神象征,同时表达了诗人对古代英雄的敬仰之情。
汤沐见尧封:“汤沐”,此指汤沐邑,周天子赐给诸侯王在王畿以内供住宿和斋戒沐浴的封邑。“见尧封”,是指尧帝时划分天下为十二州(一说“九州”),并在每州的代表山上封土为坛以作祭祀。此处为扬州地,汉朝时为“淮王”封地,是当然的“汤沐邑”。明朝时盱眙县西乡(即今明光)曾封为“汤沐邑”,是因明太祖朱元璋出生于明光,其外公扬王及两个姐姐(太原长公主和曹国长公主)也生于此、葬于此,李先芳对此当熟知无疑。可见“汤沐见尧封”一句,用来形容这场景的尊荣地位,再恰当不过了,同时也为尾联张本。
千古兴王地:意思是说这儿在历史上多次成为帝王兴起之地。远的不说,就近而言在诗人生活的明代,位于淮河中游南岸的浮山地界属凤阳府泗州盱眙县(今明光市归其属地),东临六朝古都南京。更重要的是,这里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故乡,他诞生于明光山下跃龙冈二郎庙,是“龙兴”之地,可见是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地方。同时,也由此引出尾联的下句。
岧嶤御气重:“岧嶤”(tiáo yáo)形容山势挺拔险峻;“御气”指运气,此指帝王的气象。“重”,这里应读“chóng”,不能读“zhòng”,指“很多层”,意思是重重围住。这句诗描绘浮山寺及其所在山峰的高峻挺拔、云雾缭绕,突出其雄伟和神秘色彩,充满重重的帝王的气象。由此可见,尾联体现了诗人对历史人文内涵深刻感受和赞美。
综上所述,李先芳《登浮山寺》通过描绘断石、古寺钟声、仙人洞、罗汉松等自然景观,结合大禹治水的典故和帝王兴起的追思,展现浮山寺及其周边壮丽景色和悠久历史的画面。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登临浮山寺时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对历史的深刻思考。
该诗在艺术上有显著的特色:一是取景意象的典型性,如前四句一句一景,依次写“长淮断堰”、“古寺钟声”、“临水仙人洞”、“悬崖罗汉松”;二是咏史怀古的浓缩型,如后四句分别写“禹凿涂山”、“尧封汤沐”、“吉地兴王”、“帝王气象”。至于结构上的起承转合,层次分明,语言上的凝练蕴藉,形象活泼,就毋庸评说了。
为便于理解诗意,笔者作了《登浮山寺》白话文翻译以飨读者:
放眼长淮,浮山堰断石残垣浮现于滔滔激浪;
登临古寺,庙门前精铜佛钟忽然间悠悠鸣响。
退潮而后,淮水边仙人洞残留了侵蚀的创伤;
晚霞之中,峭崖上罗汉松悬挂着娇媚的群像。
伫立淮边,不由地追思大禹凿山治水的辉煌;
莅临汤沐,蓦然间想起尧帝划地分州的赐赏。
风水宝地,这儿是大明太祖诞生地千古兴王;
峻拔山峰,君不见紫气东来灵迹乡洪福无量。
【余绪】
《登浮山寺》品读之余,笔者有两点启发:一是读“名胜”诗要尊重史实,不可“矜其乡贤,美其邦族”而陷入误区;二是对于明光人来说,读此诗要注重两个关键词,即“汤沐(邑)”和“兴王地”。
先说第一个启发:李先芳的《登浮山寺》是一首典型的“名胜”诗。说起浮山,在安徽境内有两个:一是枞阳的浮山,古称“浮渡山”,俗称“浮巢山”,地处安徽省中南部,长江北岸,大别山之东南麓;一是明光市的浮山,古称“临淮山”,地处安徽省东北部,淮河南岸,紫阳山之北。而且,两个浮山上都有浮山寺:枞阳县的浮山寺,又名“华严寺”;明光市的浮山寺,又名“灵岩寺”。除此之外,全国还有不少地方称为浮山的,如广西贺州的浮山、山东青岛的浮山、湖南临澧县的太浮山等,名曰“灵岩寺”寺庙更多。
千百年来,人们对于浮山及其浮山寺,在认识上存在着误区,主要表现在对于古代文人墨客登临浮山所作的诗词歌赋,彼此混淆或误认。甚至一些志书为提高本区域浮山的知名度,冒认别处同名浮山的文学作品。对于长淮浮山而言,此现象尤为突出。
如《全唐诗》中唐人咏灵岩寺的诗就有很多,其中有几首被《盱眙志》、《五河志》、《中都志》、《凤阳府志》等《艺文编》录入并注明写的是盱眙浮山(今明光市境域)的灵岩寺。如:白居易《宿灵岩寺上院》、《题灵岩寺》,罗邺《夏日宿灵岩寺宗公院》,赵嘏《灵岩寺》、《宿灵岩寺》(即《古吴宫》)等,在《凤阳府志》“灵岩寺”条载:“灵岩寺在浮山顶,白居易、赵嘏、罗邺俱有诗。”在《盱眙志》和《五河志》中,白居易第一首诗的末两句:“最爱晚晴东望好,太湖烟水绿沉沉”,直接将“太湖”二字替换为“大淮”,这是典型的“移花接木”;在《五河志》中,罗邺的《夏日宿灵岩寺宗公院》,题目却换成《宿浮山寺》,这是巧妙地“偷梁换柱”。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其实,这种现象早就有学者批评过。如明代戴任等所撰《万历帝里盱眙县志》“灵岩寺”条载:“唐人咏灵岩寺,盖苏州之名胜,倚群山而俯太湖……。《中都》、《泗洲》、《盱眙》诸志皆引其诗为浮山之灵岩寺,经浮山之胜,水木萧条,安能仿佛于吴中。”。又“临淮山”(即浮山)条载:“唐人咏灵岩寺乃太湖中胜刹,近诸志误辍临淮。”这是戴任对古人将别处胜景移入本地,以此对“矜其乡贤,美其邦族”不良习气的不满并提出批评。
再说第二个启发:诗中提到的“汤沐邑”和“兴王地”这两个关键词,它有力地佐证了明光是“帝乡戚里”的事实。关于“戚里”(汤沐邑)和“帝乡”,在上面文本解读时已有说明,此处不再赘述。要强调的是:作者李先芳是明朝嘉靖、万历间人,可谓大明的“当代人”且为朝廷命官,而浮山地属盱眙县境(今明光市为所属),他明明白白地说这儿是“汤沐邑”和“兴王地”(朱元璋出生地),岂敢信口开河?
以上两点启发,也许对读者尤其是明光读者有所启示,这也正是笔者推介此诗用意所在,望能引起明光市史志界或史志研究者的注意。
【附1】原诗作者简介:
李先芳(1510—1594),字伯承,号北山,祖籍湖北监利,其祖迁居濮州李庄(今山东鄄城李进士堂)。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中进士,二十九年(1550)升为户部主事,后历任刑部曹郎,尚宝司丞、陛少卿、亳州同知、宁国府同知。万历初年,辞官回归故里,联络郡人名士编修《濮州志》。
【附2】《万历帝里盱眙志》纂修者:
戴任:徽州人,占籍盱眙,万历22年,邑绅冯应京倡修县志(即),知县李上元聘戴任主其事。
【附3】文中所引唐诗:
白居易 《宿灵岩寺上院》(《全唐诗》P1125)
高高白月上青林,客去僧归坐夜深。
荤血屏除唯对酒,歌钟放散口留琴。
更无俗物挡人眼,只有清泉洗我心。
最爱晚亭东望好,太湖烟水绿沉沉。
白居易《题灵岩寺》(《全唐诗》444-12,P1110)
娃宫鞋廊寻已倾,砚池香径又欲平。
二三月时何草绿,几百年来空月明。
使君虽老颇多思,携觞领妓处处行。
今愁古恨入丝竹,一曲凉洲无限情。
直至当时至今日,中间歌吹更无声。
罗邺《夏日宿灵岩寺宗公院》(《全唐诗》655-135,P1455)
寺入千岩石路长,孤吟一宿远公房。
卧听半夜杉坛雨,转觉中峰枕箪凉。
花界已无悲喜念,尘襟自足是非妨。
他年纵使重来此,息得心猿鬓已霜。
赵嘏《灵岩寺》(《全唐诗》550卷)
馆娃宫伴千年寺,水阔云多客到稀。
闻说春来更惆怅,百花深处一僧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