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诗路》跋
(2022-08-11 19:04:11)
标签:
文化时评情感历史教育 |
分类: 辞赋散文 |
《青春诗路》跋
·曹克考·
继去年《千韵品红》问世,本人第二部诗集《青春诗路》即将付梓。前者为“题红”古体诗词曲赋联的结集,后者为现代散文诗(现代诗、新体诗)的结集。一《红》一《青》,相映联辉,虽不敢称当代诗坛双璧,但自以为各有独特之处。
《青春诗路》共收集作者1982至2022年以来40年间诗歌作品265首,全书约8万字,由著名历史学家翁飞教授,散文家梅雨墨先生、傅守乾先生、贡发芹先生作序,书法家任亚弟题写书名。诗集特色详见卷首序言,此不赘述,仅就诗歌创作经历作简要回顾。
一、文学底蕴的积淀
许多朋友特别是熟悉的朋友,大多知道我擅长古体诗词曲赋楹联的创作,而很少有人知道写新诗。其实,我最初习作主要是新诗,尤其是散文诗。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我20来岁时就有新诗发表于广播电台、报刊杂志。1991年10月,曾参加国家《发展与改革》杂志社安徽分社举办的华东“金秋笔会”;1993年10月24-30日,应邀参加《人民文学》和《诗刊》杂志社在安徽召开的“天柱山”笔会。
此外,我还先后参加了湖南《芙蓉》、黑龙江《春风》、辽宁《鸭绿江》、河北石家庄《当代文学》、安徽省《清明》等十来家省级杂志社举办的文学函授班学习。最值得提及的是1991年在安徽《清明》杂志社主办的“未来作家”文学院学习一年,收获很大,曾在其副刊《未来作家》上发表散文诗多首,有两首还在卷首语中点评。这里我要特别要感激24号讲师,即我的指导老师鲁家萃先生(后来打听到是著名作家鲁彦周之妹),她对我的习作认真指导,篇篇详细指点、修改并推荐发表,那年抗洪其间,她一次性就推荐我数篇作品。为提升文学素养,我曾于1989年5月,参加中国文化书院“中外比较文化研究班”学习(函授),书面接受梁漱溟、冯友兰、季羡林等前辈的指导。
1983-1985年,我考取了安徽大学中文系(函授大专班),进行半脱产学习,系统地学习了文学基础理论,阅读了百余本《文学作品选》教材。通过三年的学习,取得国家承认的大专学历;接着,又通过三年自学考试,获得安徽师范大学本科学历。
以上所述,旨在说明文学创作中,文学底蕴的积淀很重要,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当然文学底蕴的积累并非完全在于此,更在于刻苦自学。我从小即热爱文学,十六七岁时即开始阅读《四书》《五经》(当时半通不通)、背诵《古文观止》、《成语小词典》等,后来浏览《全唐诗》,还通读了范文澜先生的《中国通史简编》。同时对政治、经济、哲学等书籍也有广泛的兴趣,不间断地学习,如《欧洲哲学史》、《政治经济学》,“马列”六本书,毛泽东的《矛盾论》、《实践论》等。尤其哲学思想,对于文学创作的指导作用更大。我以为一个真正的作家,进行文学创作如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很难写出名世之作。
二、社会生活的积累
文学创作除了文化底蕴的积淀之外,还必须有丰富的生活阅历的积累。我是所谓的“老三届”之后第一届高中毕业生(1971-1973),处于文革其间,其中所历,不言而喻。1973年毕业后,成了“回乡知识青年”,时年19周岁。
1974年,嘉山县苏巷成立“路线教育”工作组,进驻一个大队进行社会调查,领导让我负责文秘工作,结束后我撰写的5000多字的《调查报告》受到区委主要领导的高度赞赏。此后本大队成立文艺宣传队,我带领20来个青年文艺骨干,半天排练,半天劳动,深入村庄、田间地头演出。当时我任队长、编剧、导演兼演员,在此期间创作了大量的文艺作品,如小戏剧、表演唱、数来宝、快板书、天津快板、相声等,有几篇获全县文艺创作奖。由于宣传队成绩突出,第二年大队党支部和县路线教育宣传队推荐我任基层干部,大队会计兼大队革委会副主任,历时六年。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我与“老三届”学生一起参加高考,且通过预选并参加体检,也算是出乎意料的的了。但因为诸多社会因素的干扰,在政审时卡了壳,没能进高校学习。1978、1979两年继续参加高考,均达预选分数线且参加体检,又因分数仅差录取分数线0.7和1.4分而落选。那时学校教育已步入正规,而我还在继续任基层干部,没时间复习,落选也在情理之中。但参加高考连续三年预选而没能录取,这在中国当代的高考史上,也算是绝无仅有了吧?
1979年民办教师招考,全县考生2000余人,我以总分第三名的成绩被录取,从此走上教育岗位,直至退休。
起先,我在农村中学任教,2001年才进县城中学。平台提高了,眼界开阔了,阅历丰富了,各方面的素养也随之提升了。在滁州市机械工业学校(明光职高)任教时,除了教高中语文,担任班主任,还兼任学校办公室秘书,负责学校各种公文稿的撰写,同时还兼任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滁州分校明光教学点)的教学任务,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专题研究》及《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课程。电大的教学工作逼着我进一步钻研中国古典文学,从而夯实了文学功底。2000年--2002年,我被抽调到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办公室工作三年,编修《明光市志》,任第一稿主撰,从此开始地方志研究和编撰,丰富了生活阅历,同时更充实了自己。
三、我的文学观和“诗观”
关于文学创作活动与成果,详见附录,在此不赘述,下面简要谈谈我的文学观和“新诗观”。
1.必须继承风骚传统,张扬古诗的音韵美。
从《诗经》到《离骚》、到汉《乐府》,到唐诗、宋词、元曲,一路传承,方兴未艾。这是汉诗的源流,也是汉诗的源头。现代诗如论如何发展,还是植根于斯,溯源于斯,离开了“根”和“源”,便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必然枯竭而死亡。而古体诗词的最显著的特点,也是最起码的要求,那就是她的音韵。古人云“无韵不成诗”,诚不谬也!其音韵铿锵柔和,可吟可咏,整齐有致,雅俗相融,这也正是她的生命力之所在。大家再看看当代诗坛所流传的一些所谓“新诗(现代诗)”,晦涩迷蒙,佶屈聱牙,还有一点“诗味”吗?这里不想展开多说。我认为新诗创作的发展必须在继承传统诗歌的基础上,弘扬古体诗词音韵美的特质,才能有活力,有发展。
2.必须植根于生活的土壤,从民歌中汲取营养。
汉诗发展的最初一个源头,那就是民歌。《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基本上是平民之歌、生活之歌,而多为集体创作。其后到战国末期,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文人诗,而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所以他被誉为“中华诗祖”。
到汉唐时期出现了古体诗、近体诗(即格律诗),多为文人的创作,讲究格律、音韵、节奏,排列整齐,具有形式美和音韵美。到宋代出现了古体词,改变了近体诗整齐划一的形式,由整到散。在词的基础上,到元代散曲流行,诗歌又趋于平民化、口语化,由雅到俗,向民歌体转化了。“五四运动”时期,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新诗出现了,而胡适先生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后来,新诗的发展曲曲折折、反反复复,形式多变、风格迥异,甚至走向邪路。这根本的原因就是不接地气,脱离社会生活、脱离人民群众,把本该清新活泼、通俗明了、朗朗上口的新诗,弄成无病呻吟的偈言巫语,或是生涩诡谲的文字游戏。
3.新诗创作要把握“四意”,坚持“四灵”。
所谓“四意”:即其意象,典型丰满;其意境,壮美高远;其意蕴,含蓄深邃,其意趣,生气盎然。所谓“四灵”:即构思上,捕捉灵感;落笔时,塑造灵魂;作品中,彰显灵气;语言方面,追求灵动。(关于“四灵说”,我曾有《诗路朦胧说四灵》专文论述,详见《明光诗词》2015·24期)。其诗风当然不可能划一,形式多样,百花齐放:或沉郁凝重,或清新自然;或朦胧蕴藉,或飘逸浪漫;或质朴通俗,或典雅委婉。
诗贵在“言志”,诗贵“缘情”,诗贵“有韵”,诗贵“有律”,以上就是我的诗观,也是《青春诗路》所坚持的基本原则和创作特色。所言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4.新诗的发展趋势。
在当下,网络上出现的新诗,垃圾成堆,不成体统,真正的新诗大家,寥寥无几,新诗正逐渐走向没落。从社团发展方面看,现代诗歌的文学社团,县级的很少,省级社团也不多,即使有也不太景气。而传统意义上的古体诗词却发扬光大,蒸蒸日上。据不完全统计,中华诗词学会的会员截至2018年7月,总数在达3.2万人,诗词作者和爱好者有300万人以上,在全国创建了300多个诗词之乡。到2022年,究竟诗人有多少,很难估算。这种状况,令人费解,也值得我们深思。这说明什么?说明作为诗歌,她已经失去了诗的特质,背离了作为诗的基本规则。
我的这本诗集,对于各种新诗的形式,试图有所突破,有所探索,效果如何,只有大家读了才知道,希望与诗友们共勉!
最后,我真诚地向为本诗集赐序的翁飞教授、散文家梅雨墨、傅守乾、贡发芹先生,向为本诗集题写书名的书法家任亚弟先生,向为本诗集策划、编辑、出版的北京华夏长鸿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的白宇、殷浩雷、张雅楠等先生,再一次表示衷心地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
【附录】
曹克考文学创作及文学活动简况
一、历年发表的主要文学作品(辞赋类)
《紫阳山赋》………………《诗词世界》(中华诗词学会) 2011.3期 P45
《再生稻赋》………………《家园文学》(黑·牡丹江市)2012-04·第8期
《屈原赋》…………………《陕西诗词》2009年·第六期(亦刊载于《滁州日报》)
《跃龙湖赋》………………《滁州日报》2012年8月
《灵迹湖赋》………………《滁州日报》2012年9月
《相思赋》…………………《中国诗赋》(杂志)2013·第13期
《白雪赋》…………………《中国诗赋》(杂志)2014·第一期
《曹雪芹赋》………………《红楼文苑》(江苏省红研会会刊)2015·第十二期
《望江楼赋》………………《世界汉诗》(杂志)2016·第四期
《八岭湖赋》………………《中国辞赋》(杂志)2019年第四期
二、历年发表的主要文学作品(散文类)
1.《冬韵》《霜与叶》《相思红叶》《忘却》等四篇散文,相继在《未来作家》(安徽《清明》副刊)第四、五、六期发表,刊物卷首语中给予重点推介——1991年
2.《职业教育的脊梁·记全国职教先进个人张正友》·《滁州日报》2009·12
3.《明光职高迁建工程纪实》(纪实散文)--江苏省《职教天地》·2009·第九期
4.《职教招生面面观》(议论性杂文)--江苏省《职教天地》杂志·2009·第十期
5.《明国子监学录姚允恭传略》(约3500字)--《滁州广播电视报》2013·12·28
6.《湖光·月色·乡情》《安徽大散文报》(省散文家学会主办)·2015年8月
三.历年发表的主要文学作品(诗词类)
有诗词曲赋联作品约二百首(篇、副),分别发表于《中华诗词》、《诗词世界》、《中国散曲》、《中国当代散曲》、《安徽吟坛》、《安徽曲苑》、《世界汉诗》、《香港诗词》、《滁州日报》、《新滁州报》等报刊杂志(网络发3000首左右,不在其内)。
四、历年文学作品获奖情况
2.1994年,《秧妞儿》参加湖南省《年轻人》杂志社全国大赛,获优秀奖。
3.2009年12月,在山东寿光“农圣杯”海内外有奖大征联活动中,楹联获“优秀作品奖”,其中有12副联入选《“农圣杯”楹联大赛获奖作品集》(国家级出版社)
4. 2010年,《明光赋》获第一届“中华魂全国辞赋大赛”银奖,被当代新赋总集《赋苑琼葩》收录)。( 2010年,本人被中华辞赋家联合会、中华辞赋报、中华辞赋网、洛阳辞赋学院等五家联合评为“2010年中国十名优秀辞赋家”。)
5.2013年11月,《相思赋》推荐参加全国诗歌散文大赛,获最佳原创作品奖。
6.2014年1月10日,赴京参加“诗赋书画·相约北京”文化联谊暨颁奖大会及作品研讨会。(本次活动由中国诗赋学会、中国艺术家联盟、全国散文诗歌大赛组委会等家联合主办,会议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召开。)
五、著作及参与编写的著作
2009年:《女山·女山湖》(内部发行,任副主编)
2010年:《赋苑琼葩》(当代大型新赋总集,上、下卷)(中华辞赋家联合会主编,为常务编委,中国文化出版社)
2010—2013年:《明光市志》(为第一稿主撰,2014年,黄山书社出版)
2012年:《古今诗人咏明光》(内部发行,为主编)
2013年:《古代名人咏滁州》(古体诗集集,为分卷主稿)
2020年:《千韵品红》(个人专著,诗词曲赋联结集,安徽
六、主要文学活动
1、1991年10月:应邀参加国家《发展与改革》杂志社在合肥举办的华东地区“金秋笔会”。
2、1993年10月24—30日:应邀参加《人民文学》和《诗刊》杂志社在安徽潜山县举办的“天柱山笔会”。
3、2012年:参加全国辞赋家评选活动,被中华辞赋家联合会、中华辞赋报、中华辞赋网、洛阳辞赋学院等五家辞赋组织,联合评为“2010年中国十名优秀辞赋家”。
4、2014年1月10日:参加由中国诗赋学会、中国艺术家联盟、全国散文诗歌大赛组委会等联合主办“诗赋书画·相约北京”全国诗书画颁奖大会及作品研讨会。
5、2014年6月,应邀参加中华辞赋家联合会等组织,清徐县召开的“第二届中华魂全国诗词辞赋书画颁奖大会”暨“中华辞赋创研交流促进会”;
6、2016·4·18,应邀参加徐州红迷会并作《浅谈王熙凤的艺术形象》的发言;
7、2017年3月31日下午,为明光市老年大学文学班学员讲授《漫谈红楼梦》;
8、2017年8月19日,创立“明光市家文化研究会”,任会长(法人代表);
9、2019年11月7日,参加江苏省红楼梦研究会2019年年会暨《红楼梦》研讨会;
10、2019年1月,参加江苏省红楼梦研究会年2018年年会暨《红楼梦》研讨会;
11、2020年10月29—11月3日,参加在潜山市召开的“全国抗疫诗书画大赛”评审会议;并就散曲入选作品的终评发表意见。
12、2020年11月8日,参加在阜阳召开的安徽省诗词学会五届三次理事会暨安徽省诗词学会第五届二次会员代表大会。
13.2021年7月8-14日,应邀参加中华诗词学会散曲工委在内蒙古锡林格勒盟举办的“首届中华散曲金莲花文化艺术节”。
七、曹克考著作出版计划
已出版著作 (约108万字)
1.2012年:《古今诗人咏明光》(约30万字,已出版)
2.2015年:《清慎堂曹氏宗谱》(五卷合订本,约40万字,已出版)
3.2021年:《千韵品红》(1234首,约30万字 ,已出版)
4.2022年:《青春诗路》(265首,约8万字,已出版)
待出版著作
1.2023年:《帝乡雅韵》(或《明光雅韵》,(1500首
2.2024年:《清代题红诗词选注》(650首,约25万字)(书稿基本完成,注释部分待撰);
4.2025年:《清代家谱校注文选》(三卷,约70万字,待整理);
《序跋·校注文选》(卷一)
《传赞·校注文选》(卷二)
《家谱诗词·校注》(卷三)
3.2026年:《明光市碑刻铭文选注》(115篇,约35万字)(书稿完成,待出版);
5.2027年:《辞赋选集》(130篇,约15万字)(书稿已完成,待出版);
6.2027年:《散曲选集》(1800首,约30万字)(书稿基本完成,后期作品待录);
7.2028年:《诗词选集》(4000首,上下两集,约计60万字,后期作品待收录》;
《曹克考古体词选(下集)》(约20万字)
8.2028年:《楹联选集》(2000副,约10万字)(书稿待整理,后期作品待补充);
9.2029年:《玉姑》(电影文学剧本)(约25万字,基本完成待修改、补充);
10.2030年:《姚允恭评传》(20万字)(书稿基本完成,待补充修订);
11.2031年:《散文小说集》(18万字,书稿已完成,后期作品待补充);
12.2032年:《文学评论集》(约20万字,书稿已完成,后期作品待补充);
13.2033年:《曹克考汇评详注·<红楼梦>》(约180万字,只评注前80回,在原文中夹评夹注。书稿已经完成,发在《新浪博客》。因校对工程浩大,加之资金短缺,待时机成熟,联系出版社合出)。
后续著作出版(已经结集后,所作诗文集)
14.《曹克考·诗词曲赋联续集》(上)(规模未知)
15.《曹克考·诗词曲赋联续集》(下)(规模未知)
【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