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艺术刘英——语文主题学习《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2019-06-09 11:30:20)
标签:
教学设计 |
分类: 精品课程 |
语言的艺术
单元教材分析:
《杨氏之子》是人教课标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十课。本单元的主题是“语言的艺术”,其最大的特点是在人物语言上见功力。教材着眼于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表达艺术,使学生通过对不同体裁文章的阅读,体味不同风格的语言,了解不同体裁的表达方式,习得语言的恰当表达方式,同时增强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这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课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九岁男孩风趣幽默、机智巧妙地应答他人的故事。教材在指导学习上有比较系统的设计,如:在“导语”中点明了学习重点:搜集、积累用得精妙的语言;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立足于语文主题学习“一课一得”——品味语言艺术,我确定本节课链接丛书《钟氏之子》。
学情分析:
针对五年级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理解,感悟,品味语言艺术,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产生这样的意识——学习文言文真有趣!为他们以后的文言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内容】
教材:《杨氏之子》+主题阅读:《钟氏之子》
【教学目标】
1.了解文言文的基本特点,初步学习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品味语言艺术,引导学生感受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敏感。
【教学重点】
感受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敏感。
【教学难点】
积累用得精妙的语言,并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经典诵读——《将进酒》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课
1.刚才,我们背的是古诗,古人写的诗叫古诗,那古人写的文章叫——古文。古文又叫文言文,它是我们祖国语言文字宝库中的一笔巨大财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来学习一篇文言文。板书:杨氏之子,读一读课题(生读)杨氏之子。
二、民主导学
(一)自主探究:研读课题,初读古文
1.读小古文,首先要关注课题,同学们读读课题,先猜猜故事写的是谁?(预设——姓杨人家的儿子)师生交流:“氏”指的是(姓氏),这里的“之”指的是(的),那“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姓杨人家的儿子。老师姓刘,在古代就称作——那你就是——。我们的祖先就用这种简洁、明了的话语记录下了一个个经典的故事,传承着我们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思想和智慧。
2.读懂了题目,谁愿意试着把课文读一读?
3.难句指导: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4.小结:古文和现代文的读法不一样的是,不仅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还要注意读准停顿,这是学习古文非常重要的基本功,那请同学们对照屏幕检查你的停顿是否恰当。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5.师范读,生再读。
(二)合作探究:品读经典,感受语言
1.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怎样读懂古文中每句话的意思呢?请小组合作,结合注释,品味语言艺术——试着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实在读不懂的标注出来,借助工具书解决。
3.交流汇报难懂的地方。
4.师生对读。老师说意思,学生读相对应的古文句子。
5.请学生尝试讲讲这个故事。
6.读了文章,你觉得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聪慧)哪句话最能体现他的聪慧?(预设资料补充:聪——从耳从囱从心,明察。指耳闻声音而心能辨别其是真假。)
7.总结一下学习小古文的方法。(借注释
三、检测导结:以文带文,拓展阅读
出示读书提示,自主阅读主题阅读《钟氏之子》。
1.流利朗读、正确停顿。思考:钟氏两子分别是怎样做的?他们的理由分别是什么?
2.品味语言艺术——你觉得他们是怎样的孩子?
3.《杨氏之子》和《钟氏之子》在内容和表达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四、总结引导,走进经典
《杨氏之子》《钟氏之子》都是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言语》,这部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希望课下同学们能再读读书中的其他故事。
附:板书设计
语言的艺术
《杨氏之子》+《钟氏之子》
甚聪惠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