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语言的艺术刘英——语文主题学习《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2019-06-09 11:30:20)
标签:

教学设计

分类: 精品课程

语言的艺术

                                       ——语文主题学习《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横山区第十三小学 刘英

单元教材分析:

《杨氏之子》是人教课标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十课。单元的主题是“语言的艺术”,其最大的特点是在人物语言上见功力。教材着眼于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表达艺术,使学生通过对不同体裁文章的阅读,体味不同风格的语言,了解不同体裁的表达方式,习得语言的恰当表达方式,同时增强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课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九岁男孩风趣幽默、机智巧妙地应答他人的故事。教材在指导学习上有比较系统的设计,如:在“导语”中点明了学习重点:搜集、积累用得精妙的语言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立足于语文主题学习“一课一得”——品味语言艺术,我确定本节课链接丛书《钟氏之子》

学情分析:

针对五年级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理解,感悟,品味语言艺术,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产生这样的意识——学习文言文真有趣!为他们以后的文言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内容】

教材:《杨氏之子》+主题阅读:《钟氏之子》

【教学目标】

1.了解文言文的基本特点,初步学习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品味语言艺术引导学生感受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敏感。

【教学重点】

感受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敏感。

【教学难点】

积累用得精妙的语言,并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经典诵读——《将进酒》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课

1.刚才,我们背的是古诗古人写的诗叫古诗,那古人写的文章叫——古文。古文又叫文言文,它是我们祖国语言文字宝库中的一笔巨大财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来学习一文言文。板书:杨氏之子读一读课题(生读)杨氏之子。  

二、民主导学

(一自主探究:研读课题,初读古文

1.读小古文,首先要关注课题,同学们读读课题,先猜猜故事写的是谁?(预设——姓家的儿子)师生交流:“氏”指的是(姓氏)这里的“之”指的是(的),那“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姓杨人家的儿子。老师姓刘,在古代就称作——那你就是——。我们的祖先就用这种简洁、明了的话语记录下了一个个经典的故事,传承着我们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思想和智慧。

2.读懂了题目,谁愿意试着把课文读一读?

3.难句指导: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4.小结:古文和现代文的读法不一样的是,不仅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还要注意读准停顿,这是学习古文非常重要的基本功,那请同学们对照屏幕检查你的停顿是否恰当。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5.师范读,生再读。

(二)合作探究:品读经典,感受语言

1.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怎样读懂古文中每句话的意思呢?请小组合作,结合注释,品味语言艺术——试着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实在读不懂的标注出来,借助工具书解决。

3.交流汇报难懂的地方。

4.师生对读。老师说意思,学生读相对应的古文句子。

5.请学生尝试讲讲这个故事。

6.读了文章,你觉得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聪慧)哪句话最能体现他的聪慧?(预设资料补充:聪——从耳从囱从心,明察。指耳闻声音而心能辨别其是真假。

7.总结一下学习小古文的方法。(借注释 查工具书 联系上下文

三、检测导结:以文带文,拓展阅读

出示读书提示,自主阅读主题阅读《钟氏之子》。

1.流利朗读、正确停顿。思考:钟氏两子分别是怎样做的?他们的理由分别是什么?

2.品味语言艺术——你觉得他们是怎样的孩子?

3.《杨氏之子》和《钟氏之子》在内容和表达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四、结引导,走进经典

《杨氏之子》《钟氏之子》都是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言语》,这部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希望课下同学们能再读读书中的其他故事。

附:板书设计

语言的艺术

《杨氏之子》+《钟氏之子

甚聪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