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千年梦圆在今朝》+图书《逝世前的科学记录》
【课 型】读写结合课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和千年梦圆的经过,激发民族自豪感。
2.学习在具体的事实描述中说明道理的写法,体会中国航天人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1.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和千年梦圆的经过,激发民族自豪感。
2.学习在具体的事实描述中说明道理的写法。
【教学难点】
学习在具体的事实描述中说明道理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情感
1.同学们,2003年10月15 日上午9点,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随着一阵震耳欲聋的巨响,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飞船被送上太空,这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一瞬间的改变,一瞬间的飞跃,实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同学们,看着这壮观的一幕,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学生交流)
2.现在,让我们跨越历史的长河,沿着时间的隧道,乘上时空飞船,一起去追寻数千年的中华飞天梦。
二、学生自读、思考,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1.交流主要内容。
(1)快速默读课文,可在课文中寻找答案,也可在课文旁批注:课文写了什么梦?想一想数千年的中华飞天梦想是怎样一步一步“圆”的?
(2)小组讨论交流,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2.小组代表发言,讨论交流读书感受,教师相机指导。
(在学生的发言中,教师适时帮他们理清圆梦的过程,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古人的奇妙想象——美好的梦想、万户的火箭飞行——大胆的尝试、人造卫星的发射——突破性进展、载人航天工程的实施——艰苦的努力、“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巨大的成功、“神舟六号”——里程碑意义、炎黄子孙更远更绚丽的梦想。)
三、研读感悟,升华情感
1.讨论交流读书感受,并抓住关键语句指导读文。
预设一:尽管遭受了无数失败,付出了惨重代价,坚定而执著的炎黄子孙却始终没有放弃飞离地球的努力。
这句话承上启下,一方面用万户的火箭飞行失败说明中华民族在追求遨游太空的梦想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遭遇了很多的失败和挫折;另一方面说明中华民族并没有因为失败放弃飞天的梦想,而是始终坚定执著,不断努力。
预设二:载人航天工程,是中国航天史上规模最大、技术最复杂、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最高的跨世纪重点工程。
句子中的三个“最”字,充分说明了载人航天工程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充分说明了党中央决定实施载人航天工程显示出的巨大的勇气和决心,也充分说明了中国航天工作者将为此付出巨大的努力和艰辛的劳动。
预设三:为了顺利完成这项工程,一百一十多个单位直接承担了研制、建设和发射任务,而参与这项工程的协作单位,则多达三千多个。
预设四:它同时也充分表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梦想,几代人的执著追求,以及数十年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奋斗,终于在今天变成了美好的现实。
这句话充分肯定了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的伟大意义,是几千年的梦想变成现实,是几代人数十年的追求、努力和奋斗的结果,赞扬了中国航天工作人员坚持不懈、锲而不舍、勇于挑战的精神。
预设五:有的人为了工作的及时、方便,将铺盖搬到了工厂车间;有的人积劳成疾,几次住进了医院;有的年轻人虽风华正茂却华发早生;有的人甚至为此付出了全部心血与生命,未能等到成功的那一天变猝然长逝……
师问:这段话表明了什么?省略号呢?
请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勇于实践 不懈努力 默默奉献 锲而不舍 团结合作
2.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段,教师激情总结全文
千年梦圆在今朝,同学们,继“神舟六号”之后,中国又相继发射成功“神舟七号”“神舟八号”“神舟九号”,随着祖国的发展,相信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中国梦在一代代炎黄子孙的努力中实现。
3.总结写作方法
文章中列举了四件事,但并不是平均使用笔墨,而是做到了详略得当。
在具体事实描述中说明道理的写法既有说服力又具体感人,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种。
四、拓展阅读
自由阅读《逝世前的科学记录》,领会作者感情,将文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语句圈划出来,写下批注,一起交流。
(1)一位84岁高龄的老人用颤抖的手,拧开半导体收音机的旋钮,仔细倾听着天气预报。
“高龄”“颤抖”看出竺可桢先生年龄很大,但是依然奋战在科学研究的岗位上。
(2)他几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从不间断。只有在他病得不能起床时,才根据天气预报做记录。
“几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可以看出他严谨的工作态度,对科学研究坚持不懈。
五、小练笔
我们学习了运用具体事例说明道理的方法,请同学们运用所学方法,尝试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比如“功夫不负有心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板书设计】
千年梦圆在今朝
万户的火箭飞行 勇于实践
载人航天工程 不懈努力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 默默奉献
“神舟六号” 锲而不舍
团结合作
事例 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