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MS-EEPO有效教育学习方式---五项基础应用提升训练

(2017-06-21 11:36:06)
MS-EEPO有效教育学习方式---五项基础应用提升训练
未央区红旗小学:付睿
2017年6月21日
     
  EEPO有效教育的核心理念是有效教育是通过组织和参与来实现的。在EEPO有效教育项目推进中,学习方式训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EEPO有效教育的基础,学生学习方式的训练是否科学有效,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
  一、“约定”的训练
     约定的目的:简洁明快地调控教学活动,能有次序地调控动静转换,有效地进行功能转换,快速地进行流程性检测,有效地强化某种特定内容。
 那如何训练学生形成并遵守约定呢?首先,在训练的初期,老师尤其要注意避免无效操作,防止出现强化疲劳。所谓无效操作,就是教师不能很好地利用学生身边较熟悉的、趣味性较强的素材或者热点问题进行操作训练,也不会在日程教学中进行随机渗透,致使训练无效,使训练徒有形式而不会产生任何实效。如果天天机械地讲解约定的种类,或者虽然选择了趣味性的素材作为载体,但素材本身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也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疲劳现象。其次,训练时老师要尽量采用成套训练,避免单一训练,影响训练效果。比如,可以把约定中的对错、明白不明白、OK手势等公共约定、班级约定、学科约定等自觉融入到单元组训练中,通过单元组,结合有趣的素材,学生就比较容易掌握,并融贯汇通、娴熟运用了。当学生熟练掌握约定的内容以后,教师要常规地把约定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巩固训练成果,避免师生对约定产生生疏现象。
 我在课堂教学中常用的约定
   (1)准备就绪(0K手势)
   (2)提醒别人讲话降低音量(一手食指贴在嘴上,另一手示意)
   (3)暂停(左手指顶右掌心)
   (4)表述明白(掌心朝问话者)与不明白(掌背朝问话者)
   (5)做判断:正确(右手手指成V型)与错误(两手指成X型)
   (6)表达看法:非常好(竖大拇指)
   (7)传递“表示停止活动”的信息(往下传递击掌声、倒数几个数)
关于动静转化:孟照彬教授认为动静转换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恢复学生有目的的行动所需要的力量。
训练要求:
⑴ 动静转换结合单元组的训练进行
⑵ 要用约定实现对动静转化的调控
⑶ 一节标准课一般小动3—5次,大动1—2次为宜。大动一般安排在后面,至少也在可进行到一半时。尤其是在课上到30分钟左右,学生比较疲惫时进行,大动要与小动相结合。
⑷ 小动的转换时间一般为3—5秒,大动转换的时间一般为10—15秒
⑸ 要正确理解大动、小动的区分。二者的区别不在于一次活动有多少人动起来,而是在多大范围内形成交互。例如,全班同学以四人为一个单元组进行活动,就是一次小动,因为尽管全班同学都参加了活动,但只在四人小组内交互,所以是小动。

二“单元组”的训练
     教学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不是大班,也不是小班,而是单元组形态。学习方式训练的目的,是提高课堂效率,而单元组在学习方式中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
检测单元组水平的五项指标:
关注、关照、资源利用、倾听、亲和力。
⑴ 关注:①关注组内成员表情,神态;②组内动态;③有分工又合作。
⑵ 关照:①合理使用空间;②主动谦让,人人都有合适的位置照顾;③互相照顾本组成员与别组人员。
⑶ 倾听:①注视发言人;②认真听;③在听的过程中记录;④在听的过程中思考记忆;⑤听时相互交流。
⑷ 亲和力:①相互关心照顾;②相互看得见;③方便讲与听;④噪音控制好不打扰别组;⑤主动关照边缘人员。
⑸ 资源利用:①小组占位合理;②桌椅挪动轻捷,便用恰当;③能利用恰当位置展示本组作品。④时间合理安排
单元组的作用:
一是调节身心,二是分组本身就是改换了一种学习的方式,使学生感到新鲜,消除心理上因单一学习方式的厌恶感,即心理疲劳。三是充分利用人力资源的组合,发挥合作学习的效力。
单元组训练要求
⑴ 对学生分组学习要有明确的要求,才能体现高效率。
⑵ 每组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一般分为:组长或召集人、记录员、发言人、声控员……(可根据需要设置)
⑶ 要把握时间。提出问题后,要明确分组活动给多少时间,而且给的时间只能比估计要完成的时间稍微少一点,到时间尚未完成,还可以宣布延时多少时间,训练学生注意速度,注意效率。
⑷ 单元组五项指标是检验学生单元组形成水平的依据,在训练时最好别把五项指标作为对学生的要求直接呈现给学生,应将它转换成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具体要求呈现出来,对学生进行训练。例如“倾听”是指标之一,训练时可以给学生这样的要求“全神听,听得清;会关注,以敬意(学会位移,面向说者);做笔记,能牢记;边倾听,边思考(赞同点头,质疑举手);你精彩,我鼓掌”等等

 单元组训练,需要注意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训练之前,要明确告诉学生单元组训练的目的,以提高学生参与训练的积极性。可以用故事形式,让学生领悟与人相处、合作共赢、团队互助的重要性。
第二,训练时,学生分组的组人数要由少到多,逐渐扩大。可以先进行同桌两人组训练,再依次进行四人组、六人组、八人组、超大组以至随机分组训练,并确保单元组训练的各项指标在各个阶段全部达标,如前一个阶段未达标,不要盲目推进到下一个阶段。
第三,要有分工,有合作。在单元组训练的初期,容易出现边缘人或小组讨论声音过大等现象。教师如果不及时予以调控和纠正,就容易导致单元组的合作效率低下。如果让学生民主选取各自感兴趣的小组角色,如组长、声控员、发言人、计时员等,再民主议定好各个角色的职责,同时进行成员职责的模拟训练,如筛选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布置成任务,在规定的时间内让学生进行单元组讨论,交互、发言、倾听,特别强化计时员和声控员的职责。单元组活动结束后,教师再通过提问、写小卡等方式对单元组的合作效果进行检测,以防止出现假合作。

三、“表达呈现”的训练
   表达呈现有很多种,本文仅就口头表达的训练进行简单阐述。学生表达呈现训练通常都是从口头表达的训练开始,着重训练学生的语速、音量、神态、站位甚至话筒的使用和传递等内容。在实际课堂训练前,教师还需花费时间和精力有针对性地选择和收集一些适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的文字或视频材料。在课堂训练中,我们可以通过播放一些著名演讲家的视频资料或者指导阅读一些小故事,来训练学生学会观察和模仿发言人。学生在没有认知障碍的前提下进行训练,训练的效果会比较好。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更高层次的口语表达能力,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教会学生利用情境故事来进行口语表达的训练。在此基础上,再随机或专门训练学生画气泡图、树状图、鱼刺图、蜘蛛网等图文结构以及诗歌、表演等形式的表达呈现,使学生表达呈现的方式更加五彩缤纷。  
训练要求:
⑴ 口语表达方式中的“表述、转述、复述”等内容是现阶段各班重点训练的内容,训练时,应给学生具体的要求,以便让学生通过训练达成要求。口语表达的基本要求:
站位:  面向听众,照顾多数;         姿态:神情自然,举止大方;
    说话:清楚响亮,语速适中;   表达:条理清晰,言简意赅;
    礼仪:鞠躬致谢,考虑周全。
老师们在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微调。
⑵ “气泡图、逻辑框架图、表格、树状结构图、线状图、鱼刺图、饼状图、网状结构、图文结构”等书面表达呈现方式也是各班重点训练的内容。要训练学生了解并熟练运用这些表达方式呈现学习成果,还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他们自创新颖实用的结构图状表达呈现方式。
 四、“板卡使用”的训练
   空讲是教学质量的大敌,防止空讲的有效形式之一是使用板卡。训练学生如何有效使用板卡非常讲究。在训练初期,教师首先要告知学生板卡的种类及各自的应用范围,避免浪费纸张:内容比较多的使用大卡(大板),内容不多不少适用中卡(中板),内容比较少的用小卡(小板)。接下来,训练开始,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规划卡面,需要考虑如何设计版面才美观、如何书写才能达到要求等综合内容。一般情况下,要求书写字体规范,字号大小适中,以能让全班同学或者观摩的老师看得见、看得清为准。在平时的训练中,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增加训练难度:大卡+粗笔+标准量的字+量。最后环节,学生在完成作品后,教师还要训练学生合理利用教室空间和资源来张贴板卡或者摆放展板。    教师要有广义的“学习卡”的概念,学习卡不仅仅指学生课上用的那些大大小小的纸张,广义上,凡是能用书面方式呈现学习成果,又能让学生实现交互的资源都可以成为学习卡,例如学生的练习本、草稿本等,假如老师让学生在书本上勾画批注,再让学生交换课本实现交互,这时候,课本也成为了学习卡。  
训练要求:
⑴ 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微型卡、小卡、中卡、大卡”,并能根据不同的任务需要熟练运用上述学习卡。
⑵ 教会学生利用不同的位置便捷地展现自己或本组的学习卡。
⑶ 教会学生介绍展示自己或本组学习卡的内容。
⑷ 教会学生通过浏览其他同学或其他组的学习卡,达到防止空讲、攀升强化次数、拓展思维、取长补短的目的。
五、“团队”的训练
  团队的标准形态有原理结构性团队、目标导向型团队、项目结构性团队、学科结构性团队、生成结构性团队等五种。实验初期,我们主要训练学生的原理结构性团队。原理结构性团队的五个指标是标识、目标、角色与规则、合作分工共同完成任务以及共享成果。孟教授说过:训练团队的方法一般有自由式方法、指定法、先混合性再调整法以及魔鬼或极端式方法。对学生进行训练,我们常采用自由式方法及指定法。在平时训练中,我们既可让学生自由组建团队进行合作学习,又可指定相关学生组建团队进行探究学习。
 在学习方式五项基础训练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注意项目的训练要有先后性,即只有学生的约定、表达呈现、板卡使用以及单元组训练过关后,特别是单元组训练过关后,方能进入团队的训练,否则团队的训练效果不佳。
二是原理结构性团队具有五个指标,缺一不可。在实际培训中,学生很容易犯的一个毛病是,虽然队员在标识、目标、角色与规则、合作分工共同完成任务方面都做得很好,但团队成员间不是每一个成员都能共享成果。针对这种状况,教师训练时可采用随机点名的方式来进行检测,坚决杜绝假合作。
 具体做法是,当团队发言人代表团队发言完毕,教师随机点名其他队员,让其复述团队任务的成果,如能流畅复述就证明是能共同分享成果,反之,就是假合作。出现假合作时,教师一定要抓住机会,着力训练学生如何才能做到共享成果。三是注意做到团队人数合理。有一句话说得好:没有最好的个人,只有最好的团队。团队是没有差生的。一般来说人数3—5个或者5—7个的团队最佳。9人团队为下线。12人的团队效率将严重下滑。最后还要注意的是,教师在上课时,不必每一节课都用团队。简单的问题、没有价值的问题以及学生不感兴趣的问题,就没有必要利用团队的力量去探究、攻克。
总之,学习方式五项基础的训练要从细节抓起,从简单形式向标准方式逐渐过渡,单元组的训练是整个训练的关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