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陵》教学反思
(2017-04-16 21:53:09)
标签:
教学随笔 |
分类: 教育教学 |
《中山陵》教学反思
河南省虞城县实验小学
《中山陵》是一篇自主学习的阅读材料,紧承本单元训练重点。按照参观顺序描写了中山陵的景色,表达了对孙中山先生的缅怀之情。细读文本,可以从表达顺序入手,关注细致描写的方法,巩固“揣摩用词准确”这一训练点,在阅读实践中深化认识。
教学中,“读”占鳌头。上课伊始,明确要求:一读,读通,解决生字新词;二读,读懂,知道写了什么;三读,读透,知晓怎样写。三个要求,彰显了自读中的三个层次,给学生方向上的指引。
在具体要求明示下,孩子们潜心会文,勾画出了“蜿蜒逶迤、缅怀、匾额、轮廓、祭堂”等词语。我提醒孩子回忆理解词语的方法,或查阅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或联系生活实际,在议一议中扫除阅读障碍。集中交流与自主研读相辅相成,既保证了独立思考时间,又能从同伴中得到帮助,一举两得。在第二层次的交流中,孩子们发现了文本条理清晰,并勾画出体现写作顺序的词语。我适时引导孩子们画一画游览路线图,标一标每一处的景物,循着这条线索而入,潜移默化中理解作者的构思,学习组织材料的方法。第三次交流的重点放在了品词析句上,孩子们在合作交流中分享从重点语句中领略“准确用词”的妙处。进而鼓励孩子从关键词、重点句入手,在有滋有味的朗读中积累语言。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自主阅读文,本应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读得知。我没有完全放手,是基于学情而定。本班学生在阅读理解方面存在畏难情绪,有一小部分孩子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与习惯,但对于大部分孩子而言,仍需要在教学中强化阅读习惯的培养,多一些阅读方法的指导。
在自主阅读的课堂上,我将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还给孩子,陪伴他们潜心会文,发现难题,及时疏导,渗透学法,练中巩固。我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时间加引导,机会加练习,孩子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语文素养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