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年传承中国古武的秘密,讲讲真正的国术(四)
(四)
我年轻的时候,遇到个练八卦掌的朋友,这位朋友练了好几年的八卦掌,但是还是打不过拳击手,他十分苦恼。认为是他内力未到的原因,实际上按他那种练法,就算练十年,也打不过练了十年的拳击手,因为八卦掌这东西最早出现在商业社会的时候,虽然是在一次职业擂台赛上,但是八卦掌最早的诞生用途却绝非打擂台,而是反清复明。
八卦掌的手法和身法让人眼花缭乱,打击力却不尽如人意。有很多八卦掌的朋友因此苦恼,都兼练铁砂掌之类的重手法,但是铁砂掌配合到这样灵活的身手上却又没了威力。所以当世很多八卦掌名家都遇到两难的境地。
实际上八卦掌的可怕之处还是在兵器上,空手的掌法也是掩人耳目罢了,甚至连八卦掌这个名字也是掩人耳目。八卦掌的精华在其独门武器子午鸳鸯钺,这东西可以锁勾,可以划,可以抠,可以割。但这东西也只是和平年代用来表演的。子午鸳鸯钺的真正平民身份是——镰刀。
在夕阳下的小树林里,一个双手持镰刀的农民,突然用极其诡异的身法,向着你的颈动脉,股动脉,脚筋,腕动脉等地方连续不断地袭击,你出一刀的时间他已经对你攻了五六刀。而当你反击的时候,他又躲到了树后,用匪夷所思的角度不断袭击你。八卦掌的“九宫步”,说穿了就是在人群中,树林里逃走或者躲闪反击的技术。在树林/无辜群众里的话,什么形意拳,什么太极拳,都不是八卦掌的对手。八卦掌其实是介乎暗杀拳和义士拳之间,真正招牌的义士之拳就是“洪拳”(前身为太祖长拳,后来者为国标武术长拳套路)。太祖长拳,即托名宋太祖的黑社会拳法,在蒙元就有出现。
1.注重王八拳(最符合人体本能的拳法,但此王八拳非彼王八拳,下面会详述)
思维模式的差异,最终使东西方拳法开始走向不同的领域。如果按西方的思维看唯快不破,那么就是猛练速度,比对手更快到达目的地。按东方的思维就是减少距离,比对方更快到达目的地。
因为义士之拳普遍使用小兵器作战,所以在这个情况下,你只要手上拿一支小铁笔,用鼓掌的速度对对方眼睛,咽喉连续**,一般没练过的对手就铁定得死。
而如果手上没有小铁笔怎么办呢?也有办法,就是将自己的手练得坚硬如铁。这也是现代内家拳的人往往不齿的。
“局部力、局部硬度。”以一对坚硬如铁的手,用练成了本能的鹤啄,虎爪,手刀,拍掌等手法,每秒7~12下地对对手脸部发动多角度攻击,如果配合马步突进,实际攻击速度还能翻倍。而人体反应速度的上限是
每秒反应5次(做到这点的也是神人了)。外加眼睛受到威胁时的本能躲闪反应时间,理论上几乎是1秒内必分胜负。当双方都完全依靠“拳招”来形成鼓掌式攻击本能时,谁的招数(攻击角度次序)最能克制对方的攻击角度次序,谁就能先击中对手,一旦击中,则绵绵不绝。(如果手持武器,则一击必杀),在这种情况下,传说中的“拳招时代”就到来了。
当然,每秒7~12下只是理论速度。实际上影响攻击有效性的因素很多。为了对抗这种“闪电手”,我国拳法家也发明了很多训练方法,例如“听劲”“粘手”“擒拿”“拔根”“控距”“地堂”等。
而除此以外,还有擅长距离控制的流派。例如大成拳和截拳道。大成拳王芗斋公然声称“一切局部硬度的手法打法,全不足取”,他在当时也未尝一败,主要原因还是他的对手,主要是古拳法,他所发明的矛盾桩也是一种专门破解唯快不破拳法的架势,重心后倾,前手远撑不让对方近身,后手和脚等待机会给与打击。这样的架势适合对抗古拳法,却不适合对抗现代拳法。
李小龙的截拳架势则是侧身对敌,用低端截踢控制距离。等待机会给与重击。这样的架势适合对抗古拳法,但也不适合对抗现代拳法。
所谓的“拳本无法,有法也空”“以无法为有法”其中透露出来的信息,就是“用最适合环境的打法去在这个环境里打”,在散打擂台上,最实用的拳法就是散打,在泰拳擂台上,最实用的拳法就是泰拳。
如果以泡妞为目的,最实用的拳法就是跆拳道(不带I),如果想要保命,则最实用的是消除自己的一切心理盲点,让自己迅速进入环境,进入角色。(题外话,RUN叔说他能在0.3秒内前扑5米并在敌人身上连击5拳,什么程度自行想象)。
这是大明朝万历年间,这时候戚继光编写了《纪效新书》《武备新书》夸二十年梨花枪天下无敌手,少林寺的和尚们在征战倭寇的过程中终于找回了实战棍法,[内家拳]这个词还没有在任何纸面上出现过,内家拳开祖王征南的老爹因为被主角的老爹从战场上背下来而心甘情愿在主角家做家奴,也就是说,内家拳的祖师爷是主角的家生子。
冷兵器时代步兵阵型人靠人,你下盘站不稳,脚一滑扑街当场,不用敌人捅刀子,首先无数双大脚巴丫就把你活活踩死。散兵线?那得十九世纪以后,所以,一旦倒下来,对不起,你已经死了。在中国,几千年仗打下来,动辄几十万大军上百万大军,只有这种背景条件,才会衍生出[马步][站桩]这类基本功,你别管它科学不科学,是不是会对人体造成什么妨碍,活着,才有资格讲一切。所以,冷兵器时代,下盘稳固最重要,不管是布鲁斯.李还是迈克.泰森,在冷兵器战场上蹦蹦跳跳唯一的下场就是被踩死。
战场对阵,双方数万人排成整整齐齐面对面,长枪都是两人高以上,书上所谓[枪阵如林]形容的就是这种情况。双方在鼓点声中迈步前进,当要接触的那一刹那,由于双方端枪平刺,中间会产生一段长约三米的隔离区,如果你蹲在这里,会发现头上全是长枪,而且,由于长枪的长度,长枪手们根本没法把枪头矮下来捅蹲在地上的你。这时候,如果你学过[地趟刀法][地堂拳法],恭喜你,你有用武之地了,实际上,这两种武功也是这么来的。
招式首先就是用来杀敌的,任何关于养生健体之类都是后人附会的,或者,换个客气点的说法,起码,是在杀敌基础上改编的。
比如说,你练太极拳的,上战场怎么打?好罢!首先,深呼吸,别紧张,双方接阵的刹那,用你的左手抱住刺过来的一根或者许多根长矛,然后,突然矮身,用手上的刀剑往前挥,不是让你砍对方长枪兵的双脚,说实话你够不着那么远,往前挥是因为对方也会在枪林下蹲身杀敌的,你挥动手上的刀剑杀的是和你差不多的角色。
练过太极拳的朋友知道我说的是哪一招了罢?没错,就是[雀地龙]
至于对方的长枪兵,交给你身后练形意拳用大枪的队友去捅罢!这也是太极雀地龙为什么要突然蹲下来的缘故。
这种野战双方接阵的技巧,太极拳中还有很多,但是,没有有真传承的老师教你,你练一辈子太极拳,顶多能拿来和同样练太极拳的领导套近乎,云深雾罩的扯几句[倗]啦[挤]啦[领导听劲练得高,我推手不是领导的对手]这样的废话,当然,拍好领导的马屁也是可以升官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