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147条经典
(2023-01-06 19:35:08)分类: 中医药 |
黄帝内经147条经典
黄帝内经百条经典
1、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
2
3
4
5
6
7
8、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
9
阴阳五行
10、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11
故高不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
12
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可胜竭。
13
14、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15、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
16、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
17、阳人之阴则静,阴出之阳则怒。
18、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
19、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
20、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21、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
22、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23、阳气盛则瞋
24、阳化气,阴成形。
25、阳予之正,阴为之主。
26、阳加于阴谓之汪
27、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28、阴气不足则内热,阳气有余则外热。
29、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30、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31、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
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32、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
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33、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34、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
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35、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
36、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37、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38、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上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
五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府。
39、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
40、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肺,五藏六腑皆以
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
41、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42、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43、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
44、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45、五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
肾为唾,是谓五液。
46、五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
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筋为黑眼,血之精为络,
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
47、五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
48、五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藏之本也。
49、五藏者,藏精气而不写也,故满而不能实;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50、五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辩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
51、五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
52
53、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
54、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
55、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
56、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是谓五恶。
57、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
五味之所合也。
58、目者,五脏六腑之精也,营卫魂魄之所常营也,
神气之所生也。
59、四支者,诸阳之本也。
60、四支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
61、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
62、耳者,肾之官。
63、耳者,宗脉之所聚也。
64、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65、肝者,罢极之本。
66、肾者,水藏,主津液。
67、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写。
68、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69、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
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
70、肺合大肠。大肠者,传道之府。心合小肠,小肠者,受盛之府。肝合胆,胆者,中精之府。脾合胃,胃者,五谷之府。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府。
71、肺者,五脏六腑之盖也。
72、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73
74、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写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
75、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
76、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
77、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78、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也。
79、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
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写,名曰奇恒之府。
80、诸脉者皆属于目,诸髓者皆属于脑,诸筋者皆
属于节,诸血者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
81、脾主为胃行其津液。
82、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
83、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
84、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85、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附,筋将惫矣。
气血精神
86、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关合者也;
87、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
88、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
89、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止为之眩。
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下气不足,则乃为痿厥心忄免。
90、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
若雾露之溉,是谓气。
91、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
92、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
93、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
94、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
95、气血正平,长有天命。
96、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
象变,其致一也。
97、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
98、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
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
99、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100、血气者,人之神。
101、汗者,精气也。
102、形与气相任则寿,不相任则天。
103、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
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104、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心贯心脉而行呼吸焉。
104、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藏,气归于权衡。
105、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为液。
106、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
107、神者,水谷之精气也。
108、神者,正气也。
109、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
110、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111、精者,身之本也。
针灸经络
112、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
113、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
114、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
115、无迎逢逢之气,无击堂堂之阵。
116、五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
117、五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藏之所以禀
118、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
119、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
120、手之三阴,从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
121、用针之类,在于调气。
122、皮部以经脉为纪。
123、邪在肝,则两胁中痛。
124、邪在府,取之合。
125、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脊里,为经络之海。
126、足阳明,五藏六府之海也,其脉大,血多,气盛,热壮。
127、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128、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129、刺实者须其虚,刺虚者须真实。
130、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
所人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腧也。
131、浅深不得,反为大贼。
132、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知随,气可令和。
133、经气已至,慎守勿失;深浅在志,远近若一;
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
134、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135、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也。
136、经脉流行不止,与天同度,与地合纪。
137、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上,
139、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
140、徐入徐出,谓之导气。补写无形,谓之同精。
141、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
142、诸阳之会,皆在于面。
143、能别十二经者,知病之所生。
144、盛则写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145、粗守形,上守神。……粗守关,上守机。
146、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
147、谨侯气之所在而刺之,是谓逢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