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2022-09-04 10:51:07)
分类: 中医药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1 祖国医学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
1 . 1 关于病名的认识
     祖国医学没有与功能性消化不良完全等同的病名,但就其症状及发病特点, 属于祖国医学的“ 痞满’ ,、 “ 嘈杂”、 “ 胃院痛”、 “ 纳呆”、“ 呕吐”、 “ 吐酸” 等范畴。
      “ 痞满” 是指心下胃脱部满闷不适, 外无胀急之形, 触之濡软不痛的症候.
 “ 嘈杂” 是指胃院部似痛非痛、 似饥非饥、 莫名难受的一种症状。 嘈杂可以单独出现, 亦可与吐酸、 胃痛等并见。
      “ 胃脘痛” 是胃脘部近心窝处发生的疼痛。 痞满病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 称之为“ 否”,“ 否塞”、“ 否隔” 等。《素问· 五常政大论》 云: “ 土曰备化”,“ 备化之纪, 其病痞。 ” 汉· 张仲景《伤寒论》 说: “ 满而不痛者, 此为痞。 ”《丹溪心法· 痞》 则简明之: “ 痞者与否同, 不通泰也。 ”《灵枢一邪气脏腑病形》 中说: “ 胃病者, 腹胀, 胃院当心而痛, 上支两胁, 隔咽不通, 食饮不下。”《灵枢· 经脉》云: “ 食则呕, 胃脘痛, 腹胀, 善噫”。《素问· 至真要大论》 云: “ 太阳之复, 厥气上行, 心胃生寒, 胸隔不利, 心痛痞满 食减”。
      《诸病源候论》 中曰: “ 谷不消, 则胀满而气逆, 所以为臆而吞酸。”《内经· 至真要大论》 曾有“ 少阳之胜, 热客于胃, 烦心心痛, 目赤,欲呕, 呕酸善饥” 之记载, 文中“ 心痛” 应是指胃脘痛,“ 烦心” 与胃痛、 恶心、 吐酸、 善饥等症状同时出现, 其意应属嘈杂之类的不适。元代《丹溪治法心要》 首次提出了嘈杂之证名。《临证指南医案》 曰:“ 嘈有虚实真伪. 其病总在于胃 。 心嘈者, 误也, 心但有烦而无嘈。 胃但有嘈而无烦。” 明确了嘈杂的病位。 以上论述提出了“ 痞满”、“ 胃脘痛”、“ 嘈杂’ 、“ 呕”、“ 不欲食” 等与本病相关的病名, 其描述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某些临床表现很相似。 有研究结果表明,上腹胀、早饱是 FD 最常见的症状, 故认为“ 痞满” 与功能性消化不良最为接近
1 . 2 病因病机
      导致痞满的病因是多种多样的, 正如《千金方》 中所述:“ 脾寒,饮食不消, 劳倦, 忧恚不安” 皆可引起发病。 病位主要在胃脘, 但与肝脾密切相关, 其致病原因有外邪内陷、 饮食不节、 情志失调、 脾胃虚弱和痰浊阻滞, 但病机关键在脾胃功能障碍, 致中焦气机阻滞, 升降失常从而发生痞满。
1 . 2. 1 外感及其误治
      《素问· 举痛论》 曰:“ 寒气客于肠胃之间, 膜原之下, 血不得散, 小络急引, 故痛而呕”;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虚劳心腹痞满候》指出“ 为寒邪所乘, 脏腑之气不宣发于外, 停积在里, 故令心腹痞满也”,“ 呕吐者, 皆脾胃虚弱, 受于风邪所为也”。 指出风寒之邪可致呕吐及痞满。 《伤寒论》 第 151 条指出“ 脉浮而紧, 而复下之,紧反入里, 则作痞”; 第 158 条云:“ 伤寒中风, 医反下之, 心下痞硬而满”; 第 157 条还指出“ 伤寒汗出解之后, 胃中不和, 心下痞硬”; 此外, 第 161 条也指出“ 伤寒发汗, 若吐若下, 解后, 心下痞硬”。 因此,《伤寒论》 认为外邪误治, 邪气内传是本病的病因之一。
1 . 2. 2 饮食劳逸
      《素问· 痹论》 指出“ 饮食自倍, 肠胃乃伤”;《素问· 本病论》云:“ 饮食劳倦即伤脾”;
      陈无择《三因方》 中指出“ 饮食劳逸 脏气不平, 痞膈于中” ;《素问· 太阴阳明论》 中有:“ 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 入五脏, 则嗔满” ;
      李东垣《兰室秘藏· 中满腹胀论》 中指出“ 多食寒凉及脾胃久虚之人, 胃中寒则生胀满, 或脏寒生满病”;      
      王纶《明医杂著》 循东垣之说, 从脾胃立论谈到:“ 惟饮食不节, 起居不时, 损伤脾胃, 胃损则不能纳, 脾损则不能化, 脾胃俱损,纳化皆难, 无气斯弱, 百邪易侵, 而饱闷、 痞积 等症作矣”。 因此, 饮食不节、 多食寒凉、 劳逸失常等可形成本病。
1 . 2. 3 情志失调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云“ 思伤脾”, 指出了思虑与脾的关系。思虑过度, 耗伤心脾, 脾运失健, 湿浊内生, 阻滞气机。 李东垣《兰室秘藏· 卷上》:“ 夫喜怒不节, 起居不时, 有所劳伤, 皆损其气, 气衰则火旺, 火旺则乘其脾土。 ” 指出了脾胃病的发生与七情过极密切相关。 脾胃位于中焦, 为气机斡旋的枢纽, 同时也受制于肝气的调节,若肝失条达, 疏泄失常则脾土壅滞均可引起痞满的发生。
      《景岳全书》云:“ 若怒气暴伤, 肝气未平而痞者”;
      林佩琴《类证治裁· 痞满》 云:“ 暴怒伤肝, 气逆而痞。 ” 则是因情志不遂, 思虑过度, 肝气郁滞,肝脾不和, 影响脾胃功能。 脾运失常,升降失调, 气机不利而致痞满.
      叶天士云:“ 肝为起病之源, 胃为传病之所”。 肝气横逆, 犯于脾胃,则致胃脘胀痛、 牵及两胁、 嗳气等症。 一方面可由肝气失调直接侵犯脾胃; 另一方面, 脾胃虚弱, 可致“ 土虚木乘”。
1 . 2. 4 脾胃虚弱
      素体脾胃不足, 或因劳倦过度所引起的脏腑损伤, 或重病、 大病不愈及身体虚弱均可引起痞满的发生。 《内经》 提出是正气不足, 脾胃虚寒所致。 正如《素问· 异法方宜论》 中说:“ 脏寒生满病”;《素问· 藏气法时论》 云“ 脾病 虚则腹满肠鸣, 飧泄食不化”;《普济方· 虚劳心腹痞满》“ 夫虚劳之人, 气弱血虚, 荣卫不足, 复为寒邪所乘, 食饮入胃, 不胀不通, 故心腹痞满也”; 李东垣在《脾胃论》明确提出:“ 脾胃久虚之人, 胃中寒冷则生胀满, 或脏寒生满病”。 大倡脾胃内伤学说。 朱丹溪在《丹溪心法》 认为:“ 脾气不和, 中央痞塞, 皆土邪之所为也。 ” 强调脾气虚弱, 中阳不振, 升降失常是痞满生成的关键, 也是最基本的要素。《医学正传· 痞满》 中更有:“ 胸中之气, 因虚而下陷于心之分野, 故心下痞。 宜升胃气, 宜血药兼之。”在《张氏医通· 诸气门上》 中, 根据症状的不同并结合病人的体质提出: 老人和虚人的痞满主要是“ 脾胃虚弱, 转运不及”, 为后人辨证提供了依据。
1 . 2. 5 痰( 湿) 浊阻滞
      《证治汇补· 痞满》 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 补充了痰浊内蕴,阻滞中焦, 脾气不得宣散也可导致痞满的理论。 如: “ 大抵心下痞闷,必是脾胃受亏, 浊气夹痰, 不能运化为患。” 提出在脾胃不足的情况下, 水谷运化失常, 湿浊内生, 凝聚为痰, 痰浊遏阻, 清气不升, 浊气不降而致痞满。《景岳全书》 云:“ 五脏之病, 虽俱能生痰, 然无不有乎脾肾。 盖脾主湿, 湿动则为痰”。《张氏医通· 诸气门上》 认为在发病中应重视体质的区别。 如:“ 肥人心下痞闷, 内有湿痰也”,“ 瘦人心下痞闷, 乃郁热在中焦”。 王肯堂则着重强调湿热之邪是痞满的主要病机, 如《证治准绳》 曰:“ 备化之纪, 痞病卑监之纪, 留满痞塞, 太阴所至, 为积饮否隔, 注皆以阴胜阳也。 由是观之, 则是受病之脏, 心与脾也, 因而怫有壅塞不通为痞者, 火与湿。 ” 林佩琴《类证治裁· 痞满》 云:“ 噎膈痞塞, 乃痰与气搏, 不得宣通。” 说明痰气搏结与痞满有关。
                                               1 . 3 中医辨证分型
1989 年 11 月 10 日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在消化专题会议制定标准( 试行)
[1] 分为肝胃不和、 脾胃虚弱、 脾胃湿热、 胃阴不足 4 型。
      2001 年, 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脾胃病专业委员会第 13 次会议通过了“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规范( 草案) ”。 辨证根据主次症状分为肝郁气滞( 主症: 胃脘胀痛, 胸胁痞满) 、 肝郁脾虚( 主症: 胃脘胀痛或不适, 纳少便溏) 、 脾虚痰湿( 主症: 胃脘痞满, 舌苔白腻) 、 饮食积滞( 主症: 胃脘痞满, 嗳腐酸臭) 、 寒热错杂( 主症: 胃痞畏寒, 胃中灼热) 5 型。
     2002 年 5 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再度修订了《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中分型方案 [2] 分为肝胃不和证、 饮食停滞证、 脾胃湿热证、 寒热错杂证、 脾胃虚弱证 5 证。
      中国中西医药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于 2003 年在重庆举行的全国消化学会功能性消化不良学术研讨会上通过了《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 草案) 》
[3] , 明确将本病定为肝气郁结证、 肝气犯胃证、 脾胃气虚证、 湿热滞胃证、 寒热错杂证。
1 . 4 中医治疗
1 . 4. 1 中药治疗
1 . 4. 1 . 1 辩证论治
      黄福斌等 [4] 在治疗 190 例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过程中, 分肝胃不和型、 肝胃郁热型、 中虚气滞型、 脾胃虚寒型, 分别予以柴胡疏肝散、 化肝煎合乌贝散、 香砂六君子汤、 黄芪建中汤合异功散治疗,结果总有效率达95. 28%, 并认为中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分型中以肝胃不和、 中虚气滞者为多。 王晞星 [5] 以理气为治疗大法, 肝气郁滞型用柴胡疏肝散加减, 气滞血瘀型用四逆散合手拈散加减, 气滞湿阻型用调气平胃汤加减, 脾虚气滞型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肝胃阴虚而挟有气滞型一贯煎加减, 寒凝气滞型则厚朴温中汤合良附丸加减。 金群等 [6] 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364 例, 气机郁滞型: 法以疏肝理气, 用柴胡疏肝散加减; 肝火犯胃型: 法以疏肝泄热和胃, 用化肝煎合左金丸加减; 痰浊中阻型: 法以化痰和中, 用二陈汤合平胃散加减; 瘀阻胃络型: 法以化瘀通络, 用丹参饮合愈痛散加减; 脾胃虚寒型: 法以温中健脾, 用黄芪建中汤加减; 胃阴亏虚型: 法以养阴益胃, 用一贯煎合玉液汤加减。 结果总有效率为 94. 78%。
2. 2. 2 专方专药
      韦佐莉 [7] 用六君子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75 例, 肝郁气滞型加柴胡, 枳壳, 肝胃郁热型加大黄、 黄连, 胃阴不足型加麦冬、 玄参,脾胃虚寒型加良姜、 香附, 湿浊中阻型加苡仁、 川朴。 结果显效 53 例,有效 13 例, 好转 7 例, 无效 2 例, 总有效率为 97. 33%。 谈娴娴等 [8]宗朱丹溪“ 凡郁皆在中焦” 的观点, 认为中焦之病皆由气、 血、 痰、火、 食、 湿郁结所致, 用越鞠丸加减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 120 例,治愈 36 例, 显效 55 例, 有效 23 例, 无效 6 例, 总有效率为 95. 0%。
      刘守志等 [9] 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辨证为肝胃不和, 脾胃虚弱型, 疏肝理气活血法为主要治法, 方用柴胡疏肝散合丹参饮化裁( 紫胡 9g ,芍药 9g, 川芎 12g, 香附 6g , 佛手 12g , 蒲黄 10g, 丹参 10g,檀香 6g ,砂仁 6g ;水煎服) 治疗 60 例,疗程均为 4 周,治愈 24 例,有效 21 例, 好转 8 例, 总有效率为 88. 3%, 优于西沙比利对照组的86. 7%。
2. 2. 3 自拟经验方治疗
       付士政等 [10] 以和胃降逆, 消痞散结为原则,在半夏泻心汤的基础上组成胃康方( 半夏、 黄芩、 黄连、 党参、 山药、 葛根、 炙甘草、 瓦楞子、 绿萼梅) 治疗 118 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 有效率达 92. 35%,未发现毒副作用。
      冯恩波 [11] 以李东垣的枳实消痞丸为基础组成失笑丸(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 枳实、 厚朴、 干姜、 半夏、 黄连、 麦芽) ,以健脾和胃, 消痞除满为治则, 治疗 116 例患者的总有效率达 94. 6%。
      严光俊 [12] 将本病分为三型: 肝胃不和型, 用通降胃灵汤 号( 苏梗、神曲、 山楂、 金不换、 陈皮、 赤芍、 香附、 腹皮、 枳壳、 丹参、 三七。
      脾胃虚寒型, 方用通降胃灵汤号( 黄芪、 陈皮、 枳壳、 神曲、 山楂、赤白芍、 金不换、 干姜、 桂枝、 细辛、 香附、 三七、 丹参) 。 湿热中阻型, 方用通降胃灵汤号( 法半夏、 香附、 黄芩、 陈皮、 枳壳、 神曲、 山楂、 赤芍、 金不换、 黄连、 三七、 丹参) 。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 90. 5%, 明显高于吗叮啉组( 71. 4%) ,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0. 01) 。
                                                       1 . 4. 2 针灸治疗
1 . 4. 2. 1 针刺治疗
      陈建永 [13] 等以痞满论 FD90 例, 采用针刺胃经合穴足三里、 募穴中脘以及内关, 与口服普瑞博斯及麦滋林- s 颗粒进行对照, 结果针刺及口服普瑞博斯均能改善 FD 患者的症状及胃电图、 B 超胃排空、血胃动素水平, 且针刺更佳。 赵亚萍 [14] 等采用针刺八脉交会穴和下合穴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45 例, 取穴内关、 公孙、 列缺、 照海、 上巨虚、 下巨虚, 平补平泻法, 留针 20 分钟, 10 天为一疗程。 对照组服用莫沙必利, 5mg, 日一次, 10 天为一疗程。 结果: 治疗组好转 34 例,有效 8 例, 无效 3 例, 总有效率为 93. 3%, 明显高于对照组。 刘文全[15] 等采用针刺治疗 FD38 例, 取穴为: 中院、 足三里、 内关、 合谷、 胃俞、 脾俞、 太冲、 气海、 关元、 天枢。 总有效率为 94. 7%, 明显高于口服吗丁琳的对照组( 83. 3%) 。
1 . 4. 2. 2 灸法治疗
      章振宇 [16] 采用隔姜灸法, 取中脘、 神阙, 治疗两个疗程后。 治愈率达 65%, 总有效率 96. 7%。 灸法对治疗 FD有效的原因可能与其温通经脉, 活血化瘀散结, 从而改善胃肠运动障碍有关。
1 . 4. 2. 3 穴位埋线治疗
      邓元江 [17] 等采用穴位埋线方法治疗 FD。 治疗组 66 例, 给予埋线治疗, 取足三里( 单侧) 、 中脱、 胃俞( 单侧) 、 肝俞( 单侧) , 采用 8 号注射针头套上 30 号 1. 5 寸毫针制成的埋线针, 穿入 2/0 号羊肠线,常规消毒后刺入上述穴位, 足三里直刺 1-1. 3 寸, 中脱直刺 1 寸, 胃俞、 肝俞向脊柱斜刺 1- 1. 3 寸, 得气后埋入羊肠线, 出针后外敷创可贴。 20 天埋线 1 次, 左右穴交替, 共 3 次。 对照组给予西沙必利,每次 10 毫克, 每日 3 次, 20 天为一疗程, 连服 3 个疗程。 以上腹胀、早饱、 暖气、 纳差、 恶心 5 项主症为观察指标, 记录症状积分、 积分差值等进行比较。 结果: 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近期治愈率 26%, 显效率 25%, 有效率 12%, 总有效率 95. 45%; 对照组近期治愈率 17%, 显效率 15%, 有效率 26%, 总有效率 89. 23%; 治疗组复发率 7. 94%, 对照组复发率 31. 03%。 实验组临床疗效, 症状积分减少差值, 症状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
1 . 4. 2. 4 耳穴治疗
      张立丽 [18] 在神门、 肝、 脾、 胃处压丸,肝脾不调型加食道、 小肠、三焦, 肝郁化火型加肺、 大肠、 直肠下端, 脾胃虚寒型加肾、 脑点、骶腰椎, 每日按压 3 次, 每次按压 5 分钟, 3 次为一疗程, 共治疗 2个疗程, 总有效率达 100%。
1 . 4. 2. 5 多种针灸中药方法联用
      赵立军 [19] 等采用针刺取穴 A 组脾俞、 章门、 阴陵泉、 地机、 太白、 太冲、 公孙, B 组胃俞、 中脱、 足三里、 梁丘、 冲阳、 阳陵泉、丰隆。 加减: 气滞加内关、 肝俞; 纳呆加漩矶、 天枢; 反酸加内庭、 建里; 便秘加大肠俞、 支沟。 2 组穴交替使用。 留针 20 分钟, 间隔 10分钟, 行针 1 次, 每日 1 次。 中药药物组成柴胡、 黄答、 陈皮、 制半夏、 积壳、 厚朴、 获荃、 炒白术、 党参、 鸡内金、 莱旅子。 疗程两周。
      针刺加中药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95. 8%, 与单用西药( 吗丁琳、 谷维素)对症治疗相比, 疗效显著。 刘悦 [20] 等用针刺耳穴贴压治疗 FD60 例,总有效率为 91. 7%, 对照组( 口服西沙必利) 治疗 30 例, 总有效率为83. 3%。 针刺取穴: 中脘、 天枢、 足三里、 合谷、 太冲, 中脘、 天枢平补平泻, 足三里、 合谷针刺用补法, 太冲用泻法, 留针 30 分钟, 隔5 分钟, 行针 1 次, 每天 1 次, 10 次为 1 疗程, 治疗 3 个疗程。 耳压取穴肝、 脾、 胃、 交感、 神门、 皮质下, 将王不留行籽贴在小方块胶布中央, 然后贴敷于耳穴上, 每天可自行按压数次, 5 天贴敷 1 次,贴敷 6 次。 石奕丽 [21] 采用针刺并拔罐的方法治疗 35 例 FD, 取肝俞、胆俞、 脾俞、 胃俞、 华佗夹脊穴( ( T9- 12) 等为主穴, 行针刺平补平泻法治疗, 并配合拔罐疗法; 对照组 31 例以吗丁啉口服治疗, 疗程 30天。 治疗组痊愈 20 例, 好转 12 例, 无效 3 例, 总有效率 91. 4%; 对照组痊愈 8 例, 好转 12 例, 无效 11 例, 总有效率 64. 5%。 针刺配合拔罐疗法明显优于吗丁琳口服治疗。
                                   2 现代医学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
2. 1 发病机制
      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病、 多发病, 其确切的病因还未完全肯定, 可能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 1 . 1 胃肠运动障碍
      胃肠道运动异常是 FD发病机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 研究表明,约有 30%- 80%的患者有消化道功能障碍 [22] , 但引起运动障碍的原因及机制尚不清楚。
       但最新研究成果显示:胃排空功能障碍: 有人报道约有 50%的FD患者存在胃排空延缓。但也有人提出, 胃排空迟缓与 FD症状无直接关系 。
      胃电异常: 试验证明 FD患者存在着胃电活动节律的异常并与胃排空功能密切相关。 主要表现空腹胃电图胃体、 胃窦平均振幅较正常者明显降低, 而胃电节律异常多表现为胃动过缓 [24] 。胃内压力测定: 研究结果显示不少 FD患者消化间期 MMC 的相缺如或幅度降低, 说明胃窦与十二指肠运动不协调, 以及胃体近端容受功能下降等因素, 是 FD的主要病理改变之一 [25] 。
2. 1 . 2 胃酸的影响
      临床医生在用抑酸剂治疗 FD的溃疡样型的患者时, 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但许多研究认为 FD患者胃酸分泌正常, 因此, 胃酸分泌功能在 FD 发病中的地位仍未明确。 FD 患者本身存在胃动力障碍, 胃排空减慢, 故胃酸对粘膜损害的作用延长和增强。 说明了胃酸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中起了一定的作用。 Nyren 等 [26] 的研究发现大多数 FD病人胃酸分泌在正常范围之内, 仅有少数患者胃酸增高。 因此推论,具有溃疡样疼痛或十二指肠炎症的特殊 FD亚群可能存在类似十二指肠溃疡的酸分泌机制。 另外也可能是应激反应导致的间歇性高酸分泌, 尤其是那些常常面对压力的患者。
2. 1 . 3 精神状态与 FD
      精神状态( 焦虑或抑郁) 在 FD发病中有一定的作用。 近年国外研究显示, 精神、 心理失衡是 FD发病的重要因素 [27] 。 Tal l ey 等 [28] 对 76例确诊 FD患者用抑郁、 焦虑、 人格改变等 8 种精神心理测量表进行分析, 发现各项精神心理症状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一些调查分析了紧张状态、 饮食习惯和生活环境等因素, 显示 FD组在工作和家庭生活方面较健康人更紧张, 而饮食习惯差异不大。 表明精神紧张可能与FD的发病有关。 田虹 [29] 等对 186 例 FD患者进行焦虑与抑郁调查, 探讨精神因素在 FD 发病中的作用, 发现 26. 3%有焦虑情绪, 31. 7%有抑郁情绪。
2. 1 . 4 幽门螺杆菌( HP) 与 FD 的关系
      有关 HP 的感染与 FD 的关系多年来一直有争论 [30] , 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都认为 HP 与 FD 有密切关系。 Konturek [31] 研究提示, 在Hp 感染后, 胃窦餐后动力指数和胃电振幅都可能得到显著的提高。 由于 HP 感染后导致胃泌素及胃酸分泌增加, 以及 HP 本身对胃粘膜屏障的损害, 增加了对酸损害的敏感性等因素, 可导致慢性胃炎。 一些研究显示, FD 病人的 HP 阳性率明显高于健康者。 吴颖敏 [32] 通过对 2742例 FD 患者的胃粘膜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作出分析, 发现动力障碍型 HP 阳性率 65. 3%, 溃疡型 74%, 说明 HP 与动力障碍型和溃疡型 FD的关系密切。
2. 1 . 5 内脏神经高敏感性与 FD
       许多 FD 患者疼痛与胃肠动力的相关性差, 可由最近对内脏感觉异常的研究来解释, 认为 FD 的疼痛可能与源于慢性高动力反应和胃肠道感染有关 [33] 。 尚不清楚 FD 的内脏高敏感性究竟是与内脏本身的受体敏感性改变、 脊髓背角神经元的易感性增加或对感觉的中枢调节发生改变有何关系。 国外一组研究发现 [34] ,每次十二指肠内酸滴注可增加患者总的感觉分数, 显示 FD 患者十二指肠化学敏感性与胃食管反流疾病患者的化学敏感性类似。
2. 2 治疗
2. 2. 1 药物治疗
      迄今对 FD发生症状的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所以治疗 FD的措施以对症治疗为主。 目的在于缓解或消除消化不良症状, 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
2. 2. 1 . 1 首选促进胃肠动力药
      促胃肠动力药对改善运动障碍 FD 的症状有效率 81%。 目前临床上应用的促动力药物有 4 种:甲氧氯普胺( 胃复安) 是作用于延髓质内化学感受触发区的多巴胺受体, 为多巴胺受体拮抗剂, 强力止吐, 周围促动作用, 促进胃蠕动, 改善胃排空, 因胃复安有锥体外系中枢神经系统副作用, 临床应用受到限制, 对胃酸无影响, 口服, 10mg/次,3~ 4 次/天; 多潘立酮( 吗丁啉) 为外周多巴胺受体桔抗剂, 极少有中枢作用, 不具胆碱能活性, 口服, 10m g/次, 3~ 4 次/天; 西沙比利( 普瑞博思) 选择性地作用于肠肌丛, 刺激乙酰胆碱释放且对胃酸分泌无影响, 停药后症状缓解能维持较长时间, 无严重副作用, 口服,5~ 10m,45g/次, 3~ 4 次/天。 国内学者研究发现 FD 患者服用本药后胃窦、 胃体基础压、 胃窦蠕动压及血中胃动素浓度均较服药前有所提高, 说明FD 采用西沙比利治疗是有效的。 近年尚在研究中的药物有胆囊收缩素拮抗剂、 鸦片制剂拮抗剂。 已知上述药物均有胃肠动力作用, 但其最佳用量尚需进一步研究观察。
2. 2. 1 . 2 抑酸剂
      这类药合并胃肠动力药对溃疡样 FD可能取得更好疗效。 主要药有 H2 受体拮抗剂( 西咪替丁、 雷尼替丁、 法莫替丁等) 和质子泵抑制剂( 奥美拉唑、 兰索拉唑、 潘妥拉唑等) 。 有不少关于 H2 受体阻断剂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效果的研究, 有一半的研究认为无效。 荟萃分析提示 H2 受体阻断剂( 西米替丁和雷尼替丁) 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中确实较安慰剂有效 [35] , 但未显示出明显优势 [36] 。 对于溃疡样型 FD可将抗酸剂作为首选, 但疗效欠佳 [37] 。 Peura 等 [38] 在一项双盲、 随机、安慰剂对照的大型临床研究中将 921 名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分为兰索拉唑 15mg/d 组、 30mg/d 治疗组与安慰剂对照组, 疗程 8 周, 结果显示前两组症状缓解率明显高于后者( P<0. 001) 。
2. 2. 1 . 3 抗焦虑及抗抑郁药物
      对某些有心理应激、 抑郁、 失眠等患者, 使用多虑平、 安定类及氟西汀类可能对上述症状、 改善生活质量有帮助。 岑荣英 [39] 用抗抑郁药氟西汀治疗 FD 结果治疗组症状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 P<0. 05) 。 李贞茂等 [40] 研究发现对内科治疗无效的 FD 患者使用抗抑郁治疗。 用氟西汀和多虑平治疗有效率分别为 80%及 72. 73%, 对照组仅为 23. 08%。
2. 2. 1 . 4 抗 HP 治疗
      对 FD是否采用抗 HP 治疗以及根除 HP 治疗后给患者带来的不良后果有不同看法, 需今后进一步观察、 研究、 总结经验。 常用抗菌药物有克拉霉素、 阿莫西林、 甲硝唑、 四环素等, 为避免耐药菌株的产生, 治疗前可先作药敏试验, 避免使用 HP 耐药的抗生素。 McCol l 等 [41]在一个大型随机安慰剂对照研究中,将 308 个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分为 HP 根治组( n=160)和奥美拉唑组( n=158) ,两组 HP 根治率分别为88%和 5%( P<0. 001) , 1 年后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的消失率分别为 21%和 7%( P<0. 001), 从而得出根治 HP 可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症状的结论。
2. 2. 2 心理治疗
      情绪紧张、 应激及环境因素对 FD病人的影响较大 [42] 。 对有心理应激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患者很有必要,要求医生具备足够的同情心、 耐心及医学艺术, 必要的检查有助于免除恐癌心理, 部分患者可进行暗示治疗。 Haug 等研究指出采用心理学治疗能缓解症状, 应对FD 患者以关怀鼓励, 使患者保持乐观、 自信平稳的情绪, 对于改善症状有重要意义 [43]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