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生意那点事儿——钱原来还可以这样赚
如果你写出了一本书,大卖热卖,接下来你会怎样?按照书商或者作者的逻辑,接下来肯定是写续集,就像宋丹丹扮演的白云大妈一样,写了《日子》再写《月子》,一直写到人气完全褪尽;如果有幸碰到厉害一点的操盘手,也许会想到进行深度开发、二次赚钱,例如根据书籍改编影视作品、开发网游、衍生产品,就像罗琳姐姐的《哈利波特》一样。
不过,在商学院毕业生看来,这种商业模式显然无法带来持续的现金流和业务无限增长;书再好看再畅销,最多也就是地球上人手一本,市场开发完了,现金流也就干涸了;作者本人也许能变成小富豪,但是作为生意,这个业务却做不长久。不过,最近我发现美国有一个很聪明的作者,他把自己的畅销书打造成了一只可以一直下蛋的鸡。(当然,这只鸡到底下了多少蛋,只有主人知道。)我们不妨来解剖一下这只小鸡。
斯蒂芬·伦丁,畅销书《鱼》的作者。这是一本很短很短的书,二十分钟就可以看完。与其说是书,还不如说是一篇寓言或者一篇博客。故事说的是一个金融公司中层管理者,她所在的部门士气很是低落。有一天,主人公偶然发现一个鱼市,鱼市的工作条件极为恶劣、工作内容极为枯燥,但是这个鱼市的工作人员却都士气高昂。于是主人公向鱼贩取经,发现鱼贩子是通过以下四个方法保持士气的:
1、选择你的态度(Choose Your
Attitude)你不能选择工作,但至少可以选择工作的态度;
2、玩工作(Play)用玩的方法工作,让工作本身更快乐;
3、让别人快乐(Make Their
Day)让客户或者工作伙伴觉得愉快;
4、活在当下,全心投入(Be
There)每次全心投入一件事,就不会疲于奔命。
不难看出,这是一本励志类短篇畅销书,比较适合销售团队阅读。当然,也许会有网友说,这世上大多数工作都是枯燥乏味的。那么,这本书就适合世上大多数人阅读。作者聪明的地方在于,就是这么简单的一个小道理、小故事,他竟然能够据此开发出了四大主要产品线:
1、电视教学录像;(这其实是业务之源,先有了一部关于鱼市的短片,然后才有了这本书)
2、系列书籍;(没错,作者后来又写了鱼2鱼3鱼4……)
3、活动(Event);为员工、为专门的目标对象设计训练营,有点像定向拓展;
4、咨询;为各个行业开发定制的“鱼文化”咨询培训活动。
为了这个生意,他们开发了多种产品,除了书籍之外,还有配套案例、录像、音乐、T恤、教学课件及辅助工具、小饰品(比如画有鱼的背包、文件夹)。他们也为使用这套鱼文化的人提供多种提醒工具,比如电脑桌面壁纸、小游戏、电子贺卡等等。甚至,他们还像ERP软件公司一样,为各个行业提供不同的解决方案,现在已经开发出针对日常生活、学校、组织文化、领导者的鱼文化子产品线。
写到这里,我不禁忽然想到,他这么一点点东西可以卖这么多、这么久,那如果换成《伊索寓言》、《论语》这种真正有内涵的大作又如何?如果这些作者都活在当代的话,我们将会看到:
“狐狸和葡萄”心理调节夏令营+“龟兔赛跑”励志特训营(伊索先生领衔授课)、“后CEO培训课程——君子三戒九思三畏冥想班(孔子和颜回两位老师亲自带队)”、“温良恭俭让政务特训课程(子路老师授课,全程参观郑国丞相子产工作流程)”……接下来还会有针对细分市场的产品,例如烟草行业解决方案、电信行业解决方案、制造型企业解决方案,每个解决方案都将是一个产品包,包括定制的伊索寓言/论语精选集、e-learning、咨询、活动、培训、配套课件配饰……当然我们还可合理预测到,肯定是孔子的生意更大更好,因为他手下有现成的72位高级培训讲师、3000位初级培训师。伊索先生的部分生意恐怕是需要外包或者联盟了。
话说回来,在管理思想界,没有比《哈佛商业评论》更好的集大成者了。如果全世界所有的管理大师都选择这本杂志发表自己一生思考探寻结果的精华版本,那么这本杂志及其周边产品理应比“鱼”卖得更多更好。“鱼”号称自己光书就卖了七百万本。我们还需继续努力啊。
来源:柯恩的空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