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掌“十六字诀”练用精义解
马国兴
推、 托、 带、
领,缠、 扣、刁、 钻、穿、 搬、拦、截、拧、翻,走、转
几乎在每一部传抄、 出版的八卦掌的谱中都强调这十六字诀的重要性, 但是, 对这十六字诀的修炼、 至用的精义为何? 其重要性何在?
任何一部传抄、 出版的八卦掌的谱中却都没有全面的论述过,
致使修炼八卦掌的人们对这十六字诀的练用精义几无所知,而视为一般的攻防手法招式的练用法的诀言来对待了。 如: 八能论中说: 八能者,
乃搬、拦、 截、 扣、 推、 托、 带、 领。 八者, 即拳中之性也。 搬者, 搬敌人之手足肩胯是也;截者,
堵住敌人之手足胳膊腿是也; 扣者, 扣敌人之两手并胸小腹是也; 推着, 推敌人两手并身, 其中有单推者,
有双推者(双手推者即双撞掌也) 是也; 托者, 托敌人之两手, 有平托者, 有望高托者是也; 带者, 敌人抓住吾手, 极力往回带,
或挂敌人之手皆是也; 领者, 领敌人之身, 或敌人之两手, 往左右领去, 或往上领, 或往下领, 即使敌人不得中正之劲也。 还有推、
托、 带、 领, 搬、 扣、 刁、 钻; 推、 托、 带、 领, 搬、 扣、劈、 进的十六字诀。 则是上托挑, 下搂打,
横捋带的说法。
有同道与我谈到八卦掌练、 用的精义, 谈到此十六字诀时, 就问我其中的练、 用之精义的所在为何? 应如何的把握? 当时,
就以我的见解、 体会对这十六字诀的每个字诀的练用精义进行了简略的阐述。 同道闻听后顿觉见解精辟, 论述清晰,
实达前贤立十六字诀的精旨妙义, 并敦促我将所谈论的内容整理成文字公布于世, 以解八卦掌门中人及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者之所难、 所惑!
同道的盛情难却, 随后即以文字记录整理的方式而成此文, 并赠予同道斧正。
这十六字诀包含有建体、 至用两部分内容; 存在术字门和道字门两层境界的内容。就是有形的拳术之体、 用, 无形的拳道之体、 用。
只有如此的认识, 才能彻底的了解到八卦掌十六字诀在修炼、 建体、 至用中的重要性。 这十六字诀的每一个字的含义, 表面看来都是独立的,
之间好像没有联系。 其实, 这十六个字是一个修炼、 建体、 至用之一理贯串的整体之内容, 其练用的内涵是字字相互关联而不可割裂的。
知道这一点才能更好的理解十六字诀的练用之精旨妙义, 下面就将八卦掌十六字诀的练、 用精义逐字的析解开来。
推:
本是指推行健顺太和一气运行的意思, 这是推字诀的修炼、 健体、 至用的始致终的本意。 其中含有“趋、 顶、 催”
法的具体内容。
趋者, 乃趋避法中的趋法。 全身趋法的关键在于“腰背” 的劲意前趋之势, 正如歌诀所言: “圆如箕底方为紧” 的前趋功能,
属于身法功夫内容。 更有肩、 背、 胯的同时前趋推进的法式。
顶者, 即趋法中的腰顶的助推之法式。 这在太极拳有“腰顶歌诀” 以为证, 录之如下:
( 七言八句)
拳法枢机妙无形, 无形枢机自 当熟。
身形腰顶岂可无, 缺一何必费功夫?
腰顶穷研生不已, 身形顺我自 伸舒。
舍此真理终何极? 十年数载亦糊涂。
催者, 就是身法中的“梢节领, 中节随、 根节催” 的根节摧。 手法有肩的催动, 身
法有实足之根节的催动, 步法有胯之根节的催动。 只有如此行之,
才能具备一身三节齐到力增加的效果。
托:
本是指内气擎举全身轻灵如羽的身法功夫内容的, 这是字诀的修炼、 健体、 至用的始致终的本意。
就是拳以何为依托的托之精义。
八卦掌以善走著名, 何谓善走呢? 前贤自有明确的论述, 以资为证, 录之如下:
出奇本乎平常, 出妙由于拙笨。 故匠之之诲人也, 能使人以规矩, 不能使人巧。 善哉斯言也! 且出快之要, 非能接天地之呼吸、
难至高超。 欲得接外呼吸, 当补内 壳之三宝。 凝坚而后, 则目 光清活圆润, 面见金色,乾中润泽, 周身若绵, 声音响中绵软,
此为内 足之证。 外佐以操练之功,久则风从足下生。 到如此境界, 方谓天根月 窟常来往, 三十六宫都是春。时乎可与天地通气机,
与仙人通言语, 借日 精月 华以自 补、 合太极为一体、内 外合一。 《浑元剑经· 剑髓千言》
论中所说的: “凝坚而后, 则目光清活圆润, 面见金色, 乾中润泽, 周身若绵, 声音响中绵软, 此为内足之证。 外佐以操练之功,
久则风从足下生。” 这段话中的“风从足下生”, 就是一身轻灵的善走之佐证。 然如何才能修炼到如此的境界? 前贤亦有明确的论述,
录之如下:
郝为桢先生云: 练太极拳有三层意思, 初层练习 , 身体如在水中, 两足踏地, 周身与手足动作如有水之阻力。 第二层练习,
身体手足动作, 如在水中而两足已浮起不着地, 如长泅者浮游其间皆自 如也。 第三层练习,身体愈轻灵, 两足如在水面上行,
到此时之景况, 心中战战兢兢, 如临深渊, 如履薄冰, 心中不敢有一毫放肆之意, 神气稍为一散乱, 即恐身体沉下也。 拳经云:
“神气四肢, 总要完整, 一有不整, 身必散乱, 必至偏倚而不能有灵活之妙用 ”, 即此意也。 《拳意述真· 第六章·
太极拳》
这段论述将如何能修炼的足下生风、一身轻灵如羽的三步功法, 讲解的清晰明了了。
这都需要修炼内功为基础, 外佐以操练之功, 方能足下生风, 一身轻灵如羽。 这就是八卦掌以内功修练内劲为依托的修炼掌法之以“走圈”
为主的意义所在; 也正是“托” 字诀的精义所在。
带:
带字诀的精义, 较为难于理解, 实是携带的意思。 其乃秉承 “物有本末, 事有始终, 知所先后, 几于道矣” 的修炼法旨;
遵从的是“必先有事, 勿妄勿助, 真积力久,质而弥光” 的层层递进的修炼法式的。 只不过是从先修炼的功法中得到了功夫,
而自然的带领出下一步功夫的修练方法来, 如法修炼必然自得功夫。 这样理解“带” 字诀的精义, 就能体会到“法分三修, 游历三境,
九个阶段, 成功一也” 的艺无止境的自强不息之修炼的精旨妙义! 这就是“带” 字诀的精义所在之一。
再就是内主外从的神、 意、 气、 劲、 形、 中的六合一统的层层带领的关系内容。 尤其是一身的十三随的功夫, 按照主从的逆法论说,
名为十三随; 如果按照主从的顺法论说, 可名为十三带了。 录之如下:
拳 有十三随, 其端可历举。 腰随背, 背随项, 项随首; 首随肩 , 肩 随肘, 肘随腕; 两腕随两掌, 两掌随十指尖,
指尖随十指足尖; 足随胫, 胫随两膝, 膝随股, 股随臀。 如此相随, 乃为身随, 一唱百和, 非二力所能致, 气贯周身, 自
不期然而然矣。
《浑元剑经内篇· 剑要窍精言》
此随字说换成“带” 字诀, 就成如下的说法了:
拳有十三带, 其端可历举。 首带项, 项带背, 背带腰; 十指足尖带十指尖, 十指尖带两掌, 两掌带两腕, 腕带肘, 肘带肩,
肩带首; 臀带股, 股带膝, 膝带胫, 胫带足。如此相带, 乃为身带, 一唱百合, 非二力所能致, 气贯周身,
自不期然而然矣。
从上面两段之用“随”、 用“带” 的论述来看, “带” 字诀是从官长的角度立论的;
“随” 字诀是从随从的角度立论的。 而两种论述的主从关系的实质内容并没有变, 这就明白了“带”
字诀的又一层精义了。
领:
领字诀的内容比较丰富, 有与带字诀匹配的带领、 领带而出之的意思, 前面已经论过了; 有提纲挈领的得中用中之意; 亦有“梢节领”
的意思; 还有“领马” 之一身内主外从的“主从关系” 之全部内容。
提纲挈领: 《内功四经· 纳卦经》 中说: “头统乾之体, 乃全身之统领”。 头为诸阳之首, 乾之体, 内劲也,
此两者皆为一身的统领。 尤其是内劲, 处于中枢的统领位置,即意气君来骨肉臣的练用宗旨。 此为“领” 字诀的精义之一。
梢节领: 说明了自身天、 地、 人三盘三节的主从动变关系, 就是梢节领, 中节随,根节摧的攻防机制。
领马: 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施招用手、 施手用招, 自有“领气” 之所, 正如古拳论中所说: 头为一身领气之所, 手为一臂的领气之所,
虚足为一腿的领气之所, 眼亦为一身的领气之所。 心为一身之总领。
故有: 拳法全凭眼神, 眼到手到步亦到之说。 可知眼为“领”。 马者, 步为马步。步者, 载人进退之舟车。 故知步为马。 领马者,
眼、 步也! 所谓“步要有眼” 乃说的是“眼神可领步法到位” 之义尔。 则身手自然能随之到位了。
领马不熟, 是说: 眼为见性, 心之窗也。 眼不能领步法到位, 或步法不知所应到之位, 则此步乃为瞎马也。 故拳谚云:
眼到手到身到步亦到, 三节齐到力增加。 此乃领马精熟之谓也! 如此的施手用招、 施招用手, 可有攻防之效用尔。
而头为一身领气之所,手为一臂的领气之所, 虚足为一腿的领气之所的说法, 都在眼为一身的领气之所,
心为一身之总领的说法之内的具体内容之说法, 相对说来, 都比眼与步的领马关系在范围上小了些。
这是从有形的拳法来论领马之内容的。
再有就是触觉之听探功能, 在顺势借力法中亦可为“领” 。 如以触觉之功能与步法的关系, 亦可称为“领马” 。 当然, 还有“耳”
之听觉, 等,无不可为之“领” 。 然对于初习 拳者来说, 最直接的“领马” 内 容还是眼与步的关系, 最为恰当。
在《少林寺短打统宗拳谱》 中有; “百拳之法,以眼为纲” 的说法, 即可证之。 即眼与步的关系, 是为领马关系。
而又是至关重要的领马关系。 认识了 如上论述的这些内 容, 我们就可以认识到什么是领马精熟和领马不熟了 。
如以施招用 手、 施手用 招的顺随法式来看, 则对手之动变才是领带自己动变的首领呢!
以上诸项“领” 之内容, 都是“领” 字诀的精义之所在。
缠:
在《易经》八纯卦的坎卦上六爻辞中说:“系用微缠, 寘于从棘。”此“系” 是缚“微” 是三股绳; “缠”是两股绳。
传统拳术的自身功夫中, 内气为一阳, 外形为一阴, 一阴一阳相互为用, 相辅相成、相反相成, 皆谓之“缠”。 由此而观之,
八卦掌亦是内气、 外形相互为用的拳法, 亦是由明劲到暗劲, 再到化劲的三层修炼、 建体、 至用的模式。 此乃“缠”
字诀的精义所在。
扣:
象形拳家说: 膀扣开胸精气上升, 阴气下降任脉通行, 手足指扣周身力雄, 故谓“三扣”。
形意拳家说: 三扣者何? 两肩要扣, 则前胸空阔, 气力到肘, 手背足背要扣, 则气力到手, 桩步力厚, 牙齿要扣, 则筋骨紧缩,
是谓之“三扣”。
八卦掌的扣字诀, 亦不外此中的内容吧? 身法的沉肩坠肘, 不就是两肩两膀要扣吗!
这样有利于精气上升、 下行; 手背足背要扣, 则气力到手, 所行的桩步势力浑厚; 牙齿要扣, 则筋骨紧缩,
一身之劲势伸缩自如灵动不拘整而不散。 是谓之“三扣”。
刁:
刁字诀最难理解, 因其是作为如何修炼身法功夫而言的。 如果从字面上理解“刁”字, 就成了 狡猾的意思了, 这与拳学内容毫不相干。
如果从“挑拣过分” 的意思中来理解“刁” 字诀的精义, 也就成了修炼八卦掌亦存在“君子有所不为” 的修炼法旨了。
这体现了传统拳法的基本概念是:“造乎神者, 方称为法; 化乎一者, 始谓之拳” 的精义。
简单的说, 修炼八卦掌亦遵从文练法的“法分三修, 游历三境, 九个阶段, 成功一也” 的修练模式, 循序渐进的躬身自厚而成之;
不运用武练、 横练、 糊涂练的有悖身心健康之法式来修练。 这才是“刁” 字诀的最关键之精义的所在! 此“刁”
字诀的立意,与内家拳法的五字诀: “敬、 紧、 径、 劲、 切” 的“此虽非拳术, 然学者离此五字则不为功” 之立意差不多。
欲精于八卦掌者, 能明“刁” 字诀之“君子有所不为” 的修炼精义者, 便容易掌握八卦掌修炼、 建体、 至用之精髓了,
功成艺就指日可待了。
钻:
形意拳“十六处练法” 中有 : 解说曰: “身也”。 此乃“钻拳” 之说法, 即老三拳中的“钻拳” 之意。 非五行拳中的“钻拳”
之说。 即各招拳法凡能做到“外柔内刚,棉中裹铁, 而实中” 的拳势皆谓之钻拳。 即是解说中的“身也” 之本义。
讲说的是身法之拳势的“钻” 也。 只有外柔内刚之拳势, 方是此“钻拳” 之身法也。 此解已相当清楚了。 然古谱中专有对“钻”
之身法的描述, 以资对照, 录之如下:
行功歌诀
一
左肩 高提右肩 垂, 右肩 高耸左肩 低。
前冲后撞尖跟力, 挟山超海名甚奇。
二
左手一领右肩 进, 右手一领左肩 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