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梁子理论
梁子理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9,197
  • 关注人气:4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八卦掌“十六字诀”练用精义解

(2022-07-19 00:00:51)
分类: 运动、武术、健身
                                八卦掌“十六字诀”练用精义解

                                                                                                                                     马国兴
                  推、 托、 带、 领,缠、 扣、刁、 钻、穿、 搬、拦、截、拧、翻,走、转
       几乎在每一部传抄、 出版的八卦掌的谱中都强调这十六字诀的重要性, 但是, 对这十六字诀的修炼、 至用的精义为何? 其重要性何在? 任何一部传抄、 出版的八卦掌的谱中却都没有全面的论述过, 致使修炼八卦掌的人们对这十六字诀的练用精义几无所知,而视为一般的攻防手法招式的练用法的诀言来对待了。 如: 八能论中说: 八能者, 乃搬、拦、 截、 扣、 推、 托、 带、 领。 八者, 即拳中之性也。 搬者, 搬敌人之手足肩胯是也;截者, 堵住敌人之手足胳膊腿是也; 扣者, 扣敌人之两手并胸小腹是也; 推着, 推敌人两手并身, 其中有单推者, 有双推者(双手推者即双撞掌也) 是也; 托者, 托敌人之两手, 有平托者, 有望高托者是也; 带者, 敌人抓住吾手, 极力往回带, 或挂敌人之手皆是也; 领者, 领敌人之身, 或敌人之两手, 往左右领去, 或往上领, 或往下领, 即使敌人不得中正之劲也。 还有推、 托、 带、 领, 搬、 扣、 刁、 钻; 推、 托、 带、 领, 搬、 扣、劈、 进的十六字诀。 则是上托挑, 下搂打, 横捋带的说法。
       有同道与我谈到八卦掌练、 用的精义, 谈到此十六字诀时, 就问我其中的练、 用之精义的所在为何? 应如何的把握? 当时, 就以我的见解、 体会对这十六字诀的每个字诀的练用精义进行了简略的阐述。 同道闻听后顿觉见解精辟, 论述清晰, 实达前贤立十六字诀的精旨妙义, 并敦促我将所谈论的内容整理成文字公布于世, 以解八卦掌门中人及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者之所难、 所惑! 同道的盛情难却, 随后即以文字记录整理的方式而成此文, 并赠予同道斧正。
        这十六字诀包含有建体、 至用两部分内容; 存在术字门和道字门两层境界的内容。就是有形的拳术之体、 用, 无形的拳道之体、 用。 只有如此的认识, 才能彻底的了解到八卦掌十六字诀在修炼、 建体、 至用中的重要性。 这十六字诀的每一个字的含义, 表面看来都是独立的, 之间好像没有联系。 其实, 这十六个字是一个修炼、 建体、 至用之一理贯串的整体之内容, 其练用的内涵是字字相互关联而不可割裂的。 知道这一点才能更好的理解十六字诀的练用之精旨妙义, 下面就将八卦掌十六字诀的练、 用精义逐字的析解开来。
                                                                        推:
      本是指推行健顺太和一气运行的意思, 这是推字诀的修炼、 健体、 至用的始致终的本意。 其中含有“趋、 顶、 催” 法的具体内容。
       趋者, 乃趋避法中的趋法。 全身趋法的关键在于“腰背” 的劲意前趋之势, 正如歌诀所言: “圆如箕底方为紧” 的前趋功能, 属于身法功夫内容。 更有肩、 背、 胯的同时前趋推进的法式。
        顶者, 即趋法中的腰顶的助推之法式。 这在太极拳有“腰顶歌诀” 以为证, 录之如下:
                                                ( 七言八句)
                               拳法枢机妙无形, 无形枢机自 当熟。
                              身形腰顶岂可无, 缺一何必费功夫?
                               腰顶穷研生不已, 身形顺我自 伸舒。
                              舍此真理终何极? 十年数载亦糊涂。
      催者, 就是身法中的“梢节领, 中节随、 根节催” 的根节摧。 手法有肩的催动, 身
法有实足之根节的催动, 步法有胯之根节的催动。 只有如此行之, 才能具备一身三节齐到力增加的效果。
                                                                           托:
        本是指内气擎举全身轻灵如羽的身法功夫内容的, 这是字诀的修炼、 健体、 至用的始致终的本意。 就是拳以何为依托的托之精义。
       八卦掌以善走著名, 何谓善走呢? 前贤自有明确的论述, 以资为证, 录之如下:
       出奇本乎平常, 出妙由于拙笨。 故匠之之诲人也, 能使人以规矩, 不能使人巧。 善哉斯言也! 且出快之要, 非能接天地之呼吸、 难至高超。 欲得接外呼吸, 当补内 壳之三宝。 凝坚而后, 则目 光清活圆润, 面见金色,乾中润泽, 周身若绵, 声音响中绵软, 此为内 足之证。 外佐以操练之功,久则风从足下生。 到如此境界, 方谓天根月 窟常来往, 三十六宫都是春。时乎可与天地通气机, 与仙人通言语, 借日 精月 华以自 补、 合太极为一体、内 外合一。 《浑元剑经· 剑髓千言》
      论中所说的: “凝坚而后, 则目光清活圆润, 面见金色, 乾中润泽, 周身若绵, 声音响中绵软, 此为内足之证。 外佐以操练之功, 久则风从足下生。” 这段话中的“风从足下生”, 就是一身轻灵的善走之佐证。 然如何才能修炼到如此的境界? 前贤亦有明确的论述, 录之如下:
       郝为桢先生云: 练太极拳有三层意思, 初层练习 , 身体如在水中, 两足踏地, 周身与手足动作如有水之阻力。 第二层练习, 身体手足动作, 如在水中而两足已浮起不着地, 如长泅者浮游其间皆自 如也。 第三层练习,身体愈轻灵, 两足如在水面上行, 到此时之景况, 心中战战兢兢, 如临深渊, 如履薄冰, 心中不敢有一毫放肆之意, 神气稍为一散乱, 即恐身体沉下也。 拳经云: “神气四肢, 总要完整, 一有不整, 身必散乱, 必至偏倚而不能有灵活之妙用 ”, 即此意也。 《拳意述真· 第六章· 太极拳》
       这段论述将如何能修炼的足下生风、一身轻灵如羽的三步功法, 讲解的清晰明了了。
这都需要修炼内功为基础, 外佐以操练之功, 方能足下生风, 一身轻灵如羽。 这就是八卦掌以内功修练内劲为依托的修炼掌法之以“走圈” 为主的意义所在; 也正是“托” 字诀的精义所在。
                                                                        带:
       带字诀的精义, 较为难于理解, 实是携带的意思。 其乃秉承 “物有本末, 事有始终, 知所先后, 几于道矣” 的修炼法旨; 遵从的是“必先有事, 勿妄勿助, 真积力久,质而弥光” 的层层递进的修炼法式的。 只不过是从先修炼的功法中得到了功夫, 而自然的带领出下一步功夫的修练方法来, 如法修炼必然自得功夫。 这样理解“带” 字诀的精义, 就能体会到“法分三修, 游历三境, 九个阶段, 成功一也” 的艺无止境的自强不息之修炼的精旨妙义! 这就是“带” 字诀的精义所在之一。
       再就是内主外从的神、 意、 气、 劲、 形、 中的六合一统的层层带领的关系内容。 尤其是一身的十三随的功夫, 按照主从的逆法论说, 名为十三随; 如果按照主从的顺法论说, 可名为十三带了。 录之如下:
        拳 有十三随, 其端可历举。 腰随背, 背随项, 项随首; 首随肩 , 肩 随肘, 肘随腕; 两腕随两掌, 两掌随十指尖, 指尖随十指足尖; 足随胫, 胫随两膝, 膝随股, 股随臀。 如此相随, 乃为身随, 一唱百和, 非二力所能致, 气贯周身, 自 不期然而然矣。
                                                                                                         《浑元剑经内篇· 剑要窍精言》
       此随字说换成“带” 字诀, 就成如下的说法了:
       拳有十三带, 其端可历举。 首带项, 项带背, 背带腰; 十指足尖带十指尖, 十指尖带两掌, 两掌带两腕, 腕带肘, 肘带肩, 肩带首; 臀带股, 股带膝, 膝带胫, 胫带足。如此相带, 乃为身带, 一唱百合, 非二力所能致, 气贯周身, 自不期然而然矣。
       从上面两段之用“随”、 用“带” 的论述来看, “带” 字诀是从官长的角度立论的;
“随” 字诀是从随从的角度立论的。 而两种论述的主从关系的实质内容并没有变, 这就明白了“带” 字诀的又一层精义了。
                                                                           领:
       领字诀的内容比较丰富, 有与带字诀匹配的带领、 领带而出之的意思, 前面已经论过了; 有提纲挈领的得中用中之意; 亦有“梢节领” 的意思; 还有“领马” 之一身内主外从的“主从关系” 之全部内容。
       提纲挈领: 《内功四经· 纳卦经》 中说: “头统乾之体, 乃全身之统领”。 头为诸阳之首, 乾之体, 内劲也, 此两者皆为一身的统领。 尤其是内劲, 处于中枢的统领位置,即意气君来骨肉臣的练用宗旨。 此为“领” 字诀的精义之一。
       梢节领: 说明了自身天、 地、 人三盘三节的主从动变关系, 就是梢节领, 中节随,根节摧的攻防机制。
       领马: 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施招用手、 施手用招, 自有“领气” 之所, 正如古拳论中所说: 头为一身领气之所, 手为一臂的领气之所, 虚足为一腿的领气之所, 眼亦为一身的领气之所。 心为一身之总领。
       故有: 拳法全凭眼神, 眼到手到步亦到之说。 可知眼为“领”。 马者, 步为马步。步者, 载人进退之舟车。 故知步为马。 领马者, 眼、 步也! 所谓“步要有眼” 乃说的是“眼神可领步法到位” 之义尔。 则身手自然能随之到位了。
       领马不熟, 是说: 眼为见性, 心之窗也。 眼不能领步法到位, 或步法不知所应到之位, 则此步乃为瞎马也。 故拳谚云: 眼到手到身到步亦到, 三节齐到力增加。 此乃领马精熟之谓也! 如此的施手用招、 施招用手, 可有攻防之效用尔。 而头为一身领气之所,手为一臂的领气之所, 虚足为一腿的领气之所的说法, 都在眼为一身的领气之所, 心为一身之总领的说法之内的具体内容之说法, 相对说来, 都比眼与步的领马关系在范围上小了些。 这是从有形的拳法来论领马之内容的。
       再有就是触觉之听探功能, 在顺势借力法中亦可为“领” 。 如以触觉之功能与步法的关系, 亦可称为“领马” 。 当然, 还有“耳” 之听觉, 等,无不可为之“领” 。 然对于初习 拳者来说, 最直接的“领马” 内 容还是眼与步的关系, 最为恰当。 在《少林寺短打统宗拳谱》 中有; “百拳之法,以眼为纲” 的说法, 即可证之。 即眼与步的关系, 是为领马关系。 而又是至关重要的领马关系。 认识了 如上论述的这些内 容, 我们就可以认识到什么是领马精熟和领马不熟了 。
        如以施招用 手、 施手用 招的顺随法式来看, 则对手之动变才是领带自己动变的首领呢!
        以上诸项“领” 之内容, 都是“领” 字诀的精义之所在。
                                                                  缠:
       在《易经》八纯卦的坎卦上六爻辞中说:“系用微缠, 寘于从棘。”此“系” 是缚“微” 是三股绳; “缠”是两股绳。
       传统拳术的自身功夫中, 内气为一阳, 外形为一阴, 一阴一阳相互为用, 相辅相成、相反相成, 皆谓之“缠”。 由此而观之, 八卦掌亦是内气、 外形相互为用的拳法, 亦是由明劲到暗劲, 再到化劲的三层修炼、 建体、 至用的模式。 此乃“缠” 字诀的精义所在。
                                                                     扣:
       象形拳家说: 膀扣开胸精气上升, 阴气下降任脉通行, 手足指扣周身力雄, 故谓“三扣”。
       形意拳家说: 三扣者何? 两肩要扣, 则前胸空阔, 气力到肘, 手背足背要扣, 则气力到手, 桩步力厚, 牙齿要扣, 则筋骨紧缩, 是谓之“三扣”。
        八卦掌的扣字诀, 亦不外此中的内容吧? 身法的沉肩坠肘, 不就是两肩两膀要扣吗!
        这样有利于精气上升、 下行; 手背足背要扣, 则气力到手, 所行的桩步势力浑厚; 牙齿要扣, 则筋骨紧缩, 一身之劲势伸缩自如灵动不拘整而不散。 是谓之“三扣”。
                                                                   刁:
       刁字诀最难理解, 因其是作为如何修炼身法功夫而言的。 如果从字面上理解“刁”字, 就成了 狡猾的意思了, 这与拳学内容毫不相干。 如果从“挑拣过分” 的意思中来理解“刁” 字诀的精义, 也就成了修炼八卦掌亦存在“君子有所不为” 的修炼法旨了。 这体现了传统拳法的基本概念是:“造乎神者, 方称为法; 化乎一者, 始谓之拳” 的精义。
       简单的说, 修炼八卦掌亦遵从文练法的“法分三修, 游历三境, 九个阶段, 成功一也” 的修练模式, 循序渐进的躬身自厚而成之; 不运用武练、 横练、 糊涂练的有悖身心健康之法式来修练。 这才是“刁” 字诀的最关键之精义的所在! 此“刁” 字诀的立意,与内家拳法的五字诀: “敬、 紧、 径、 劲、 切” 的“此虽非拳术, 然学者离此五字则不为功” 之立意差不多。 欲精于八卦掌者, 能明“刁” 字诀之“君子有所不为” 的修炼精义者, 便容易掌握八卦掌修炼、 建体、 至用之精髓了, 功成艺就指日可待了。
                                                                 钻:
       形意拳“十六处练法” 中有 : 解说曰: “身也”。 此乃“钻拳” 之说法, 即老三拳中的“钻拳” 之意。 非五行拳中的“钻拳” 之说。 即各招拳法凡能做到“外柔内刚,棉中裹铁, 而实中” 的拳势皆谓之钻拳。 即是解说中的“身也” 之本义。 讲说的是身法之拳势的“钻” 也。 只有外柔内刚之拳势, 方是此“钻拳” 之身法也。 此解已相当清楚了。 然古谱中专有对“钻” 之身法的描述, 以资对照, 录之如下:
                                                     行功歌诀
                                                         
                                 左肩 高提右肩 垂, 右肩 高耸左肩 低。
                                  前冲后撞尖跟力, 挟山超海名甚奇。
                                                         
                                   左手一领右肩 进, 右手一领左肩 行。
                                    首尾相应尖头力, 气贯周身便有准。
                                    名为鹞子穿林式。
       此两首歌诀的精义, 都指明“钻” 字诀身法的精义了。
       然此“钻” 字, 在传统拳术中有“拧裹钻翻, 起落钻翻, 钻拳, 步如钻” 等数种用法。
       拧裹钻翻: 说的是手法、 身法、 步法, 皆有起、 落、 钻、 翻的拳势之用, 而此四法中的“钻” 字, 乃如燕子升空钻天之势的钻。
       钻拳, 乃指手法无孔不入之钻, 似水无孔不入之功能的钻, 此钻拳非老三拳之钻拳,乃指五行拳中之钻拳, 因钻拳如水, 取水无孔不入之意。 故此立名“钻拳”。
       步如钻, 乃指实步之足圆转变化时处中定位的圆转如钻之“钻”。 即为轴之转的枢也。
       由上述可知, 解说中“身也”, 乃广义的“身法” 之说, 即含“步法、 手法、 身法、及三法合一的拳势” 之“身也”。 也就知道此“钻” 法自然含有上述的一切内容了。 亦相当明确了。 八卦掌的修炼、 至用, 亦遵此“钻” 字诀的精义而行之, 自然不会有误矣!
                                                                   穿:
     穿字同串字, 正如拳诀所言:
        夫气起于丹田, 升于泥丸, 降于背, 入于肩 , 流于肘, 抵于腕, 至十指尖, 此气之上贯也。 气生丹田, 入于两肾间, 降于涌泉, 此气之下贯也。气随心到, 心逐气穿, 心能普照, 气自 周全, 久而力自 加焉。 式如行云流水, 无停无滞, 瞬息存养, 动静清轻而灵, 入手神妙, 可以进退如意, 形无定门, 非斜非横, 忽高忽蹲。 功夫到此, 可谓通真。
                                                                                                          《浑元剑经内篇· 周身贯气诀》
       八卦掌亦有内功炼法, 自然就有周身一气贯串的练、 用之功夫了。 如能气随心到,心逐气穿, 心能普照, 气自周全, 久而能力自加焉。 自然掌式如行云流水, 无停无滞,瞬息存养, 动静清轻而灵, 入手神妙, 可以进退如意, 形无定门, 非斜非横, 忽高忽蹲。功夫到此, 可谓通真。 这才是八卦掌的真正修炼的模式, 真功夫的体现。
       如以用法功夫立言, 亦如拳诀所言, 避实击虚为法。 为说明八卦掌的比武较技乃以穿行于对手招法的空隙之中而制胜的精义, 引用前贤的歌诀以证之, 录之如下:

                                     问曰: “拳法足以克敌, 何也? ”
                                     答曰: “在披窍导窍”。
                                      一身筋节有多 般, 百法收来无空间。
                                     谁能熟透其中妙, 恢恢游刃有何难。
       此歌诀中的“恢恢游刃有何难” 之句, 就将八卦掌运用步法穿行于对手的攻防招法之空隙中以胜之的精义点明了。 以上乃“穿” 字诀的练、 用之精义。
                                                                
拦:
       拦者, 防护之谓也。 打拳原为保身之计, 然拳门有三害, 一曰努气, 用努气者, 太刚则折, 易生胸满气逆、 肺炸诸症。 再致心君不合, 百官自失其位, 一身俱败矣! 二曰拙力, 用拙力者, 形阻力闭, 四肢百骸, 血脉不能流通, 经络不能舒畅, 阴火上升, 心为浊气所滞, 滞于何处, 何处为病, 轻者肉中发跳, 重者攻之疼痛, 甚之可以结成臃肿疮毒诸害。 三曰腆胸提腹者, 逆气上行不归丹田, 双足无根, 如蹬棉絮, 轻如浮萍, 拳势不得中和之体, 即万法亦不能处时中之地步。 故三害不明, 练之可以伤身; 明之自能引人入圣境。 但必精心果力剔除阴邪净尽, 始得拳学入门要道, 故书云: “树德务滋,除恶务本”。 能作到“树德务滋, 除恶务本” 者, 谓之得“拦” 字诀之精义尔。 古人云:“武不可善动”, 就是指明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树德务滋, 除恶务本” 的正道之修, 自然避除三害之逆行了。 拳学本就是“驱尽众阴邪, 然后立正阳” 为基本法则的,为说明这一点, 八卦掌门中的圣明之人, 立此“拦” 字诀, 以启后学者知, 习拳不妄为尔! 君子有所不为的精义, 然后才能拦护好自己。
                                                                
截:   
       世间的法则, 不止不行, 不塞不流, 止塞者、 截之意也。 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如果在建体时, 不截止欲妄之妄为, 则不能建立健顺德之体; 至用时, 不截止崇尚用血气横力, 则不能实施意气君来骨肉臣的法则。 此乃修炼、 至用中的“截” 字诀之精义。
       如从施招用手, 施手用招的攻防技法来讲“截” 字诀的精义, 就是“随其起落, 领而搓之, 谓之截”。
       再有就是八卦掌着人肌肤, 坚刚莫敌者, 形也。 而深入骨髓, 截营断卫者, 则在乎气。 形之所着, 未有不疼者, 疼则不通, 理应然也。 能截断血气之道路使不接续, 能壅塞气血之运转使不流通, 可以分筋骨毙性命于顷刻, 气之为用大矣哉!
       以上三条内容都是“截” 字诀的精义。
                                                                      拧:
        此乃身法劲形法式的第一个字, 即拧裹钻翻, 拳势所用, 不外拧裹。 拧裹者, 蓄势、变化之法式。 如以周身内气、 外形的“缠” 字诀法式来理解“拧” 字诀法式之精义, 有手法、 身法、 步法的顺逆之拧裹, 在以太极阴阳两仪图的画面分析, 由足底过身法致手指, 任何一个部位的横截面图, 都展示的是太极阴阳两仪图的画面形状。 只不过太极阴阳两仪图画面角度, 呈现出螺旋规律的旋转状态而已。 这就是“拧” 字诀所欲表达的精义所在。 关于这一点, 八卦门拳师郭古民先生是通过“斜正身法论” 来表达的。 录其文如下:
       八卦转掌之运行, 无论何时何地, 虽具行云流水之状, 亦非散漫无定则。 故其出动必有一定之方, 此之谓方向。 按卦象之正体言: 坎北、 离南、震东、 兑西, 乃四正方也。 凡出手盘掌任择一方以周旋之, 则身之外部以正, 然后将手斜出向其斜角 。 即乾西北、 坤西南、 艮东北, 巽东南、 四斜角 也, 此所谓: 四正方身步而四斜角 手是也。 既定之后则不拘一定之向,但遇敌时” 无处非正, 无处非斜”, 均须成骑角 之势, 攻守皆便宜也, 此乃“正己以制人” 之道也。 《郭氏锦囊· 拳中之方向》
       此论之斜正身法, 不拧裹如何做的出。 虽以斜正论, 实说拧裹法。 拧字诀的精义论述至此则明矣!
                                                                              翻:
       拳法者, 起落钻翻也。 起是钻, 落是翻。 起钻如龙升天, 落翻似震地惊雷。 只有拧裹蓄势才有钻翻之打。 手法有钻翻, 身法有钻翻, 步法亦有钻翻。 翻者, 种种之势皆可存在“翻” 字诀的法式, 没有顺逆翻转的法式, 几乎就没有拳法的变化了。 正如诀言:“叱咤惊雷平地起, 翻手风云覆手雨”。 可知翻字诀的要妙之所在了。
       以形拳招熟为例, 就有身法之翻转变化, 步法之翻转变化, 手法之翻转变化, 手法、身法、 步法三法合一之翻转变化等多种法式, 也就不枚盛举了。
                                                                         走:
       走者, 避实击虚之意也。 并非走圈之走。 走圈之走, 是为了求得避实击虚诸法的运用尔! 避实击虚的诸法有多种, 如: 伸缩法、 屈伸法、 折叠法、 吞吐法、 趋避法、 闪展法、 腾挪法、 旋转法、 拧转法等等。 这些攻防技法的完成, 都依靠步法运载全身而完成的。 这不是说步法不重要, 八卦掌讲究“八卦全凭步来转, 站住便是落地花”。 但是,这只是从有形的拳术之形拳招熟立论的, 即手法管攻防, 身法主变化, 步法司进退, 三法合一而至用。 如以气、 意拳懂劲的阴阳逆从、 劲形反蓄的粘走相生、 化打合一的法式来看, 太和一气流行的运行, 并不主要在步法的行走上了, 已经是“先合者以合打之,后开者以开打之, 手足无在非转圈之时, 即无在非打人之地, 吾岂有心打人哉! 吾自打吾拳, 亦行所无事而已矣。 拳至此, 技艺过半矣”。 这就足以说明“走” 字诀的精义,不在走圈的步法上说的。 而是针对“避实击虚” 的全身之运动过程立意的, 这也是兵法中所说的: “三十六计, 走为上” 的精义。 这样对“走” 字诀的认识, 才能得其精旨妙谛以为用!
                                                                          转:                                            
       转法, 基本上有自转与公转之两种法式, 如自转者, 谓之拧转, 研者身转如同几微螺丝细轴一般, 身体有研转之形, 而内中之轴, 无离此地之意也; 公转者, 谓之旋转,是放开步法迈足望着圆圈一旋转, 如身体转九万里之地球一圈之意也。 然又有拧转与旋转同时完成的法式, 这又不可不知。 知之者, 得“转” 字诀的练用之要旨矣!
       拧转也好, 旋转也好, 拧转与旋转同时完成也好, 此三法皆在手法、 身法、 步法中存在着, 都是施招用手、 施手用招必备的基本功夫。 这就是“转” 字诀的练用之精义,贯彻的是避实击虚的精义。
       境界如何升华呢? 这就须要适时的及时“转法”, 此乃转字诀又一层意思。 因为以攻防功夫层次而论, 有形拳招熟的小成, 气、 意拳懂劲的中成, 神拳神明的大成三个层次。 各攻防层次的“体、 用” 不同, 如不能及时的转法, 就不能够升华, 自会出现久练无功的情况了而进入困境, 实乃是修炼者不愿进入的境地。 可知“转” 字诀的精义深邃矣! 简略介绍三层攻防功夫转法的内容如下:
       形拳招熟: 法身形之体, 攻防招法之实施, 乃至妙变化之自出; 内劲是以丹田为核心的阴收阳法之法式; 与外形的匹配是顺从的明劲法式。
       气、意拳懂劲: 法身健顺德之体, 攻防招法之实施, 乃含形随应至变, 皆从他力取法; 内劲是以双足踝为根的升降法式; 与外形的匹配是逆从的暗劲法式。
       神拳神明: 法身道之体, 已是无形的道体之真功夫, 故而无招无式动便是法; 内劲是从后天真人呼吸法以得真人呼吸处, 自然以一气涨渺为法式; 此乃体用一元之候,故而无内外。
       以上将三层攻防功夫及时转法的内容简单的介绍了一番, 可知“转” 字诀的立意之精旨妙谛了。 关于转法这一点, 如有兴趣者, 可观拙著《龙涎集· 传统拳术攻防功夫三层九段论》 一文, 其中自有详细的讲解。
       我之所以这样的认识、 论述八卦掌十六字诀的精义, 就因为: 八卦乃一气变化之分,一气仍是八卦、 四象、 两仪之合, 是故太极之外无八卦, 八卦、 两仪、 四象之外亦无太极也。 以拳道立论, 其道至大而无不包。 以拳道之修炼、 建体、 至用的系列方法, 系统工程的观点来看十六字诀的精义, 显然是无所遗漏的了。 这才有利于修炼八卦掌得人对八卦掌的正确理解而修练。
【注释】
、 欲明“法分三修, 游历三境, 九个阶段, 成功一也” 的说法之内容, 请观读拙著《龙涎集· 传统拳术攻防
之道· 攻防功夫三层九段论》 一文。
、 拳, 原谱乃剑字, 为读者考虑, 将剑字改为拳字, 其意思不变。
、 有关“武练、 横练、 糊涂练” 的详细内容, 请观拙著《龙涎集· 传统拳术“三练” 法说》 一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