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凌空劲秘诀阐释

(2021-02-21 10:43:46)
分类: 运动、武术、健身
             凌空劲秘诀”阐释
            杨露禅,杨班候,梦祥间,三世心传凌空难

                 我今道破其中秘, 洞澈全豹反掌间。
                 只因传功皆口授, 未尝公开告世人。
                 且幸恩师多奇重, 教我其中步骤全。
                 我今说明其中义, 节省时间又便传。
                 先须啄劲练到手, 再练荡劲不费难。
                 离空诸劲都学会, 哼哈运气亦练全。
                 彼此呼吸成一体, 牵动往来得自然。
                 此时再学凌空劲, 坚持功夫一二年。
                 手舞足蹈遂心意, 至此方叫工夫完。
阐释:
此“秘传歌诀” 乃摘录于吴式太极拳传人吴图南先生所作之《太极拳谱》 中。 此“秘诀” 在武林界近些年来流传的比较广泛, 凡修炼传统拳术而又广读拳谱者几乎人人皆知。 如众多的行家里手和拳术爱好者们纷纷在《武魂》 上发表文章, 在网上发表见解, 陈述自己对“秘诀” 之精义的识见与心得体会。 有的讲述此秘传歌诀之来历根由, 有的专门解释其中的拳门术语, 见解亦极为精辟。然全部系统的阐释此“歌诀” 的人与文章尚未见到。 于当今的武林界来讲, 对于年轻的初习拳者来说仍是一种遗憾! 为弥补这些年轻的习拳者们的这种遗憾, 我不揣冒昧, 全部系统的将此“秘传歌诀” 之攻防技法功夫内容作一细致全面的阐释。 这有利于年轻的传统拳术爱好者们习武练拳, 有益于传统拳术的承传和发展、 发扬光大。
                       凌空劲秘诀”题名解
什么是秘诀? 什么是凌空劲?
秘诀解
就是拳门前贤在自己修炼的拳术、 拳道攻防功夫成果的基础上所做的知见、体认之文字总结,对他人秘而不宣的练、 用之窍门、要点的口诀关键的术语概念。此种“秘诀”多是语言简练精辟,含义深邃 如此秘传歌诀就是围绕“凌空劲”为核心, 来阐述: 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练 体用的系列方法, 攻防功夫艺境升华的系统工程之内容的。 正因为是秘诀, 其中的诀言术语, 例如此秘诀中的: “啄劲、 荡劲、 离空诸劲” 等, 都需要为师的详细的拆讲、 口授其中理法的妙旨, 身传其中技法功夫之精义, 及功夫艺境升华的转法之关键、 窍要; 为弟子者就是在师之口授理法的精髓妙旨, 身传技法功夫的启悟、 认证之引导下, 自己就能够在明理知法的基础上反复修炼, 体认此中理法、 技法的精旨妙义。 直到准确的证验无误, 是名“体会”。 再求至用, 亦如此的由师之口传身授, 为弟子者的反复修炼体认、 证验体会无误, 能于较技中随机应变的运用了, 是为有得。 习武练拳一如是法, 谓之会学会练的明智者了。
凌空劲解
一种内劲为主的攻防功夫艺境。 古有“摆步凌空掌” 的说法。 即用的是凌空掌, 就得用“凌空劲” 吧! 一个是用“凌空”说劲;一个是用“凌空”说掌。到底“凌空”二字是说外形?还是说的内劲呢 还是说的攻防功夫艺境呢?或三者皆有之呢?这一点必须先要分析明白。否则,此秘传歌诀中的种种精义就都无法精确的阐发的清楚、明瞭了。
既然标题就是《凌空劲秘诀》,我们先不管“凌空掌” 和“凌空劲” 中的‘掌’ 和‘劲’。 只要将“凌空” 二字是指什麽而论说的, 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凌字, 在传统武学中早有解释, 如《浑元剑经· 练招解》 中的“凌者, 是兵刃伤人, 比侵者更甚。 当防人损, 进退之中, 尤必加些小心, 庶防不疏呆、 致其害也”。“凌” 字在此论中乃是指兵器伤人的意思。 可知, “凌” 字在拳术中亦是指伤人而说的。 但是, 这种伤人乃是说的“用必打犯而不伤人” 的意思解。 因为在古拳谚中有:“出手伤人, 不是出自武学高门” 的说法, 自可知之了。 而此“凌” 字是指用掌的以形伤人, 还是用劲的以劲伤人呢? 现在, 只此一个” 凌” 字难以论的清楚, 说得明白。 姑且先论“空” 字, 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 建体、 至用, 极为讲究练空、悟空、用空。 所谓练空,就是徒手操练。即行家里手说的操招练势打空气的空练法之建体,至用。 所谓悟空,就是通过系列的内功法,外功法的修炼,可使自身达到内清虚,外脱换的筑道之基础定矣。 再修炼达到全体透空的太极境界,再升华达到无形无象的无极境界。 至此,乃为拳道合一的虚灵妙境了。用空, 有两项内容。 一是自身之体的外形, 内要虚空为上; 一是攻防之用, 顺势借力的“避实击虚, 避向击背” 法为上。 此即无争为争的“无为” 法式。 此时已将“凌空” 二字的基本概念内容论过, 再结合秘传歌诀的: “此时再学凌空劲, 坚持功夫一二年。 手舞足蹈遂心意, 至此方叫工夫完”。 这四句论述, 我们可以清楚的感觉到“凌空劲” 的功夫, 乃是神拳神明的艺境, 具备神化之功, 已是近于神武不杀的无上境了, 即拳道合一之艺境。 关于神化之功的论述,《杨氏清代传抄老谱· 太极下乘武事解》 一文中论曰:“犹难者, 以柔软含蓄坚刚, 而不外施。 用之应敌, 以柔软接坚刚, 使坚刚化为无有。 神明艺境, 化境之极也”。 这时, 我们通过对“凌空劲秘诀” 的题名解析, 初步认识到“凌空劲” 在此是指“神拳神明艺境, 具备神化之功”的拳道合一的几于无上境界的代名词。 这就可以往下观读, 一一阐释“歌诀” 中每句诀言的精义了。
杨露禅,杨班候,梦祥间,三世心传凌空难
杨露禅,拜师学艺陈家沟。后在北京传拳授艺 立“太极拳”,乃“杨氏太极拳” 的创始人。杨班候, 杨露禅之子, 杨氏太极拳的传人之一, 一生极力推广杨氏太极拳。 梦祥间,杨氏太极拳的传人之一,功夫造诣颇深。 杨氏太极拳由杨露禅开始到梦祥间,正是三代人 亦称“三世” 代。此三代人皆认为:一个习拳者预想修炼到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神拳神明艺境, 具备神化之功, 实在是件极难修炼成功的事情。难在习拳的人不知道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法分三修,游历三境,功成一也”的本末、始终、先后之功成的次第,操练功法的步骤之系统的完整过程 尤其是有了一定的攻防能力的习拳的人 久练而不能够功成神拳神明的拳道合一之艺境, 就是因为凌空劲的心法真传秘诀难于得到。甚至得到了心法的真传秘诀,而不能如法的坚持修炼,自然亦难成功了。 即达不到神拳神明的艺境,不具备神化之功了。这就是“三世心传凌空难” 的基本精义。
“心法”解
这要以拳道的以“天心为体, 元神为用” 的体用一元的“道体、 道用” 观点来认识心法的精义,则心法就是道法的同义词了。 然心法与道法的不同之处: 在于“道法” 本客观世界自然的存在, 即“道法自然”, 其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 但是, 人能够认识到它, 并能够利用它来达到想要完成的事情, 此即是“唯道适从” 的法则。 而“心法”, 乃是指修炼者“唯道适从” 依法循序渐进的修炼, 而体认到自身那个道体的存在, 并以此道体的能力来完成欲想完成的事情。 习拳者的修炼、建体、 至用, 就是一个“唯道适从” 依法循序渐进的系列方法、 系统工程的自修、 自证、 自成的事业。 最终, 圆满的体认到自身那个道体的存在, 并能以此道体的能力来直接完成“健身”, 攻防较技的技击制胜。 自可达到“打拳原为保身之计” 的设想了。 此即“道法” 与“心法” 的区别之所在。道法,即自然界的道之体、用;心法,即自身的道之体、用。
在道法的体、 用和心法的体、 用, 两者之间进行全面比较的话, 从“体” 及体的性能上来说是“本一不二” 的, 即为同一的“物”; 从“用” 及所用的法则上来讲亦是此同一物的“本一不二”之“无为” 法式。 从道法和心法的道之体、 用的行为及目的性来比较, 道法的道乃“天地之母, 万物之祖”, 其不存在目的性; 心法的自身之道(从练拳者的角度立论) 乃自身的“气形之母,万拳之祖”, 乃存有健身、 技击的目的性。 从道法和心法的道之体、 用的功德大小来比较, 道法的道体、 用的功德大矣;练拳者心法的道之体 用的功德为小。 可知, 道法的道之体用的功德, 可涵蕴心法的道之体用的功德; 而心法的道之体用的功德 是不可能涵蕴道法的道之体、用的功德的。但是,心法的道之体、 用的功德完全可以证明道法的道之体、 用的功德之存在。 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将能“见道、 识道、 悟道、 得道、 体道、 用道、 道用” 的系列方法称为“心法” 的道理。 此也是心法一词的来源之所在吧! 是故, “心法” 一词不独为拳家所用。 而是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凡涉及到的行行业业的专门技能之传承的内容时, 都以“心法” 命名之。 前面次标题中所说的“心传”二字, 实际上乃是“心法真传” 的简写。 心法, 就是“以天心为体, 以元神为用” 的体用一元说的系列方法之简说。
                         “歌诀”阐释
【原文】
我今道破其中秘,洞澈全豹反掌间。
阐释:
作此“歌诀” 的人说: 虽有三世心传之人都说“凌空劲” 难于修炼, 难于功成。 只是习拳者不得明师所传, 不得真传秘诀之法的练、 用之要义的缘故。 我今天将此说明, 揭开修炼“凌空劲” 的不宣之秘诀的秘密, 能够让习拳者透彻的了解到修炼“凌空劲” 的系列方法, 系统工程的步骤。 知道如何修炼“凌空劲” 的艺境升华之本末、 始终、 先后的次第, 易如反掌、 瞬间便明、 顷刻便可得知。为何杨氏太极拳的传人会有如此的论说呢? 这并非无中生有的空穴来风之事, 而是事出有因的,对此, 杨谱就有明确的论述, 摘录如下, 以资对照:
《清代杨氏传抄老谱· 太极分文武三成解》 一文中说:
盖言( 拳) 道者 非自 修身无由得成也。 然又分为三乘之修法。 乘者, 成也。 上乘即大成也; 下乘, 即小成也; 中乘, 即诚之者成也。 法分三修成功一也。
这段论述, 清楚的说明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 建体、 至用及攻防功夫艺境升华的步骤乃是法分三修, 游历三境, 成功一也” 的系列方法, 系统工程的自修自证之事业。 此中内容, 待到后面的秘传歌诀中再依次详细解之。 然关于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之所历三境的说法, 古人的论述中早已有之, 较近的形意拳之明、 暗、 化三劲说; 元末明初毕坤撰著的《浑元剑经· 剑髓千言》 中说:
君子有三变, 望之俨然, 即之也温, 听其言也厉, 功用 到此, 文兼武全将相身。
出处有道焉!
《内功四经· 神运经· 言神运之用》 中有:
击敌有用 形、 用 气、 用 神之迟速。 被攻有仆也、 怯也、 索也之深浅。 以形击形,身到后而乃胜; 以气击气, 手方动而可畏; 以神击神, 身未动而得人。 形受形攻,形伤而仆于地; 气受气攻, 气伤而怯于心; 神受神攻, 神伤而索于胆。
可知古今各家对此问题的认识、 论述观点是一致的。
【原文】
只因传工皆口授, 未尝公开告世人。
阐释:
在封建社会的时期内, 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各门派、 拳种中师徒之间的传承, 乃通用口传身授的方法传承的, 对于修炼、 建体、 至用的口诀、 拳论、 理法著述等, 不许弟子作笔录或笔记。 弟仅凭心记、 体会而默识; 各家师尊所收藏的“拳谱秘笈”, 一般普通的弟子只知有之, 但很难得一见。 只有师父认为功德艺境兼优、 有志作为、 可以托付后事、 又能光辉门第的弟子, 最终才将本门的“拳谱秘笈” 慎重的传授给他而得以延续。 但是, 这些承传拳谱秘笈的人, 待师仙逝以后, 情况变了, 自认为得师之真传, 傲视江湖武林, 视所得秘笈为宝, 疏于传拳授艺于人, 常以掌门人自居。则门前逐渐人稀, 略有数人从之修炼, 最终能全部承传其门宗技, 攻防功夫上乘艺境者无几。 致使一门能争善战的拳艺真传功夫濒临灭绝了。而留下来得只是花架子拳法功夫和本门派的人都不能破译通解的“真传秘笈” 了。 况且, 那时候习拳练武的人又多是贫寒之家的孩子, 自幼所受文化教育乃有数的几年, 文化水平又有限, 甚至有许多的人都是文盲, 故对认识、 理解拳谱秘笈的一切论述肯定会有意想不到的困难, 客观的造成这些人之习拳练武对实战技能的掌握看的比较重, 反而对拳谱秘笈看的就很轻了。 结果, 这些人的攻防技能水平很高, 一生争斗的实战经验非常丰富, 但到老年传拳授艺之时, 由于理论水平受到文化水平的限制, 就不能将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理、 法、 术、功, 形、 意、 体、 用的内容一理贯串的传授下来; 又不能将自己一生实战的技能、 经验, 上升到理论的总结之认识, 严重的影响了其传拳授艺的质量。 在其不完善的教拳传艺的影响下, 有些从其习拳的人把本来的内家拳法尚意不尚力之攻防功夫艺境, 练成了尚血气用横力的外家拳法的攻防功夫艺境了。
再有就是在那个社会时代的状况下,“打拳原为保身之计”。 各门派、 拳种之间的相互轻视、 保守的现象比比皆是。 故各门派、 拳种之间的学术交流基本上是不存在的, 大多数都属于保守的固闭自封的状态。 就是有一些拳术攻防功夫艺境高超的不同门派、拳种的“功夫大家” 们 ,也常在一起切磋较技, 相互交流, 共同探讨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 建体、 至用及攻防功夫艺境升华的系列方法, 系统工程之真传秘诀, 精髓妙谛。 由于这些人为数不多, 所探讨的功夫艺境又高, 理论立意深奥、 玄妙。 虽在传统拳术发展史上有其不可磨灭的功绩。 我们今天已经认识到他们所做的贡献之价值了。 但在当时所能影响的范围不广泛, 一般习拳者对此则望尘莫及, 也就不能很好的普及了。
上述所论, 就是对“只因传工皆口授, 未尝公开告世人”。 这句诀言的精义之析解。 也就谈出了为什么广大的习拳者对“凌空劲秘诀” 的精义感觉的不可理解呢? 一是,什么是凌空劲?二是,凌空劲如何修炼? 在什么攻防功夫艺境时修炼? 修炼出凌空劲有什么妙处? 这些围绕凌空劲的一系列的问题 都会在下面的歌诀中一一的得到圆满的解决。这就需要习拳者有耐心的一一往下观读了,时机一到则疑难自能一一解开了。
【原文】
且幸恩师多奇重, 教我其中步骤
阐释:
此歌诀的作者言到: 我的恩师, 对中华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爱如珍宝, 尊师敬业, 谦虚好学。 每得明师真传秘诀, 精心揣摩, 依法刻苦修炼体认, 勇于较技实践印证。 如醉如痴, 每致忘我之境。故恩师多年修为的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攻防功夫造诣颇深, 直证健身、 技击, 功德艺境并行不悖之机理。 其切身习武练拳的实践证验了“打拳原为保身之计” 的设想。 难能可贵的是恩师将前贤对中华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传承之系统教学方案的总结, 全面的继承了下来。 即修炼、 建体、 至用的“法分三修, 游历三境, 成功一也” 的系列方法, 系统工程。 而使传统拳术攻防之道成为一门独立的专科学问; 可使后学者有所依遵, 以此为练用之准绳, 可不入迷途矣。 恩师功成艺就以后, 开门收徒公开传拳授艺, 门下弟子众多。 虽然同门弟子者众, 可对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钟爱之情却是良莠不一。 自从我拜师学拳习艺以来, 我的恩师对我的习拳练艺之认真执着的精神; 踏踏实实谦虚而又诚恳善学的心意; 宽以待人、 严以律己, 敬业、 尊师、 爱友的人性品德; 及几年来我依师真传秘法修炼出来的攻防功夫艺境、 扎扎实实稳步的层层升华的事实。 恩师对我特别的看重, 出奇的关注。 几经种种的考验, 证实我对中华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志在必得的虔诚态度。 为本门宗技代代有人承继而能发扬光大着想, 恩师就将以“凌空劲” 为核心的行工之系列方法, 攻防功夫艺境升华直致功成艺就的系统工程之步骤, 合盘端出全部倾囊传授于我了。 这就是“且幸恩师多奇重, 教我其中步骤全”。 一句诀言所含的精义。 这也同. 时说明“凌空劲秘诀” 的形成文字乃此人所首作, 即公布此歌诀于世的第一个人, 这有“我今道破其中秘” 一句诀言为证。 而又能推理知道, 作此歌诀之人, 最晚也是杨式太极拳的第四代传人。
至于其所说的修炼“凌空劲”的完整齐全的行工步骤如何? 那就要继续的往下观其真传“歌诀”所述之内容, 方可知之端详。
【原文】
我今说明其中义,节省时间又便传
阐释:
我今天说明“凌空劲” 的修炼、 行工步骤的全部过程之始终, 公开告知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人们。 当习拳者得到此真传秘诀后, 认真领会其中精义, 依法按步骤的修炼体认其中妙谛。 修炼成“凌空劲” 的攻防功夫艺境时, 从行工的始终之整体周期考虑, 可节省许多练功的时间。(以我传拳授艺二十年的教学经验考证, 能知道“法分三修, 游历三境, 成功一也” 的练功之系列方法,系统工程的人, 如是法修之, 以业余的修炼者来说, 有五年的时间就可功臻大成而获得凌空劲的攻防功夫艺境自可运用精熟了。 如果, 不得此修炼、 建体、 至用的真传秘诀, 不能如是法的修炼, 那真就不知道需要多少年才能功臻大成而获得凌空劲的攻防功夫艺境了。 不客气的说, 甚至修炼一辈子也不可能获得凌空劲攻防功夫艺境的。 阐释的作者注。)
得此真传秘诀, 不单只是自己修炼节省时间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 有了“法分三修,游历三境,成功一也”的真传秘诀之修炼功法的系统模式。 便于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推广传播; 又便于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传承 既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功德善事。于此可知,习拳练艺的真传秘诀之重要性了。上述所论乃“我今说明其中义,节省时间又便传”。这句诀言之精义。下面的“歌诀” 内容就要论如何修炼凌空劲的正题了,读者更应该集中精力全神贯注,认真仔细的品味、体悟每句歌诀的精旨妙谛。最终自能一理贯串之,是为悟性极高的善学拳者。
【原文】
先须啄劲练到手,再练荡劲不费难。
阐释:
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行工步骤, 乃:“法分三修, 游历三境, 成功一也”。 法分三修者: 建体“筑基” 之修炼内容。 内功修炼, 建“健之体” 也; 外功修炼, 建“顺之体” 也; 内、 外功法合一修炼, 建“健顺德之体” 也。 游历三境者: 至用攻防“成手” 功夫的修炼顺序。“形拳招熟” 为小成攻防功夫艺境;“气、 意拳懂劲” 为中成攻防功夫艺境;“神拳神明” 为大成攻防功夫艺境。 成功一也者: 修炼致神拳神明艺境, 具备神化之功, 拳道合一, 达神武不杀之境。
                          啄劲解
可是,本真传歌诀的“先须啄劲练到手”的精义,却是从成手的第二层攻防功夫艺境“气、意拳懂劲” 的阶段说起的。 这里, 习拳者需要弄明白两个问题。 一是, 在“先须啄劲练到手” 之前,已经有“形拳招熟” 的攻防功夫艺境修炼功成了。 换句话说, 有了形拳招熟的攻防功夫艺境为基础,才能在“先须啄劲练到手”。 这才是开始修炼“啄劲” 的时候。 二是, 什么是“啄劲” ? 为什么说练到“手” ? 啄劲, 顾名思义, 啄: 就是鸟类用嘴吃食的动作。 啄木鸟, 就是用其长而又坚硬的喙,反复的喯啄树木之洞隙寻食而得名。 啄劲, 就可以理解为动作的一落一起、 劲力的一重一轻, 但须动作与劲力合一而观之方是。 但要知道, 拳法可有“内动不令人知” 的“内劲” 之用法。 这里的“啄劲”, 就是说“内劲” 的动作之一落一起, 同时“内劲” 的力度乃是一重一轻的。 并非是说外形的,这一点一定要认识清楚, 辨析的明白, 方不至于产生练用上的失误。 就“啄劲” 问题, 综观各家太极拳经谱, 在《武谱· 十三势说略》 一文的开头云: “每一动, 惟手先著力, 随即松开。 犹须贯串一气, 不外起、 承、 转、 合。 始而意动, 既而劲动, 转接要一缐串成。” 此论中的“每一动, 惟手先著力, 随即松开”。 这就是对“啄劲” 的惟一描述之处。“手先著力, 随即松开”, 犹如鸟类用喙啄食一般, 因此而立其名了。 因为“啄劲” 的起因在手上的如此表现而得名, 故诀言“先须啄劲练到手” 一句, 正是“惟手先著力, 随即松开” 之方法的总结, 或曰: 注解,皆可。
但要知道,此句诀言之关键不唯一的只在此处。而是每一动的啄劲中都蕴涵着“犹须贯串一气,不外起、 承、 转、 合。” 即每一个动作的起、 承、 转、 合, 都要一气贯串始终。此其一也“始而意动, 既而劲动, 转接要一缐串成”。 说明每一个动作都是意先动, 继而内劲动, 外形随之而动。此又说明了自身的神、 意、 气、 劲、 形、 中, 六合一统之“内主外从” 的动变关系。 此其二也; 每一个动作的转关、 过角之“伏应” 接续都要一气如缐串成, 勿使有间隔断续不接的现象出现。 此其三也。 有此三点, 才是其中的关键之所在。
由“先须啄劲练到手” 的一句诀言, 引申出了其中所蕴涵的练、 用之极为重要的三点内容。 而这些极为重要的练、 用之三点内容, 充分的体现出“气、 意拳懂劲” 的“意气君来骨肉臣” 的练、用之宗旨及其法则了。 此句诀言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 那就是周身上下内外的一气贯串的“劲道”之开发、 开通, 必须使内劲在身内顺、 逆运行畅通无阻。 方可以给下一步功夫的修炼, 打好坚实的基础。 于此应知, 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虽然讲究“法分三修, 游历三境, 成功一也”。 这只是从大的方面着眼而说的。 如果从修炼的系列方法, 系统工程的角度立论, 再从“物有本末, 事有始终, 知所先后, 几近于道矣” 的修炼总体法则观之, 由始至终的每一方法的修炼所得, 都是下一步修炼方法的基础功夫。 这就是为什么在古拳谱《九要论· 一要》 中说:“不要邋等”。 实际上是在申明, 凡习拳者真诚的习拳练艺, 就必须明白循序渐进的道理, 遵守循序渐进的修炼法则而行事, 方能功有所得, 业有所成。 否则, 急功近利者, 好高骛远者, 朝三暮四之糊涂练者, 必然是劳而无功了。
                              荡劲解 
再练荡劲不费难: 所谓荡劲, 就是“鼓盪” 一词的简称。 这里有很微妙的拳之理法存焉, “鼓盪” 二字合说, 乃自身之内气、 外形“健顺参半” 合一而用的“德之体” 的法式之说法。 鼓者, 外形“顺之体” 的全体透空状态, 以“鼓” 喻之。 诀言:“皮打抖弹震死牛”, 此句中的“皮”字就是对外形顺之体空洞如鼓的描述。 盪者, 健之体、 即内劲在空洞如鼓的外形(顺之体) 内的上下、 左右、 前后、 正隅的挪、滚动、飞跃之势态。荡劲者,乃从“内劲”立论的说法。 而关于鼓盪的说法, 古拳谱中多有论述。 录之于下, 以资对照。
《浑元剑经· 剑髓千言》 中的诗云:
             休逞欢来歇力行, 免将过役倦容生。
            中庸万古传心法, 中以庸行戒律清。
            气欲足兮精为本, 神光无滞天地春。
            四肢鼓荡皆符道, 力量增加要日新
《九要论·九要》中论步法时说:
今夫四肢百骸,主于动 而实运以步。步乃一身之根基,运动之枢纽也。以故应战对敌,皆本诸身, 而实所以为身之砥柱者,莫非步。进退反侧, 非步何以作鼓之机?抑扬伸缩,非步何以示变化之妙?
然本歌诀的“荡劲” 之说法, 据我揣度, 乃直接取自太极拳门《武谱· 十三势说略》:“气宜鼓盪, 神宜内敛。 勿使有缺陷处, 勿使有凹凸处, 勿使有断续处。 其根在脚, 发于腿, 主宰于腰, 形于手指。 由脚而腿、 而腰, 总须完整一气。 向前、 向后,(向左、 向右), 乃能得机得势。 有不得机势处身便散乱, 必至偏倚, 其病必于腰腿求之。 上下、 前后、 左右皆然。” 这段论述中的精义。 即荡劲, 就是指内气, 或曰的“内劲” 在外形虚空(顺之体) 内的上下、 前后、 左右的腾挪、 滚动、飞跃之态式而言的。 此“荡劲”, 正是“皮打抖弹震死牛” 的“气、 意拳懂劲” 之攻防功夫艺境的描述。 可知, 气、 意拳懂劲要具备健顺德之体的“鼓荡” 之攻防机制, 方能具备“皮打抖弹震死牛”的真实的攻防功夫艺境。
至于“荡劲” 功夫的形成与具备, 首先是在啄劲功夫阶段的“劲道” 开发通畅的基础上, 在荡劲功夫的修炼阶段的及时转法而形成的, 并具备了“皮弹抖打震死牛” 的真功夫。 这个转法的内容,主要是内功修炼的转法和攻防技法修炼的转法, 归根到底是体能的转法。 内功的修炼由原来以丹田为主的阴阳劲道开发的内功法, 阳发阴收的用法。 转法到以足踝为主的全体透空的吸提呼放之升降法的内功法上来, 这是内功法的练、 用法之转法内容。 如果从体能的转法上看, 也就是由形拳招熟的“法身形之体” 能转法到气意拳的“法身德之体” 能上来。以上所论的内容, 乃是诀言“先须啄劲练到手, 再练荡劲不费难。” 所蕴涵的练、 用法, 艺境升华, 攻防功夫艺境升华递进之顺序的精义。
【原文】
     离空诸劲都学会,哼哈运气亦练全。
阐释:
这句口诀所述诸劲之法, 皆是在上一句口诀的啄劲、 荡劲的基础上再修炼之内容。 实乃暗中论述了进功之顺序、 次第了。 下面详细解释诀言中所论的诸劲之精义。
                               离劲解
离者: 乃取《易经》 八卦中的“离卦” 之离中虚的卦象立义, 来说明攻防拳势的“双沉不近於重, 则为离虚, ” 之劲势。 因为拳势的 “双沉不为病, 自尔腾虚, 与重不一也。 双重为病, 干于填实, 与沉不同。” 此论摘录于《杨谱太极轻重浮沉解》。 故知“离劲” 乃内气外形的双沉之中, 内见中空虚灵, 名为“离虚” 劲势。 此乃在“荡劲” 的全体透空的基础上修炼出来的一种劲势。 沉劲,自然取“坎卦” 的坎中满的卦象立义了。 即外形虚空, 内劲沉实的匹配而形成的劲势。
                    空力法,结气法解
空者: 此处之“空” 乃拳门的“体空”、“用空” 之法式而说的, 体空, “夫双轻不近於浮, 则为轻灵”; “盖内之虚灵不昧, 能致於外之清明, 流行乎肢体也”。 此即为体空的“虚灵不昧” 之说法也。 此论摘自《杨谱·太极轻重浮沉解》。 用空, 即泻力、 名曰“空力法” 的“空” 字也。《杨谱·太极补泻气力解》 一文中有详细论述, 录之于下以资对照说明。
补泻气力於自 己难, 补泻气力於人亦难。 补自 己者, 知觉功亏则补, 运动功过则泻, 所以, 求诸己不易也。 补於人者, 气过则补之, 力过则泻之, 此胜彼败, 所有然也。 补气泻力於人之法, 均为加过於人矣。 补气名曰“结气法”; 泻力名曰“空力法。
上面引用杨谱中的拳论, 来说明“离空劲” 和“空力” 法的内容。 并兼而说明了以坎卦立义的沉劲。 综合观之, 不外自身的内气、 外形及其相互匹配的体、 用之内容。 习拳者当然要从“形、 气意)、 体、 用” 此四个方面入手来精研诸劲之体式、 用法, 方得以攻防功夫艺境升华的。 这就是此真传歌诀以凌空劲为核心, 以啄劲、 荡劲、 离、 空、 诸劲、 哼哈劲为行工步骤, 为攻防功夫艺境升华之尺度的道理, 特点。 充分的体现了传统拳术的修炼、 建体、 至用之“虽变化万端, 而理为一贯” 的道理, 特点了。
                              诸劲解
诸劲, 即传统拳术中的种种“劲势、 劲法” 的简称。 亦不外乎体用二字的内容。 关于诸劲的概念, 由于传统拳术的门派拳种众多, 现实尚不能统一而论。 故只能单从太极拳门所常用的诸劲来论说了。 除本歌诀所论的各种劲以外, 基本上还有: “六合十二个劲的拧裹、 钻翻、 螺旋、 惊弹、 崩炸、 抖擞; 五行八法的掤、 捋、 挤、 按、 採、 挒、 肘、 靠; 具体技法的空、 结、 挫、 揉。 有挫空、挫结; 有揉空、 揉结的分别。 又有结揉挫, 空揉挫, 结挫揉, 空挫揉, 挫结揉, 揉结挫, 挫空揉,揉空挫, 等八种综合的用劲方法。 此论摘自杨谱《太极空揉挫结论》 一文中, 各劲的具体用法可观读原文自可知之。 这里就不作介绍了。 还是依本歌诀的论述来谈吧!
【原文】
     哼哈二气亦练全
阐释:
                                   哼哈二气解
拳家所谓的“哼哈” 二气, 实乃“哼、 哈、 嘿、 咦” 四种发劲法中的二个劲。 此四种发放内劲的方法, 是属于以舌之动态为准的“吐气开声发劲法”。 哼劲, 吐气开声时舌尖舔上膛, 劲势将人往上打起; 哈劲, 吐气开声时舌尖下落, 劲势将人往下跌翻; 嘿劲, 吐气开声时舌尖前冲门齿, 劲势将人往己身前外跌翻; 咦劲, 吐气开声时舌根带动舌尖往后收缩, 劲势将人往己身侧后扑跌在地。尚有太极拳门的《武谱》 中的“八字、 八种发劲” 法说, 此处不作介绍了。 基本上这四种劲势要修炼完善, 而达到用便是的应景出之的自动化功夫状态时, 就是诀言“哼哈运气亦练全” 的精义。然而, “亦练全” 三个字的精义是指运用时对手挨着我何处, 我即时就能以何处顺势随意发出此四种劲势中的一种劲势或四种劲势轮番交替以胜人的能力。 
此其一也。 运用哼、 哈、 嘿、 咦四种劲势, 亦可“顺从以为进退” 的四两拨千斤的胜人, 又可“逆力以为揭献” 的借力打人以胜人。
 其二也。 于此两者能以胜人的法式合而观之, 就是全体透空的“一触即发“的攻防功夫。 此全体透空之一触即发的攻防功夫, 又名曰: “周身光芒不断; 八锋不挠; 荷叶滚珠; 浑身无处不弹簧; 粘衣十八跌” 等等。 这是由于传统拳术之历史的发展源远流长,繁衍的门派,拳种众多的原因造成的。故在此歌诀中将“哼哈” 二劲的用法境界放在了离空诸劲的后面, 而又放在了凌空劲的前面, 自有其一定的道理的。但是, 习拳者一定要清楚的认识到, 哼哈劲的吐气开声法之修炼是在建体筑基的阶段时就已经开始了, 当时修炼的目的是气道的开发和健之体的建立, 并已经基本功夫成了。 而基本用法就已经在形拳招熟阶段应用纯熟能以此法胜人了。 只不过在形拳招熟的阶段运用时还是以用形为主, 内劲的收放是以气海丹田为根底的。 此正是“因形练形, 后天之功, 要能以先天之神为体用, 亦足以向机御变, 极至道成。 此乃形拳顾名思义者也”。 然到了神拳神明的艺境乃以太和一气为主, 此时的艺境, 早就以“后天真人呼吸法, 寻得真人先天呼吸处了”。 就是自身随处可以作内劲的吞吐、 呼吸以发放人了。 这就是《杨谱》 中的诀言“哼哈二气妙无穷” 的练用、 始终之全部精义。
【原文】
          彼此呼吸成一体,牵动往来得自然
阐释:
由于早在形拳招熟向气、 意拳懂劲升华时, 已由攻防招法的变化至妙之自出转法到攻防招法含形随应至变, 皆以他力取法。 体能, 已由形拳招熟的报身体之身若絮柔, 灵、 稳、 准的能力升华到神拳神明的法身德之体、 道之体的心身空灵而手灵妙之神知、 神明了。 内劲已经具备了“神以知来,智以藏往” 的艺境了。 即一气灵明不昧的神明艺境, 自能以“沾连粘随” 法与对手吞吐、 呼吸连为一体了。 由于不改变对方, 只以顺随为法, 任凭其牵动往来变化, 我顺随其来往的自然而然。 此乃神拳的神明艺境之第二阶段第一步攻防功夫, 刚刚具备“牵动往来得自然” 的能力。 离手舞足蹈遂心意的随心所欲的艺境尚差上一层功夫呢! 在神拳神明的攻防功夫艺境中尚分为三层功夫: 一层功夫是“毛发松弹守三阳” 全体透空的一触即发的太极境界; 二层是彼此呼吸成一体,牵动往来得自然的健顺和之至,太和一气的凌空劲之太极境界 三层是:“手舞足蹈遂心意”的无形无象的无极艺境了。前一层功夫艺境已经达到了,“彼此呼吸成一体,牵动往来得自然”的凌空劲”的健顺和之至,太和一气的太极境界又如何能修炼得到呢?随心所欲的无极境界又如何能修炼得到呢? 这就要看下面的诀言是如何说得了,才能见得分晓。
【原文】
此时再学凌空劲,坚持功夫一二年。
手舞足蹈遂心意,至此方叫工夫完。
阐释:
习拳以致“健顺和之至, 太和一气” 的太极艺境了。“此时再学凌空劲”, 什么是凌空劲? 习拳者真的要弄明白了! 否则, 凌空劲的概念不清楚, 修炼、 建体、 至用的各个环节就会概念不清楚,出现差误而不知, 贻误自己, 就会咎由自取了。 就有关凌空劲的问题, 引用太极拳门之前贤的论述来加以说明。
《陈谱· 中气与浩然之气血气辨》 一文中说:
至于中气,能令敌人进不敢进、退不敢退,浑身无力 及其危难 足下如在圆石上站着不敢乱动,几乎足不动即欲跌倒。此时虽不打敌 敌自心服。
陈谱中的这段论述, 将“凌空劲” 的体、 用极其功夫效果, 活灵活现的勾画了出来。 敢情“凌空劲” 的功夫效果是指对手犹如腾云驾雾一般, 毫无着落所在; 而实施凌空劲者却是“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的毫不受力的状态。 此乃不打之打, 而打之妙用自在其中。 此正是“来无影, 去无踪,一阵清风倏忽” 的神拳神明艺境之第二阶段的攻防功夫境界的写照!
但是,为什么能够如此呢? 仔细分析而得知:此时除顺随法外,主要是不撄人之力 ,即形体虽然与之相互接触,而劲力却不与对方接触。皆由于铁布衫、金钟罩的功夫, 似如一层真空的薄膜隔离着。 故而随人所动自己的劲力收放自如, 对手只觉得似有一层真空之膜在隔离着, 故内动而人不知。 才有上述的技击之效果。 前贤将这种攻防功夫称之为凌空劲。由上述的分析阐释可以知道, 虽然都是神拳神明的攻防功夫艺境。 凌空劲的攻防功夫较比“毛发松弹守三阳“的一触即发和牵动往来得自然之艺境要略高一个层面了。 这就是为什么在全体透空之太极艺境的虚灵妙境时的一触即发、 牵动往来得自然的攻防功夫基础上, 再开始修炼凌空劲的功夫, 并且需要坚持修炼一二年的时间, 凌空劲的攻防功夫才能得以精熟。 然凌空劲的攻防功夫精熟了, 是否就功成艺就了? 非也! 还要在凌空劲的功夫基础上修炼到随心所欲的艺境, 方可称为攻防功夫完备了。 那什么是随心所欲的境界呢? 就请看下一句诀言的精义了。
原文
手舞足蹈遂心意,至此方叫工夫完。
阐释:
 遂心意, 就是随心所欲的简练之说法。 关于“随心所欲” 是为功夫修炼的艺境之认识, 孔子曰:吾十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随心所欲。 不越矩!
孔子在此段论述中说明: 一个修炼者, 首先要立志于学必能成功的志向, 此乃立定根基之事,
至此方能认真修炼; 经过一段的学习和修炼, 有了体认的感性认知, 立定“唯道适从” 的正确观点、理念; 再经过一段时间的修炼体认, 体会到德体道用之奥妙无穷, 修炼的观点明确、 理念清晰, 自然直证大道之自在, 从此不会对大道产生任何疑惑了, 自我修炼之诸法、 艺境之升华都不会存在任何困惑了, 任何背道而言的谈拳论艺之谬论也不能迷惑我了; 再经过一段时间的修炼体认, 已然见道, 吾与天地本一体, 知道天命不可违了! 惟顺天道而行之方可:
与天地合其德,与日 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 与鬼神合其吉凶 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 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易经· 乾卦· 九五爻辞》
只因此时的境界, 已是明明德的道境了, 自然能惟天命适从了, 不会违背天道而行的, 是知天命; 再经过一段时间的修炼, 由知天命到耳顺的境界了。 何谓耳顺? 修炼家都知道: 耳为灵性之官,耳主管一身之骨系统的动变虚灵否! 内功修炼时意注于耳, 以耳内听骨之刚柔的变化, 自可得虚灵妙境的自动化的寂感遂通的功夫。 能致寂感遂通的功夫艺境, 名之曰耳顺。 此其一意也。 时致耳顺,也就明白的知道, 为什么有的修炼者能够功达道境? 为什么有的修炼者永远不能功成艺就呢? 很简单: 能够功达道境者, 舍己欲唯道适从。 不能功成艺就者, 纵己欲背道而驰。 故听功达道境者谈拳论道, 知其已得矣! 是为修炼的行家里手了。 听不能功成艺就者谈拳论道, 尽管其信口开河侃侃而谈, 貌似头头是道, 实乃妄言所以, 自欺欺人尔, 知其修炼未有所得矣! 整个门外汉一个。 其又不谦虚, 姑且听其妄言诳语以为借鉴吧! 亦不与其争辩也, 此谓之耳顺。 是攻防功夫达到寂感遂通的道境了, 无所谓与人争了。 即不与之争, 天下莫与之能争也。 此为一种修炼所得的境界; 再修炼一段时间, 明心见性。 即“以天心为体, 以元神为用”。 达到“体用一元” 之境。 至此, 自身道体自见, 于健身、 技击的功德艺境并行不悖, 达“无不为” 之艺境, 即“随心所欲” 的功德圆满之艺境。就是“七十而随心所欲” 之说法的精义; 不越矩: 是说任何一个修炼者, 都要经过至于学、 而立、不惑、 知天命、 耳顺的五个修炼过程, 才能最终达到随心所欲的极至道成的境界, 这是任何一个修炼者都不可跨越过的操练次第、 艺境升华之规矩。
而拳家关于“随心所欲” 的论述, 亦大有人在。 今举两例以明之。
《陈谱· 化》 字条目中说:
化也者,化乎规矩者也。化之境有二, 有造化; 有神化。 造言其始, 化言其终;神化者, 夫子: “七十从心所欲, 不越矩” 是也。 打拳熟而又熟, 无形迹可拟, 如神龙变化捉摸不住。 随意举动自 成法度, 莫可测度。 技至此真神品矣!
《杨氏清代传抄老谱·太极下乘武事解》所难者,内要含蓄坚刚而不外施,终柔软而应敌。以柔软而应坚刚,使坚刚尽化无有矣!神明艺境,化境之极也。
从引用孔子的论述,到陈谱、杨谱的论说,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出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是有一定的循序渐进之操练系列方法的 就是攻防功夫艺境的升华,也有一定的层次步骤的。这就是系统工程的自修、自证之完善自身的修炼事业的特点。只有达到神拳神明艺境,具备神武不杀的神化之功 即达到无形无象的无极艺境, 才能算是功德圆满。否则 必会功亏一篑了。
                                 小结
此“凌空劲秘诀 的由始至终 都是以凌空劲为核心 展开了如何修炼之次第及艺境升华的探讨。并明确的告知后学者 只有达到随心所欲的无为、无不为之道境,方为修炼的至德全神之功德圆满,即无形无象的无极艺境。这与其他诸家的说法是一致的,如王宗岳《太极拳论》 中的:中华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虽变化万端, 而理为一贯。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但是 就比较而言,王之论述概括性较强;而此歌诀的论说就较为具体、细腻、 明白的多了, 可为具体修炼时的教学大纲了。
“凌空劲秘诀” 的阐释, 其基本精义述之详且明矣!到此可以告一段落了。
                                                                              马国兴
                                                         2004-6-23 日书录于北京 养德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