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内劲、双重、影子功夫

(2021-01-25 19:37:53)
分类: 运动、武术、健身
                       论双重
问: 拳术中什么是双重? 有什么弊病? 如何产生的? 修炼拳术攻防之道如何才能克
服“双重” 之病手? 如何修炼才能避免“双重” 之病手的产生?
答: 王宗岳在《太极拳论》 中说: “立如平准, 活似车轮。 偏沉则随, 双重则滞。
每见数年纯功, 不能运化者, 率皆自为人制, 双重之病未悟耳!” 于此可知修炼中华拳
术运用攻防招法, 不明白自身动作什么是双重之病, 则提高拳术攻防技艺的功夫就难了。
王宗岳接着说:“欲避此病, 须知阴阳。” 此言已经明确指出修炼拳术避免双重之病发生
的方法了。 此乃是先哲“治未病” 的思想体现。 即从一开始修炼拳术便须知道拳术阴阳
的法则, 并严格按照“阴阳” 的法则、 规律, 尊规守矩, 循序渐进, 便可不犯双重之病,
而功夫易成。 因其言简, 致使习拳者关于“双重之病” 不明白其根本原因。 长期以来又
各陈其说, 而无定论, 亦使得后来习拳术的人无所遵从。 故今著文, 以释众疑。
轻、 重、 浮、 沉是自然界的四种势态现象, 然而拳术中用“轻、 沉” 是功夫内容,
重和浮乃不取。 分析如下: 轻乃离火的轻灵势态; 沉乃坎水的松沉势态。 轻具上升起的
轻灵, 从火炎上之性; 沉具下降落的松沉, 从水的潜下之性。 重是物体静止不动之象,
在拳术中属于呆滞的病象, 故不取为法; 浮乃轻物停在重物之上的无根之象, 如“浮萍”
浮在水上, 在拳术中属于失根之象, 故不取为法。
如以具体实物现象分析, 更容易明白“轻、 重、 浮、 沉” 本质上的区别, 而修炼拳
术攻防之道为何用“轻、 沉”, 而弃“重、 浮”。
可在玻璃鱼缸中做实验: 将小粒石子轻轻放入水中, 石子慢慢的落到水中, 这个过
程的每一个瞬间都是“沉”。 石子落到鱼缸底部则不动, 这个现象是为“重”; 将小木屑
按至水底时再松开, 木屑渐渐的升起直到水面, 这个过程的每一个瞬间都是“轻”, 木
屑上升到水面则不动, 是为“浮” 的现象。 通过这个小试验可以更清楚的认识到:“重”
和“浮” 是静止呆滞的现象, 故拳术中不取的道理相当明白了 。“轻” 和“沉” 都是不
停运动的势态。“轻” 乃从天轻灵的法则; “沉” 乃从地沉实的法则。 轻虚、 沉实都是运
动的势态就容易明白了。 然轻、 沉在拳术中却有动、 静的区别: 轻虚上升为动, 沉实下
降为静。 这是拳术本着老子: “归根曰静” 的道的法则, 确定拳术“动静” 的规定。 明
白了轻、 沉是拳术中虚实、 动静的功夫艺境, 是相当重要的内容。 这样可以认识拳法中,
由于内劲反蓄的作用, 自然存在形的“静能复动; 动能复静” 的转化机制。 重和浮不存
157
在这样的转化机制, 它们是病态的道理就容易明白了。
修炼拳术攻防之道还要明白“立如平准, 活似车轮” 的实质内容, 才能明白“偏沉
则随” 的功夫艺境和“双重则滞” 的病态道理。
“立如平准” 是拳术对身法“中正安舒” 要求的标准, 即自身立如天平, 可有秤量
对手轻重的作用。 即平常所说的: “当场一站, 气遍身躯, 满身轻利, 虚领顶劲, 百会
穴一神领起, 尾闾中正, 身弓已备, 头颈脊腰尾闾, 骨节节节松沉, 内劲节节贯穿升起”,
乃人体“实中” 是名“弓背”。 拳诀云:“命意源头在腰隙。” 即指“腰隙” 乃是两足“虚
实” 互换的“离合器” 的位置(当然腰还有其他重要作用当另论), 主管身法左右手足
“虚实” 变化之作用。
然百会穴下过会阴穴至两腿足中间到地面, 是名“虚中”, 又名“弓弦”, 即太极一
是中的“中轴”, 此中轴将自身前后左右中分, 即“形用半” 的基础定矣! 此中轴以“六
合” 的身法为维护。 是拳法阴阳、 动静、 虚实、 刚柔、 开合、 曲直、 攻守、 进退、 蓄放
等变化运用的枢纽。 两个中, 一虚一实, 一阴一阳, 相互为用, 是一身拳术攻防变化的
根本。
“形用半, 劲用对五, 中土不离位” 是拳术对人体确立了太极一是中的虚中之轴的
中枢作用后, 又是对“形和内劲” 确定的如何运用的基本法则, 即分“阴阳” 的具体法
则。 亦是“易有太极, 是生两仪” 的理论在拳术中的具体应用。
“形用半” 即以虚中而确定, 形有“左右各半, 前后各半, 上下各半” 的运用。 凡
有形者皆以半见的道理。 劲用“对五”。 天地之数一至十, 一二三四五天之阴阳的数,
六七八九十地之阴阳之数。 一三五七九天地五阳之数, 二四六八十天地五阴之数。 拳术
中攻之“半形” 用天地五阳的劲势; 防守之“半形” 用天地五阴之数的劲势。 内劲无形
故以数言。 故拳诀云: “五阴五阳是妙手”, 即“形用半, 劲用对五” 的拳法。
“中土不离位” 即是以虚中确定了形用半, 劲用对五相配合, 还要保证人体的重心
不能离开两条腿间距离的中间三分之一的圆圈范围内。 重心即虚中之中轴。 拳术攻防动
作的动力就来源于自身重心偏差的倒换中, 拳术用中而得中之用, 其道理在此。 拳法的
“以重击中, 以定用手” 的基本方法皆出于此。
形用半, 劲用对五, 又能做到中土不离位, 这样可使自身“时时处处” 处在中正平
衡的状态, 可使自身以及各部位拳法的阴阳、 动静、 刚柔、 虚实、 开合、 蓄放、 收发等,
达到一身象风箱一样蓄放同时, 自有“生生不已” 的攻防变化, 这就是“阴阳” 同时存
158
在的道理。 也就是老子说“天地一橐钥, 人身一橐钥” 的道理。 由于身法确定了虚中,
又能做到“形用半, 劲用对五”, 保证“中土不离位” 才是做到了 “立如平准” 的中正
安舒动变平衡自如的功夫艺境的基础。 但必须做到“活似车轮”, 才能算是做到“动态”
的立如平准。 才能算是“偏沉则随” 的功夫具备了, 如何是活似车轮, 活似车轮的基本
法则是什么, 就非常重要了。
“活似车轮” 的法则, 在拳术中具体的应用就是《易经》“四象” 的变化。 在拳术
中“形用四象变化” 有两个方面的主要功夫内容, 乃指人站立姿势的说法, 有“竖向车
轮和水平车轮”。
上下相随: 就是形的竖向车轮的四象变化的法则。 是形的虚实变化的法则。 左手上
领起为虚, 左足下沉为实, 同时右手下沉为实, 右足上提为虚。 此四象同时运作, 同时
存在, 方可保证形的“虚中有实, 实中有虚” 的虚实相互为用, 周而复始的车轮效应。
反之亦然。 说是手足, 实含左右肩胯的动作虚实在内。 右边上下看, 一虚一实, 右边上
下看, 一实一虚; 上面左右看, 一虚一实, 下面左右看一实一虚, 反之亦然, 此“虚实”。
然四象虚实的关键在“腰隙”, 即腰隙存在虚实的变换, 腰隙左右虚实的变换, 决定着
双足左右虚实的变换。 此点至关重要, 不可忽视。 拳决说“打人如走步” 即是指上述“腰
与肩胯, 四肢” 的主从关系。 这是拳学对“形” 的具体运用的一条法则, 不管拳术攻防
招法如何变化运用, 此肩胯, 四肢上下相随的“虚实, 实虚” 的四象周期运用的法则“一
成不变”, 因拳法运用要求做到“上动下随, 下动上随” 故曰此法之名“上下相随”, 即
上实下虚和上虚下实, 四象同时存在, 乃上动下随; 下实上虚和下虚上实, 四象同时存
在, 乃下动上随。 只有“形用半” 才有四象上下相随的妙用。 只有四象上下相随的妙用,
才有攻守两仪的变化, 才可见太极的妙境。 这就是“易有太极, 是生两仪, 两仪生四象”
的道理, 在拳术中“顺逆” 运用的意义。 拳谚云:“上下相随人难侵” 即指上述形的“虚
实” 运用的法则。 拳谚: “一虚一实是为拳” 亦含指此意在内。 四条脚的动物皆以上述
的上下相随的方法为步行前进的方法。 可以知道“上下相随” 的形的动作的法则, 是四
肢本能的运用。 人练拳术先恢复这个本能即是练。
水平车轮, 即水平四方动转, 因为形用半, 故自然产生“右攻左防, 左攻右防” 的
水平方向的以虚中为轴的“两仪” 动转变化的运用。 然乃根于水平四象运动的结果, 分
析如下, 例如, 右手进攻, 左手防守的攻防两仪现象, 乃身法水平以虚中为轴四象运转
的结果。 左前胸吸收引完成左手的防守, 是为太阴; 左肩后微右移, 是为少阳, 以助右
159
肩; 右肩后向前运势, 吐发放以成右手攻击, 是为太阳; 右前胸微含, 是为少阴, 以防
止右手攻势太过。 反之亦然, 可以看出太阴, 少阳, 太阳, 少阴四象的运用, 亦是形的
四象变化的内容, 此乃一天的四时, 一年的四季的变化的天道法则, 规律, 即圆周3 6
0 度四象限的原理, 亦是车轮运动的原理。
以上所分析的“竖向车轮” 和“水平车轮” 的两个四象动转在具体拳术招法攻防运
用时, 虽各有主次之时, 而却同时存在着。 攻防招法任意变化, 此两个四象法则不变,
这就是王宗岳所说的“活似车轮” 的具体的形的实质内容。 但必须在“中土不离位” 的
原则下完成的才是正确的功夫。 也就是拳法中说的“三环套月” 法。 如以物象显示, 即
皇宫用的“暖心炉的构造” 便是。 即拳术攻防变化保证自身重心不失的法则。 也是“易
有太极, 是生两仪, 两仪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 的道理具体在拳术中的体现。 功夫中动
变平衡, 随遇平衡皆根于此。
拳术功夫虽然能做到“立如平准, 再活似车轮” 的功夫艺境的身法, 两个四象动转
的变化又保证中土不离位而想做到“偏沉则随”, 即偏沉于己柔以化之, 偏沉于彼则刚
以逼之, 尚还不够。 因为没有内劲的配合, 是不成拳法的。 这亦是相当重要的研究拳术
的内容。
故王宗岳说“欲避此病, 须知阴阳” 此处的阴阳, 除上面已经分析过的“上下相随”
形的阳虚阴实的四象变化法则; 水平少阴, 太阴少阳, 太阳四象变化的阴阳法则; 虚中,
实中。 一阳一阴的法则; 腰隙“离合” 的虚实变化和阴阳法则外。 阴阳在这里乃指: 内
劲和形, 内劲之体为阳, 形之体为阴; 内劲的阴阳运用的法则和形体的阴阳运用的法则;
以及阴形之体和阳之内劲相互配合运用的法则。
但首先要知道: “中华传统拳术讲筋劲骨力, 乃自身固有的劲力, 此筋劲(包括肌
肉的劲) 骨力只是保证“变化和固定形体的拳架, 举手投足, 身体碾转反侧攻防到位的
机械变化的作用”。 运用时此筋劲骨力的劲力越小越好。 此劲力越小, 内劲和形体结合
运用发挥的攻防作用就越大, 功夫就越精纯。 松的干净就是自身固有的筋劲骨力松的干
净, 发的干脆就是内劲与外形的配合产生的拳势发的干脆, 此即“以柔用刚, 方是真刚”
的技术方法。 其理自然而又微妙, 习拳术得者自知。
   内劲” 是通过气沉丹田等一系列功法修炼出来的, 由于修炼的功夫层次、 水平不
同, 内劲的质量亦有不同。 内劲不是本身固有的, 必须修炼方可获得。 内劲修炼质量的
高低以及运用水平的高低, 决定着拳术攻防功夫运用水平的高低, 可见内劲在拳术中的
160
重要作用。
     内劲以丹田气海为中心, 向四肢端部运行走形体“阳面劲道” 为阳, 为顺, 为开,
发、 为动; 由四肢端部向丹天气海运行, 走形体“阴面劲道” 为阴, 为逆, 为合, 为
收, 为静。 此乃初期习拳时的劲势运用的方法, 亦是贯彻“形用半” 的劲势方法。
    内劲由踝骨处上行, 经双腿腔中, 少腹, 大腹, 胸腔, 颈腔至百会, 为阳, 为升,
为吸提, 为动; 由百会下行, 经颈中, 胸腹腔, 双腿腔中至双踝骨处, 为阴, 为降, 为
呼放, 为静。
    内劲由中心, 各部位的中心, 即胸、 腹、 腿、 臂的中心, 向体表运行, 为涨, 为阳,
为发, 为松, 为动; 由体表向中心运行, 为渺, 为阴, 为收, 为紧, 为静。 化劲入骨的
功夫同此理。 上述“升降法, 涨渺法” 乃上乘功夫的内劲运用方法。
    “形体” 以虚中中轴而言, 开则为阳, 为顺, 为松, 为动; 合则为阴, 为逆, 为紧,
为静。
身体起则为阳, 为升, 为动; 落则为阴, 为降, 为静。
以上所论内劲、 形体的阴阳、 开合、 动静、 虚实、 起落、 升降、 顺逆、 收发、 涨渺,
松紧等, 皆各有具体所指, 概念不可混淆。
内劲属阳在内, 又顺逆、 升降、 起落、 松紧、 涨渺(开合)、 动静、 阴阳之用; 形
体属阴在外, 有顺逆、 升降、 起落、 松紧、 开合、 动静、 阴阳之用。 而都是筋劲骨力所
为。 论形时却不言此, 而以形说, 实含筋劲骨力在内可知。 明白此点, 对于研究明白“双
重” 之病至关重要。
内劲、 形体一阴一阳, 两者相互配合为用以成拳术攻防的变化, 这样就自然产生了
内劲。 形体相互配合运用的方法和准则。 形体和内劲的相互为用, 亦应“匹配阴阳” 以
为用, 只有“以柔用刚, 方是真刚” 才是拳术正确的方法。 初期是“阴阳顺从法”, 即
是“明劲” 的方法, 中后期是“逆从阴阳法”。 现以“逆从阴阳法” 而论, 以明拳术妙
谛。
外阴形, 合者, 为阴, 为逆, 为紧, 为静, 配合内阳劲, 开者, 为阳, 为顺, 为松,
为动。
外阴形, 开者, 为阳, 为顺, 为松, 为动, 配合内阳劲, 合者, 为阴, 为逆, 为紧,
为静。
拳谚“松紧紧松勿过正。” 即概括的指明上述的方法。
161
亦有“形升为阳, 为动, 配合内劲降为阴, 为静; 形开为阳, 为动, 配合内劲降为
阴, 为静; 形合为阴, 为逆, 配合内劲升为阳, 为顺; 形降形合为阴, 为逆, 配合内劲
升为阳, 为动。” 亦有形出而配合劲收; 形收而劲出的运用。 总之形体与内劲相反相成
是法则。
《杨谱· 懂劲先后论》 中说: “见入则开, 遇出则合。” 入、 出指对手的形说, 开、
合指自己的形说。“看来则降, 就去则升。” 来、 去指对手的劲势, 降、 升指自己的劲势。
可以知道“形开则劲降。” 形开为阳, 为动, 配合内劲降为阴, 为静; 形合为阴, 为静,
配合内劲升为阳, 为动。 可见劲形阴阳匹配的法则“逆从” 为用的道理, 本“反者道之
动” 的自然法则。 亦可明白“拳打一阴一阳” 的道理。
尚有“阴遁阳使” 的守和“阳遁阴使” 的攻防方法。 此乃“形用半, 劲用对五” 的
具体的劲、 形匹配阴阳运用的方法。 阴形有占位之能, 是为实, 配合天地五阳的内劲,
是为虚, 虚而不见, 是名“隐遁”。 故攻手名“阴使阳遁”, 即手往外顺发, 内劲回收为
逆; 劲有接人劲势之功, 是为实, 乃天地五阴的内劲。 阴性凝聚, 故劲在体内有劲形,
所以为实, 以此内劲接人拳势, 自己外形顺随为变, 是名“隐遁”。 故防守手名“阳使
阴遁”, 是防守为收, 为逆; 内劲为放, 为顺。
“阴遁阳使” 乃柔势, 以应生发之气的柔弱, 时应春夏; “阳遁阴使” 乃刚势, 以
应成形之象的刚强, 时应秋冬。 此乃天地两遁两使以成一年之数, 其中可见阴阳生成转
化互根之理。 自身拳术功夫修到“遁使” 的运用自如, 可做到“周身一家, 随屈就伸,
不丢不顶” 的艺境, 是为懂劲后的“神明功夫”, 从这里可以清楚的认识到老子所说“反
者道之动” 的道理的正确性。 亦可以清楚的知道拳术的自身功夫的真谛了是为明拳术,
不过此关难达上乘艺境。
上述即王宗岳说“欲避此病, 须知阴阳” 所指的内容。 下面就可以清楚地分析什么
是“双重” 之病了。
通过上面的论述, 可以认为“双重” 的重, 应读“重复” 的重比较妥当。 从“欲避
此病, 须知阴阳” 可以看出, 阴阳乃指形体和内劲的匹配; 形体自身的阴阳和内劲自身
的阴阳等三种现象。 广义的说: 上述三种阴阳的匹配只要犯了“重阴或重阳” 的其中一
病, 都会造成自身拳法“呆滞” 的病态或失中正而动转不灵的现象。 而做不到“偏沉则
随” 的“以柔用刚” 真功夫艺境。 从王宗岳所论中说: “立如平准, 活似车轮” 之句看,
凡是不分阴阳的都为“双重之病”, 各有病手的名称, 而绝不是病在填实的“双重” 所
162
能概括的了。
       凡练拳术功夫而无内劲之人, 仅凭借自身固有的“筋劲骨力” 而施用攻防招法的,
虽然所犯病手现象与有内劲功夫的人所犯病手的现象外表相似, 但本质上却有区别。 因
无内劲者所犯之病皆由“筋劲骨力” 的僵、 硬、 呆、 拙所造成的, 而非有内劲的人是由
于内劲、 外形阴阳匹配不当造成的“双重”(“虫” 音) 之病。
    拳法太极正功解: 元者, 元始也, 气之元, 丹田气海的元气即内劲; 形之元, 太极
一是中的“中轴”。 内劲圆也, 形体方也, 一方一圆拳也。 内劲之圆有方之用, 形体之
方有圆之用, 方圆变化, 劲形变化。 所谓的“方而圆, 圆而方”, 超乎象外乃言其用。
形、 劲都各有方圆变化。 方为开展, 圆为紧凑。 然其用时必分形劲的“方配圆, 圆配方”
是明方圆。 方圆一体, 分而方圆之象, 圆乃方根, 方乃圆根, 方圆互根。 劲的出入, 形
的进退, 攻守随方就圆之往来。 方而圆是刚转柔, 发转化, 开展转紧凑; 圆而方是柔转
刚, 守转攻, 紧凑转开展。 方圆的规矩, 全在形、 意(内劲) 求之。 谁也不能离此法则。
谁也不能出此“中土之位” 的圈外, 内劲为君, 骨肉为臣, 乃自身的顺序。 轻则灵, 沉
则稳健, 重则呆, 浮必无根。“以重击中” 之重, 乃言自身重量的沉重之势, 非滞重之
重, 与此重有别, 即与双重之重有别。 乃单重则灵之义尔
     当练内功练到一定艺境的时候, 自身内劲在自身体内形成一个“影子”。 这是全体
之神以合气的功夫的结晶。 有了这个影子可谓之实, 其性属阳, 与形体之虚, 是为一虚
一实。 有了这个影子, 可以知道“须知阴阳” 即指此义。 与人较技, 影子与形体“逆从
阴阳”, 影子不被人控, 不被人击, 便可不失。“一张一弛” 是为道, 在拳术里即指此“影
子和形体” 阴阳匹配时运用的法则。 前人说: “意气君来骨肉臣” 即指拳法中“影子”
的主导作用。 这样认识可知“双重”(虫) 是广义的病拳的原因; 双重是于填实的其中
一个具体的病手。 故研究拳术不能以点概全, 明理知法病手即除是法则。
    知道影子功夫的道理, 可以知道拳术功夫中的一切术语概念皆有着落了。 否则, 论
拳自有不全之处, 自有疑点不能破解的现象。 这就是为何有人习拳始终不明“拳” 为何
的道理, 亦是自言其是的根本原因, 拳法本天道之法, 习拳能明天道之法便可知拳法。
此乃习拳的至理明言。 这样修炼便可自知、 知人, 便可知常达变, 而拳术攻防运用必能
游刃有余了。 是为懂拳, 欲要懂拳必先懂劲, 是顺序。
现在以太极拳《杨谱· 太极轻重浮沉解》 一文中所列的功夫手的“双沉; 双轻; 半
轻半重” 和病手的“双重; 双浮; 偏轻偏重; 半浮半沉; 偏浮偏沉; 半重偏重; 半轻偏
163
轻; 半沉偏沉; 半浮偏浮” 来论述功夫手的道理和病手的原因和现象而能使习拳者知道
“须分阴阳” 的法则和“双重”(虫) 之病的危害。
双沉, 立如平准, 活似车轮, 内劲与形体“逆从阴阳”, 而内劲持“松沉” 之劲势,
使自身形体又中土不离位, 是谓“双沉”。 自有内劲腾挪虚灵的蓄放自如的弹簧效应,
是外象沉重内有虚灵的意境, 故前人称为“离中虚” 的功手。
双轻: 立如平准, 活似车轮, 内劲与形体逆从阴阳, 而内劲持轻灵劲势, 自身形体
“中土不离位”。 而上有两膊相系, 下有两腿相随其劲势和形体的虚实仅有微末之分,
是谓双轻, 是内劲, 形体双双轻灵的“对五” 功夫艺境。 即, 五阴五阳是妙手的上乘功
夫, 是“巽风” 拳法的功夫手。
半轻半重: 所谓半, 即指人身重心的偏心距未超出两腿间距离的中间三分之一的范
围而言。 是正确的化分自身形的虚实的标准。 亦是立如平准, 活似车轮, 内劲和形体“逆
从阴阳”, 功夫虽然是“五阴五阳的妙手” 然而轻重在自身的显示较大, 此法通常在“肘
靠, 采捌” 的方法中多用, 因为轻重变化自有着落, 故为功夫手。
从以上三个功夫手中可以看出, 存在着“立如平准; 活似车轮。 即上下相随和水平
四象变化; 内劲和形体“逆从阴阳” 匹配运用; 又中土不离位。 四个方面的共同存在的
特点, 故一切拳术攻防招法的变化运用, 都是在此四个方面同时存在而又都是正确的,
才是正确的, , 才有攻防的招法效应。 如有其中一项没有做到就都属于病手了 。 下面分
析九种病手的原因和现象, 以明是“双重”(虫) 病手、 病拳造成的道理。
双重:“命意源头在腰隙”“腰为根珠” 腰为人才, 腰的虚实左右变化掌管着左右手
足虚实变化, 腰的左右虚实变化没有了, 即腰隙左右皆填实, 是为腰的“双重” 之病,
可以说:“干於填实” 的双重之病。 又不知上下相随的虚实功夫, 自然双足的虚实不分,
继而双手的虚实不分, 手足双实, 内劲不知反蓄, 而造成双重, 即内劲填实滞住, 变换
不灵。
手落, 身降, 内劲亦降落, 此亦为双重, 自己将自己砸实而转动不灵, 病在不知,
“劲” 形逆从之理。
双浮: 双手虚起, 内劲从双手上起, 双足虽分虚实, 不但造成虚足浮起, 连那只实
足亦被牵动而浮起, 造成全身漂渺无着落, 而成手足双双浮起无根的状态。 病在不知双
手虚起应配内劲松沉反蓄之势是功夫。
偏轻偏重: 偏是自身重心偏出“中土之位”。 造成一只脚重, 而另一只脚浮摆在地
164
上的状态, 形成偏重于一边, 另一边偏轻, 自身偏无着落的病态。
偏浮偏沉或言偏浮偏重: 偏浮, 因一边手足上下皆虚, 重阳之病; 偏沉, 同一边的
手足上下皆实, 重阴之病。 两者又造成重心偏出中土之位。 是谓“偏浮偏沉”, 不知形
的上下相随, 即手足虚实相配, 有不知劲势反蓄而失之太过造成的。
半浮半沉: 半, 此半者有两个意思: 中土不离位, 即“要半不要偏” 之半; 形用半
之半, 有左右各半, 上下各半, 对角各半。 凡言半者, 含重心不偏出中土之位和“左右
各半, 上下各半, 对角各半” 的半。 半浮半沉, 虽然不偏出, 然而半浮亦属重阳, 半沉
亦属重阴, 皆属于阴阳离绝之象的呆滞不灵之病手。 失于阴阳配合不及造成的。
半重偏重: 一边的手或足沉降。 内劲不知反蓄之法, 而又添实, 是为“半重” 而造
成自身重心偏出中土之位的“偏重” 状态, 由局部双重造成的呆滞而动转不灵, 至始全
身“偏重” 的现象。 故曰“滞而不正”。
半轻偏轻: 一边的手或足升举是为虚, 又以内劲使之轻, 虽具轻灵而不圆, 而造成
重心偏出中土之位, 虽然偏轻, 因其或形或劲不圆而无化解之功用, 亦为病手。 乃不知
“劲圆形方” 或“劲方形圆” 相配合的法则。 形劲“重圆” 的现象, 亦名“重阳” 之病。
因其“重圆” 自是不圆。
半沉偏沉: 一边的手或足沉降是为实, 内劲不知反虚以虚济之, 而造成全身重心偏
出中土之位, 形成偏沉而动转不灵, 造成“虚而不正” 的体态。
半浮偏浮: 一边的手或足升举虚起, 而内劲亦同形而升起, 虽不出方圆, 而造成全
身浮而无根, 使重心偏出中土之位, 是名“半浮偏浮” 的病手。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知道“双重(音虫)” 是病手的主要原因。“双重” 只是“干於添
实” 病手的一种。 由此可知王宗岳所说“双重未悟尔, 欲避此病, 须知阴阳” 是为何意
旨了。
以上所论不单“推手” 如此认识, 即便是动手较技亦不能犯上述九种病手, 是为好
手。 中华拳术各门派, 各拳种中的各种攻防招法都必须按照功夫手艺境施出, 才能有招
法攻防的效应, 才是拳术功夫精纯的表现。 如果修炼拳术攻防之道“若不穷研轻重浮沉
之手, 徒劳掘井不及泉之叹尔!” 手法、 肘法、 肩靠, 胯打, 膝击, 腿法等一切招法的
变化施出, 都必须在身法中正安舒, 活似车轮, 中土不离位, 劲形逆从的阴阳等四法中
运用, 是功夫艺境, 否则便有病招出现。 可知习拳不明“阴阳”, 出手便错。 故习拳能
成上乘功夫之人寥寥无几, 可知不足奇怪了。
165
上述乃论自身内的双重之病手, 除在较技中自己不犯病手外, 与对手攻防往来, 施
招用手也不要犯双重之病, 才是正确的。 法则是“人刚我柔, 人柔我刚”, 即“人以刚
来, 我以柔往; 人以柔走, 我以刚逼”。 能避实击虚, 乃运用“人刚我柔谓之走, 我顺
人背谓之粘” 的“避向击背” 法。 便能与人阴阳相济, 而施粘连粘随的功夫手了。 也就
不存在“顶匾丢抗” 的不分阴阳的病手了。 渐可功臻神明的大成艺境了。 即“以柔用刚,
方是真刚” 的艺境。
去病手尔功夫精纯的功夫手, 全凭自己的心机来把握。 心清柔静而明“以柔用刚,
方是真刚”, 则病手自去。 心贪欲盛, 则不知“以柔用刚”, 必然“以刚用刚” 故病手不
去, 全然不知阴阳道理尔。 此乃双重之病手的总根源。 今已论明, 望习拳者自知。
以《天文训》 中一段话作为本文的结束语, 以明拳术乃天地之道的的学问: “天道
曰圆, 地道曰方。 方者主幽, 圆者主明。 明者主气者, 是故火曰外景。 幽者含气者也,
是故水曰内景。 吐气者施, 含气者化, 是故阳施阴化。” 拳术劲、 形的方而圆, 圆而方,
超乎象外乃言其用, 是其变。 劲圆形方是其体, 言其常, 知常达变是功夫。
  • 马国兴 书录于北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意念桩功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