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讲义05-第三章圣人之治
(2020-03-01 22:11:16)
标签:
道德经第三章圣人之治 |
分类: 道德真经 |
原文: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一、初解讲议
概意:
不推崇贤能之才,使人民不争名夺位;不以奇珍异宝为贵重之物,使人民不做偷盗的坏事;不炫耀可贪的事物,使人民不产生邪恶、动乱的念头。因此,有道的人治理天下的方法,是要净化人民的心灵(排除百姓心机),满足人民的温饱,减损人民争名夺利的心志,强健人民的体魄。要常使人民没有伪诈的心志,没有争名夺利的欲念。使那些智巧之人也不敢肆意妄为。以无为的态度去处理政事,就没有治理不好的。
阐述:
有几个问题大家会有疑问:
国家不选贤任用能人吗?不是说亲贤臣、远小人吗?
百姓的心为什么要虚?虚的是什么心?为什么要弱百姓的志?我们不是要立志吗?
为什么要民无知无欲?还要“常”,民为什么不能有知?
为无为指的是什么?
首先我们先要有一个普遍的认知:大多古圣先贤,以恬淡虚无追求长生得道为要,以淡泊明志追求心身清净为基,不受红尘俗事所累,所以他们广大无边的智慧,对心身是大有裨益的。即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第一、不尚贤:贤,名也;货,利也;欲,邪也。自古圣人修心养性,先要淡看名利,后要屏除邪欲,方得清凉自在,恬淡虚无!
“贤”可以理解为被评价为有功之人或有能力之人,或被封官封禄之人。“不尚贤,使民不争”译为如果社会不过分推崇封官封禄之举,那么老百姓就不会去争功夺利。否则就惟名是争,趋炎附势,阿谀奉承,溜须拍马,这样下去会心身浮躁,不务正业之风盛行;
官员是为百姓服务的还是奴役百姓的,利益是高于百姓还是低于百姓的。让有能力的人有钱、有地位,不是众生平等之理念,不患寡而患不均。
第二、虚其心:王弼:虚有知而实无智。除嗜欲,去烦乱,去除心机、心灵开阔。
第三、弱其志:黄元吉:专气致柔,如婴儿之力弱,不能持物然。虽至柔也,而动则刚。梁海明:减少百姓竞争的意图。
志向是人心滋生贪欲的前因,如果内心存有志向,人们就会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而不择手段,这是恶行发生的一个前提。从这个角度看,立志也是一种贪欲,这是出世的思想。
第四、常使民无知无欲:使民心不乱的本意就是让人和万物不要有自我意识,没有自我意识,就不会有人为了,这叫无知,知,就是意识,意识源于心。无知无欲,就是让人和万物都没有自我意识,没有自我的小意识,即无私。不站在自我角度考虑问题,不局限于个人。
《庄子·大宗师》说:天机深者人机浅,人机深者天机浅。讲的也是一样的意思。
所以对于修行而言,一定不能有太多的小聪明、机心,有聪明、有机心不是什么好事。相反,只有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才能与“道”接近。所以《论语》里有一句话:刚毅木讷者,近仁。
中国有句老话:“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很多人都是被这个“知”所害了。佛家把这些非常聪明的人称之为“狂慧者”,他们什么都计较、什么都算计、什么都想得到,却偏偏最终什么都得不到。为什么?因为他的心里充满了“人机”,也就是心机、小聪明,心中充满了“知”,就没有安放智慧(天机)的地方了。
孔子讲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也联系此文解释。
陈鼓应:所以有道的人治理政事,要使人心灵开阔,生活安饱,意志柔韧,体魄强健。
总之,虚其心就是心要如虚空一样广大包容,实其腹不仅要满足温饱,还要腹满经纶,意志要像水一样柔软润泽(上善若水不宜过刚),固本强元,则根源坚固,法性圆通。经常要让心(民)无忧无虑,注意此处无知无欲,无知不是没有知识,无欲也不是没有欲望,结合上下文,无知应是没有私心杂念(或是机谋权变投机取巧伎俩),无欲应是淡泊名利没有邪欲心身不受干扰(或是安居乐业本分守己),要让投机取巧的智者不敢胡作非为(或是抑制内心意念和机巧贪婪兴起或膨胀),只有真正达到了清静无为的状态,心身或家国才会得到全面调理,舒畅流通!
二、王弼《道德经注》
贤,犹能也。尚者,嘉之名也。贵者,隆之称也。唯能是任,尚也曷为?唯用是施,贵之何为?尚贤显名,荣过其任,为而常校能相射。贵货过用,贪者竞趣,穿窬探箧,没命而盗。故可欲不见,则心无所乱也。心怀智而腹怀食,虚有智而实无知也。骨无知以干,志生事以乱。
贤,就是有能力。尚,是以美好的名节嘉奖的意思。贵,是形容兴隆。如果能做到人才能否任用一律依据才能,有没有嘉奖又能如何?如果能做到器物能否使用一律依据功能,贵重价格高又能怎样?崇尚贤能、显要名节,荣耀大过了作为,需要经常拿两者相比较才能使获得的荣耀和做出的贡献相匹配。贵重的物品大家都愿意使用,贪婪的人拼命追逐,就好像进了门又想进箱子那样地渴求,连生命都在所不惜地抢夺。所以见不到可以引起欲望的东西,也就没有什么使心迷乱的。要让百姓心中怀有智慧而腹中怀有食物,心中虚无才有智慧,腹饱才能没有迫切的欲求而不去用智谋手段谋求温饱。骨骼因为什么都不知道才能坚强地支撑整个身体,虚妄的想法和动机则惹是生非而引起混乱。
三、苏辙《老子解》
尚贤,则民耻于不若而至于争;贵难得之货,则民病于无有而至于盗;见可欲,则民患于不得而至于乱。虽然,天下知三者之为患,而欲举而废之,则惑矣。圣人不然,未尝不用贤也,独不尚之耳;未尝弃难得之货也,独不贵之耳;未尝去可欲也,独不见之耳。夫是以贤者 用而民不争,难得之货、可欲之事毕效于前,而盗贼祸乱不起。是不亦虚其心而不害腹之实,弱其志而不害骨之强也哉!
崇尚贤能,则人们耻于比不上别人而相争;珍视难以得到的器物,则人们不愿意别人有而自己没有,所以不择手段地谋取;见到能引起欲望的东西,则人们怕自己得不到而产生混乱。虽然这样,天下都知道这三样能引起灾祸,想废除抛弃它们,这样就糊涂了。圣人不是这样,不是不用贤人,只不过不崇尚,不以贤人为榜样罢了;不放弃难得的器物,只不过是不那样珍视,不让人们觉得它是宝贝;不丢弃可以引起欲望的东西,只不过不让人们注意到而产生欲望。所以启用贤者而人们不相争,难得的器物、可以引起欲望的东西都放在前面而盗贼祸乱不兴起。这不也就像心灵空虚而不影响生活的温饱,意志薄弱而不影响骨骼的强壮吗?
今将举贤而尚之,宝货而贵之,眩可欲以示之,则是心与腹皆实也;若举而废之,则是志与骨皆弱也。心与腹皆实则民争,志与骨皆弱则无以立矣。不以三者眩之,则民不知所慕,淡然无欲。虽有智者,无所用巧矣。因三者之自然,而不尚、不贵、不见,所谓为无为也。
现在崇尚贤者、珍视宝物、展示可以引起欲望的东西,就是精神和物质生活都充实了;如果把这些都抛弃,那就是灵魂和肉体都虚弱了。精神和物质生活都充实,人们就会相争;灵魂和肉体生活都虚弱,人们就无法维持生存了。不展示上面三种东西让人们眼睛迷乱,人们就无所倾慕、偏爱,而恬淡没有欲望。虽然有聪明机巧的人,也无处施用他的智巧了。让上面三种东西的自然地按规律发展,而不人为地崇尚、珍视、展现,就做到了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