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上审辩式思维的培养方法
(2018-05-03 22:13:07)
标签:
审辩式思维 |
分类: 教育随想 |
作为深度学习的重要思维方法之一,“审辩式思维”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究竟什么是“审辩式思维”?如何使用这种思维方法?
在相关文献中,关于审辩式思维的定义至少有十几种。综合不同定义,我们认为可以用12个字描述审辩式思维,即“不懈质疑,包容异见,力行担责”。
具有审辩式思维的人不会轻易相信家长、教师、领导、专家和权威的说法,他们会用自己的头脑独立进行思考,不懈质疑。他们会想:家长、教师、领导、专家和权威们这样想、这样说、这样做,那么,我自己应该怎样想、怎样说、怎样做。他们会根据自己的思考、学识、情感、经验和理性作出独立的判断。这是一个审问、慎思、明辨、决断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的是审辩式思维。他们并非一概地拒绝和反对他人的意见,而是在经过自己的思考后,作出自己的判断,接受或者拒绝他人的看法。
具有审辩式思维的人,不是“手电筒只照他人”,不是仅仅质疑他人,他会“双向质疑”,既质疑他人,也质疑自己。他会想到,别人可能是错的,自己也可能是错的。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老师问“你是怎么想的?”、“你有什么感想?”等固定的问句。
这样的问句,其目的就是考察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但总感觉还不够深入,我们不妨在此基础上,试着追问——
“你为什么这么想?”
“反驳你的同学会怎么说?”
第一问句是让学生说出想法的证据,有理还要有据。
第二问句是全方位思考问题,对待问题更客观、更全面,当然,也会更准确。
在学习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文本,更要通过训练,让学生养成勤学好问、公正客观、自我矫正的思维习惯与思维品质。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