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帮新闻】古城记忆之传说中的沁阳城墙(一)

沁阳古城墙,如今只剩下东北隅几段低低的残破的墙垣,千疮百孔,杂树乱草丛生,挣扎着,躲在树荫与新修的高楼下,了无生气,完全失去了它的本来面目。如果不是近旁新立的《野王古城》的标牌,有谁会想到它那宏大的气象,伟岸的雄姿,坚牢的躯体,历经千年沧桑的历史?聚珍怀帮酒与您分享《古城记忆之传说中的沁阳城墙(一)》。
关注聚珍怀帮酒微信 获取更多精彩信息
http://s8/mw690/005SHAz2zy6P4unX5ifd7&690
民间俗语云:沁阳城墙砖包土,周长九里十三步。意谓城墙坚牢,外砖内土,而围绕一周九里十三步长。外砖内土,依然如故,自不待言,周长果真如此吗?那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我在中学读书。出于好奇,星期天与几个好友循城墙步量。我们从东城墙开始。那时,巍峨的东城门朝曦楼已毁,只剩下残破的瓮城城垣,城垣外包的城砖布满弹孔,有的已经坍塌,直塌到护城河,变成人们过往的小路。我家的庄稼地在城东五里开外的西申召村,来往收种,常从这里经过,给我的印象是碎砖乱石,起伏不平的土路,和紧挨城墙的一幢幢破败的楼房。向北,一条窄窄的小径,两边种着庄稼,城墙更是坍塌得厉害,断壁残垣,几无完好处。
据说,四十年代解放沁阳城时,解放军就是在这些地方炸毁城墙,攻入城中的,这些断壁残垣,正是革命年代的遗存,解放沁阳的标志。
城东北隅,传说中的二十四孝之一的郭巨楼已不复存在,连遗址的影子也没有,而北城拐角处的禹王阁,阁楼已毁,尚留有禹王台的遗址,一些琉璃瓦的碎片,在阳光照射下闪着或黄或绿的残光。原来禹王台雄踞城墙之颠,北守沁河,南抚城廊,气宇轩昂。禹王台上建有禹王阁,“覃怀底绩,至于横漳”,大禹在怀川一带治水,古史中多有记载,但遗址大都湮灭。唯有禹王阁,是唯一的纪念。禹王阁建在北城上,尚有镇慑沁河的意思。禹王阁上悬挂一联云:“敷土自横漳,永怀底绩;导河从少水,同庆安澜。”台上原有一个石瓮,高二尺,圆四围,状如石臼。传说是禹王遗下的镇台报警之宝,可知旱涝,可报水情。旱年,石瓮干燥,吹之不鸣;涝年,石瓮潮湿,凝水滴滴;沁河要涨水时,人若拱嘴而吹,声震城宇,警报全县,人称老石瓮。当历史坍塌了禹王台巍峨的楼阁,人们连座基下的夯土也一起挖走时,唯独没有谁敢动一下这座石瓮,任它滚落到城墙脚下的一个古井旁。我们去的那天,天气晴和,石上未挂水珠,自然也没有吹响。若干年后,它被人拉回放在离我家不远的仓胡同通向禄米仓那块空地的老槐树下,泥土满身,已非昔日面目。时值晚秋,天气阴霾,它孤零零地靠在槐树的老干上喘息,自下而上湿漉漉地潮,还挂着大小不等的或豆或麦或米粒样的水滴,一阵旋风刮来,瓮嘴发出沉郁的闷闷的声音。如今,它和老槐树一样,踪迹已没,不知埋在谁家的墙脚底下了。
沁阳古城到底有多大,东西南北共五个城门(西侧有两个城门)分别在什么地方!明日《古城记忆之传说中的沁阳城墙(二)》为您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