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方山子传》教学设计

(2015-09-27 11:52:21)
标签:

情感

分类: 如琢如磨之教学案例

方山子传

             

         绩溪中学  张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以及文言特殊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明确方山子的独特个性与人生取向,体会作者借传主形象体现自己情志的笔法,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积累文中重点字词句式。

2、感受和理解传主与常人迥异的生命取向。

教学难点:

深层理解打动作者的方山子的“异”的内涵。

教学方法:

诵读、自主合作学习,交流讨论、点拨

教学用具:

PPT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创设情境

出示“河东狮吼”的图片,引出故事原型——方山子。

二、整体感知,积累文言语汇

(一)一读课文,把握字音

里    然    从两        九年   阀    狂     污             帽     于眉间

(二)二读课文,梳理字词

1、通假字

前十九年( 

于眉间(“见”通“现”,显现)

往往狂垢污(“阳”通“佯”,假装)

2、古今异义

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妻子)

2、重点字词

与公侯(等同,相似)

精悍之犹见于眉间(神色)

见其所帽(戴)

3、词类活用

食(名词作状语;以庵为居,以蔬菜为食)

见方山子两骑(从,使动用法,使……跟从)

4、文言句式

然终不遇(被动句,不被提拔重用)

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判断句)

何为而在此(宾语前置)

鹊起于前(状语后置)

(三)三读文本,了解内容

全班齐读课文

三、研读课文,把握主旨

1、作者选择某人作为传主,一定是对方身上有着某些令他特别感兴趣的东西,那方山子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方山子档案

 姓名

 陈 

绰 

方山子

 职 

隐 

 籍贯

洛 

现住址

光、黄间岐亭穷山间

 

家庭

情况

家庭背景

世有勋阀,当得官 。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 

当前状况

徒步往来山中。庵居蔬食。环堵萧然。 

   

  成 

  长 

  历 

  

 

少时

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稍壮

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纵马射鹊,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晚年

遁光黄间,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人莫识也。显闻富贵,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妻子奴婢皆有自的之意。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

2、对于这样一位隐士,苏轼却“耸然异之”,那么方山子的“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异:少年侠气而晚年避世   二异:环堵萧然而怡然自得

三异:文武全才而终生不遇   四异:世有勋阀而山居隐逸

3、苏轼为何写这个“异人”?

引出写作背景

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怀才不遇,与方山子遭遇相似。一个是读书没有受到赏识的陈季常,另外一个是当官不受重用的苏轼,两人可谓同是天涯沦落人,惺惺相惜。

其实,文中有一个细节已经表达出了这层意思,请找出。(第二段)

4、由此看出苏轼写作本文仅仅是为了记方山子其人吗?还是另有深意?

一方面赞赏方山子淡泊自守的高洁品德;另一方面“借他人之酒杯,浇胸中之块垒”,流露出同为不遇的感慨;同时还折射出作者在被贬到黄州其间的真实心态。

四、课堂小结

对照方山子,作者找到了人生失意时的生命抉择。我们的人生也应该向方山子那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应该坚守生命的达观。

学生齐读课文

五、作业设计

1、熟读全文

2、文似看山不喜平,作文最忌平淡,请问此文是如何打破平淡,塑造丰满形象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