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动物成语英译

(2015-11-22 15:41:13)

小学英语学科

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动物成语英译

——以小学英语故事词汇为例

常德市武陵区工农小学    黄丽

                                         

内容摘要:

成语是汉语中使用广泛的一类词语它以形象的联想和比喻使语言变得更为生动有力其中涉及动物的成语多如牛毛。要把这类动物成语恰如其分地翻译成英文是翻译中的一个难点。在英汉语言中存在大量动物成语文化的差异导致人们对同一动物引起相同的或不同的联想而有时为表达同一联想或喻义会采用不同的动物形象。本文基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分析和论证功能对等理论对汉语成语英译的必要性和和可行性,并将其应用于汉语动物成语的英译,以期更好指导小学英语故事词汇教学实践。

关键词:

功能对等理论、动物成语翻译、故事词汇教学

 

 

    关于翻译,翻译理论家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观点。在中国,最流行的理论是严复提出的“信、达、雅”,而在西方国家,最流行的是“等值、等效、功能对等”,这些观点是相互影响和补充的。在英汉语言中存在大量动物习语,它们常被用来喻人寓意。但由于文化的差异,英汉动物习语中所采用的动物形象及其引起的联想意义有所不同。本文探讨了翻译中英汉动物习语的差异,并根据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提出了相对应的翻译方法,以期达到两种语言和文化的有效交流。

虽然翻译有不同的侧重点,但都主张翻译必须表达原文的内涵,忠实于原文的风格。所谓忠实表达原文的意义,是指忠实地表达原文的字面意义、形象意义和隐含意义。但不是说原文中所有的表达都同时具有这三种意义。也许有的只有字面意义,但没有形象意义;而有些可能有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但缺乏隐含意义。文化的差异在翻译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矛盾,这时,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就必须服从其寓意。任何两种语言都不可能是完全对等的,它不可能完全对等地再现原文的三种含义。有时形象相同,但隐含的意义不同。在这种情况下,译者首先要考虑的是准确地表达其寓意,将原文的形象改为该外国读者所熟悉的其他形象。

    文化差异的存在给交流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这也是翻译的最大障碍。当一种语言翻译成另外一种语言时,译者不但要彻底地理解这两种语言文字,而且必须深刻了解这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在中国,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汉语的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成语的语义具有完整性,有些成语从字面上不难理解,如“小题大做”、“后来居上”等;而有些成语必须知道来源或典故才能懂得其意思,如“朝三暮四”、“杯弓蛇影”等。在成语翻译方面,通常会用到以下几种方法:

1.汉语成语及其英译的意义

    所谓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通过夸张、借代、比喻、映衬等各种修辞手段锤炼而成的固定短语。成语是汉语中的精华,反映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特色。汉语成语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大量的文化特征和文化背景,具有鲜明的形象和比喻,带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民族色彩,音律和谐,言简意赅。汉语成语来源于人类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归纳起来主要产生来源于历史故事或事件、寓言故事、民间谚语、动植物名称和人名地名等等方面。外国读者经常会碰到与动物名词有关的习语,而多数人往往望文生义,曲解其意。为了将汉语成语所承载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最大限度地传译给外国读者,使外国读者更好的理解和掌握中国的语言和文化,以便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正确使用成语。因此汉语成语的英译工作就显得尤为必要。 

1.1汉语动物成语概述

    汉语成语是随着汉民族和汉语的发展而逐渐丰富起来的,至今已有上万条。学者们对于成语来源已经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对成语的来源已经摸索出一定线索,即成语往往源自中国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名人言行和历史事件,浓缩了大量中华民族的人生经验、智慧、以及政治、经济生活中的真知灼见,同时大部分成语又具有悠久的历史,可以成为挖掘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物质文化,以及考察不同历史时期语言用词习惯的参照对象。现代汉语的成语应该包括出自古代典籍和晚近或现代产生的两类。纵观动物成语出处主要有四个方面:寓言故事、文学作品、古代神话传说、民间口语。自古以来,人类与动物就密切相处,人是动物的灵长。日常生活中,人一般不能与动物相提并论,但人类语言中仍不乏借动物的特性来形容人之特性的词语。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用语中产生的成语有很多是以动物名称组成的,例如对牛弹琴、指鹿为马等。但每个词除了具有字面意义外还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即该词所隐含的附带的联想义、比喻义、象征义及带有感情色彩的褒义和贬义等。

1.2汉语动物成语的特征

    成语的结构有不同于现代汉语结构之处,一方面成语要求表达形式简练,一般都省去虚词,往往还略去某些实词,使用紧缩形式或意会关联的组合方式。成语中的修辞手段主要包括:比喻、夸张、借代、比拟等等,而使用最多就数比喻。在动物成语中,最普遍的就是用动物形象说明抽象道理,或是借动物形象来喻人说事,因此比喻就成为动物成语中应用最广泛的修辞方法。

1.3汉语成语英译的意义

    任何能用一种语言表达的东西都能够用另一种语言来表达,在语言之间、文化之间能通过寻找翻译对等语,以适当方式重组原文形式和寓意结构来进行交际。汉语成语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在译成英文时,我们翻译的不仅是外延,还有文化内涵,如果需要,还要调整语义结构。这样,不但可以促进交流,而且能弘扬中华文化。

    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来说,双文化能力甚至要比双语能力更为重要。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的交流,而且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它的目标是打破两者之间的不同的语言障碍。帮助外国读者消除或减少语言及文化障碍。这就要求译者尽最大努力把汉语成语翻译成外国读者乐于接受的形式,恰当的翻译是根据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读者的接受程度考虑进行的。在英语中再现汉语文化,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值得我们在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中不断地去摸索和探讨。

2.奈达及其功能对等理论

    作为西方当代著名语言学家、圣经研究专家和翻译学家,奈达的翻译理论对国内外翻译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当数他的对等翻译观。

2.1奈达及其翻译思想

    尤金·奈达博士于19141111日出生于美国中南部俄克拉荷马市,并于1936年毕业于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三年后获硕士学位,1943 年获博士学位。他是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语言学家及圣经研究专家;曾经担任过美国语言学会会长,长期在美国圣经协会翻译部担任执行秘书。他精通多种语言,并在翻译研究领域取得了杰出成就,著述颇丰。他的理论对我国翻译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奈达深受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派影响借鉴现代语言学研究成果,并结合他多年在圣经翻译领域的实践经验,对翻译理论和实践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他的翻译思想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早期奈达主要根据自己在圣经翻译研究方面的成果,并借鉴美国结构主义派的观点,对翻译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描写性的探讨和研究。1964 年,奈达出版《翻译科学探索》,这是一本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著作,奠定了他在西方翻译学界的权威地位。在这一阶段,奈达提出了包括翻译科学说、对等学说、翻译交际说以及四步式翻译过程等在内的理论观点。从19 世纪 70 年代开始,奈达借用社会符号学和社会语言学的观点和方法,对自己的翻译理论进行了修正和发展,创立了新的理论模式。反应他这一时期思想的作品主要包括《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和《跨语交际的社会语言学视角》等。

2.2功能对等理论

    作为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与语言学家,尤金·奈达一直被尊称为“现代翻译理论之父”。 奈达所从事的翻译实践集中于早年对《圣经》的翻译;另外,奈达善于从其他学科中汲取知识,成功地把现代语言学的研究成果运用到翻译理论中,融合自身的翻译理论与实践经验, 从而提出了自己系统完整的翻译理论。

    奈达认为: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NidaTaber,1969:13)奈达的翻译理论是以功能对等理论为其核心。“对等理论” 最初以“动态对等”的概念提出,之后为了避免“动态”一词的表达引起误解,奈达逐渐使用“功能对等”来代替“动态对等”。不管表述为“动态对等”或是“功能对等“,其内涵意义基本相同,即强调译语接受者对译语信息的反应和源语接受者对原文的反应基本相同。同时,为了强调“对等”这一概念的灵活性,奈达在阐述“功能对等”时提出了对等的两个层次:最高层次的对等和最低层次的对等。所谓最高层次的对等指译文读者应能以与原文读者相同的方式理解和欣赏译文,这是翻译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最低层次的对等指译文读者应能透过对译文的理解,而想象到原文读者是如何理解和欣赏原文的,这是翻译对等的最低限度。(Nida,1993:118

    从奈达关于两个层次对等的阐述中可以看出,“功能对等”概念中所指的“对等”就是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对等,即两种读者反应的对等;也就是说“功能对等”理论的核心可以理解为“读者反应论”,这一译文评判标准的提出,摆脱了长久以来翻译过程中对“直译”与“意译”无休止且无结果的争论,“功能对等”理论以读者的反应对等为依托把读者这一标准纳入译文评价体系之中,对实际操作中的文本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动物成语英译

    成语是各民族语言在长期的实际使用中所形成的独特表达方式,成语是具有固定结构,在语义和语法功能上作为独立的单位来运用的词组。因此,翻译成语的过程中,考虑到英汉两种语言在结构、文化等各方面的差异,不可能实现两种语言的绝对等值,因而只能尽力实现成语的语言与文化意义上的对等。根据奈达的观点,不同的语言形式形成了不同的语言,而隐藏在不同形式的语言背后的是人类共有的思维和情感。因此,意义传递的背后隐藏着人类思维和情感的传递。在这个层面上看,“功能对等”可以在意义的传递中得以实现。

3.1汉语成语英译综述

    成语是一个社会的语言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语和英语都是有丰富成语的高度发达的语言,两种语言中的这些固定表达方式有不少相通之处。有时候,汉语成语英译时,某些汉语成语可以借用某些英语成语来翻译,尽管表达的方式不同,描写的事物不同,但表达的意义却是相同的。然而,成语翻译在多数情况下是较难的。这是因为各民族的成语都有其鲜明的特色,在某一特定文化背景下的成语所隐含的特定意义,到了另一种语言中会完全消失或部分地消失。因此,这种成语具有不可译或难译性,即使想方设法翻译了出来,也会失去原有成语所具有的光泽。一个英语读者即使可以理解译语的意思,也无法体会其中的奥妙。汉语成语的简明扼要,鲜明生动,到了译文中便荡然无存。

    同一动物在不同语言中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要把汉语中这些闪烁如金、璀璨似钻的动物成语原汁原味地翻译成英文译者必须排除汉语思维和文化的干扰用准确、贴切、符合英语习惯的相应译文正确地予以表达这既是一件趣事又是一件难事。在不同的语言中尽管有些习语在内容、用法上相似但它们的文化内涵却常常不同有不同的褒贬语气、不同的形象力量、不同的涵义或在意义上有广狭轻重之分或在用法上有新鲜陈旧之别。译者要恰当翻译成语就必须熟悉两种语言习语的文化内涵。常言道,“学习语言就是学习使用这种语言的国家的文化与习俗。”英汉动物成语有些是基本对应的有些是部分对应有些是根本不对应的我们在理解和翻译处理时应有区别地对待。有些可以在形、义和用法上全貌表现出来,有些成语的形象和喻义只取其一,有的成语可形义参半,只译一部分形象另一部分点明它的喻义。总而言之动物成语的翻译既是趣事、巧事,更是难事。我们必须仔细揣摩才能“文”、“理”兼通形意兼备!

3.2功能对等理论指导汉语成语英译的意义

    成语是经过长时间使用而提炼出来的固定短语或短句,它具有鲜明的形象和浓厚的民族文化特征。长期以来,英汉两个民族均擅长用动物来喻人寓意,因而产生了许多的动物成语。但由于中西方在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历史文化等方面存在差异,英汉动物习语被赋予不同的联想和比喻意义。    

3.2.1功能对等理论指导汉语成语英译的必要性

    由于英汉民族各具特色的文化导致英汉带有动物形象习语联想的差异。这些文化因素包括自然环境、生产活动、文化传统以及风俗习惯等的影响。以“牛”和“马”为例:由于英国是岛国渔业和畜牧业比较发达他们对马比较熟悉经常用马来比拟生活中的事物如“as strong as horse,Trojan horse”。而中国属于内陆的一个具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农业国家自古用牛耕作因而多用牛来象征某种感情或意义,如“壮得像头牛对牛弹琴”等。总之由于特定文化的影响一个民族只会按自己的文化传统对某一动物形象的字面意义与联想意义进行信息编码和解码。

3.2.2功能对等理论指导汉语成语英译的可行性

    奈达指出翻译即译义就是要把原语的信息准确输人到目的语。这一过程包括通过原语字面意义及联想意义的理解然后用最切近的自然对等语形式在译入语中再现原作的信息首先是语义其次是语体。他坚持认为任何能用一种语言表达的东西都能够用另外一种语言来表达。这里他强调,同一信息用两种不同的语言表达接受者不同却要产生基本相同的效果达到译入语读者能以与原语读者相同或相似的方式来理解同一信息。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的反应是指,他们对作品中所描绘的图像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所产生的联想和感受就习语而言如果译者对其鲜明生动的比喻形象处理得当在保证其意义不变的情况下在译入语语言中找到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能引起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相同或相似的联想和艺术感受。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通过找出动物习语表层形象和深层意义的联系确定保留、转换还是舍弃形象从而采取相应的译法。

3.3功能对等理论在动物成语英译中的应用

    不同的民族对同一动物会产生相同的或不同的联想,也会由不同的动物产生相同的联想。所谓联想意义,就是由动物形象的字面意义所引申的或附加的深层意义或修辞意义。这一联想离不开特定的民族文化背景,对于操本族语的人来说,习语中的动物形象和意义之间的联系是固定化的:即某一形象肯定而且只能引起某一种联想意义。英汉习语中根据动物形象与联想意义的对应情况,大致分为三类对应情况:(1)基本对应:英汉语言中都有大量的以动物为喻体设喻的习语,它们形象生动直观,容易产生直接的具体的意象效果,进而使人联想到它们所承载的深层喻义。由于人类文化的共性,英汉语言中存在大量对同一种动物产生的相同或相似的联想。(2)不完全对应(或部分对应):众所周知,词本无义,义随境生,同一动物词在不同的民族会产生不同的联想意义,是因为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的文化背景系统不同。英汉语言存在两种部分对应的情况:形象相同,联想不同。不同的形象引起相同的联想。(3)完全不对应(无对应):这一情况指动物习语在字面上,整体意义上和实际用法上与汉语都没有相同之处。由于英汉民族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差异,一种语言的比喻形象在另一种语言中可能无从联想,甚至毫无意义。 

    而奈达认为,翻译就是要通过原语字面意义及联想意义的理解,然后用最贴切的自然对等语在译入语中再现源语的信息。这里他强调同一信息,用两种不同的语言表达,接受者不同,却要产生基本相同的效果,能引起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相同或相似的联想和感受。但由于文化的差异,英汉动物习语中所采用的动物形象及其引起的联想意义有所不同。本文接下来探讨翻译中英汉动物习语的差异,并根据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提出相对应的翻译方法,以期达到两种语言和文化的有效交流。

3.3.1 喻体相同,喻义相同——直译法

    由于人类生活在同一个世界里,人们从动物的基本属性这一角度去认识动物,自然会产生相似的联想,英汉语中的某些动物习语也就具有相似的喻义。基于英汉语言中对某些动物的共识,某些动物习语在英汉语中的形象和比喻意义是相同的我们完全可以采取直译法,既保留了原语形象,又体现了深层意义,达到了形式和意义的完全对等。例如:用公鸡比喻骄傲:as proud as cock;用驴比喻愚蠢:as stupid as donkeycrocodile tears 的喻义已为普通汉语读者所熟悉,我们可以把它直译为“鳄鱼的眼泪”。再如:“鹦鹉学舌”可译为to parrot what other people say

3.3.2 喻体不同,喻义相同——套译法

    比喻的民族性使得中英两个民族在表达相同或相近意义时使用不同的喻体,这样就形成了喻义相同而喻体不同的现象。有些汉语和英语习语中的动物形象虽然不同但它们的寓意却是相同的,这是由于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相同的喻义被赋予到不同的动物的身上。这时候我们可以套用汉语中相似的动物习语来进行翻译,即将一种动物形象转换为另一种动物形象。表面上两者在形式上存在着差异,但在深层的意义和风格上却实现了对等。例如:在比喻喝得多或酒量好时,汉语选用“牛”为喻体(牛饮),而英语却用“鱼”比喻(drink like fish);比喻某人急不可耐时,中国人说“像热锅上的蚂蚁”,而英语用“像热锅上的猫”(like cat on hot bricks)cannot sell the cow and drink the milk(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如鱼得水(to like duck to water)。

3.3.3 喻体相同,喻义不同——意译法

    有时候同一种动物在英汉语言中表示同样的概念意义,但却具有不同的比喻意义。其中较为突出的例子就是中西方文化对狗截然不同的联想。在西方文化中,狗的形象是正面的,狗常被认为是人的良友,与狗有关的词语多是褒义的,所以才会有Every dog has his day(比喻凡人皆有得意日)。东方文化注重的是狗的负面特征,狗往往使人联想到令人厌恶的东西或人,如走狗、狗眼看人低等。有时同一种动物在两种语言文化中的联想意义相差甚远,在译入语中也没有与之具有相似联想意义的其它动物。在翻译这类习语时就只能舍弃原语动物形象,而以意义的翻译为主。这种方法虽然牺牲了原文中的动物形象,但却相对准确地保留了其喻义,达到了功能上的等值。例如:to have other fish to fry(有别的事要做);人心不足蛇吞象(No man is content)。

3.3.4 喻体空缺——直译加注法

    一种语言用作喻体的动物在另外一种语言中不用来打比喻,即在后一种语言中出现喻体空缺现象。“牡蛎”在汉语中指一种有壳的软体动物。而在英语中oyster指守口如瓶的人,

话少的人,所以才有dumb as an oyster(沉默寡言)。还有一些动物形象在另一种语言中根本无法引起读者的联想,其中的形象直译后译文读者不能理解其含义,对其进行意译又会失去其原有的形象性。对于此种动物习语,可采用直译加注法。即译文可直译出其字面意义,再点出深层意义,使译文形象生动,体现出原文的风格和韵味,达到了功能的最大对等。如It was packed like sardines(塞得像沙丁鱼罐头一样,拥挤不堪)。再如:黄鼠狼给鸡拜年(The weasel goes to pay his respects to the hennot with the best of intentions)。

4. 结论

功能对等理论是翻译理论中的重要原则,是翻译忠实性体现的基本保证。由于英汉文化在许多方面固有的差异,在动物习语的翻译过程中,需要灵活运用功能对等理论,以译入语读者及其所处的文化为导向,以达到形式、意义及风格等各方面的协调统一,避免因文化内涵差异而造成理解上的困惑和误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