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鲍君微《关山月》注释新说
横吹曲辞
押庚韵
高高秋月明,北照辽阳城。
塞迥光初满,风多晕更生。
征人望乡思,战马闻鼙惊。
朔风悲边草,胡沙暗虏营。
霜凝匣中剑,风惫原上旌。
早晚谒金阙,不闻刁斗声。
一 注释:
1.关山月:乐府旧题,属横吹曲辞,押庚韵,多抒离别哀伤之情。《乐府古题要解》:关山月,伤离别也。
2.鼙(皮):古代军中用的一种小鼓。
3.惫(备):极疲倦。
4.虏:古代对敌方的蔑称。
5.谒(业):拜见,进见。金阕:指天子所居的宫殿。
6胡沙:西方和北方的沙漠或风沙。
7塞:边界上险要地方,边关。迥:远也,遥远的样子。
8.晕,是指悬浮在大气中的冰晶(卷云、冰雾等)对日光或月光的折射和反射作用而形成的一组光学现象。太阳或月亮周围形成的光圈,此指沙漠沙圈、风圈。
9.更生:更新。
10.胡:对敌寇的蔑称。
11.刁斗:古代军用的铜锅,可以做饭,也可以用来做鼓打更。
二
译文与 解释:
一轮秋月高高的照耀在漠北边关的辽阳城,遥远的边塞,萧瑟的秋风吹着带晕的或明或暗的月光,在荒凉的沙海中徘徊、更替、变幻。战马闻鼓声,在这苍凉、寂静的关塞上不由得使守边的征夫们想起这边关上频起的战事而越发思念故乡。萧瑟空虚、冷落荒凉的北风吹的黄沙使敌寇的营地昏暗如草丘。漠北荒原上的沙(朔)风极疲倦吹着的战旗沙沙鸣响,匣中宝剑凝结成霜闪着寒光。早晚只遥拜天宫,而不想闻听战鼓声与厮杀声,渴望停止边塞上的漫无休止的冲突与战争,谴责战争造成的巨大牺牲和给无数征人及其家属所带来的痛苦,歌颂将士们血洒疆场的守土戍边精神,沉思着一代代人为战争所支付的沉重代价。
三 作者简介:
唐,鲍君微,女,生卒年不详,记载其活动于唐德宗建中至贞元(780—804)前后,字文姬,女诗人,德宗贞元中期寡居,无兄弟,奉母以生,德宗贞元十四年(798)召入宫,预宫廷唱和,每唱和,赏送甚厚。百余日后以母老乞归养。与尚宫五宋(宋若昭五姐妹)齐名。《惜花吟》和《东亭茶宴》是她书写宫人的写照。事迹散见君徽《乞归疏》、《奉和麟德殿宴百僚应制》、《旧唐书·德宗纪》、《唐诗纪事》卷七九。《全唐诗》存诗四首。她的诗大都从容雅静,而不故为炫耀。其中一首为应制诗也无非是“文物盛中朝,圣祚山歌固”那一套,缺乏生气。乐府《关山月》作边塞之声,没有须眉气。
四 诗作历史背景:
此诗可能是作者的晚年作品,因为其晚年正处于边关战火连绵的年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