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何必
何必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071
  • 关注人气:10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咏辽阳·明·韩成训《辽阳八景》注释新说

(2014-11-26 16:11:45)
标签:

历代名人

诗咏辽阳

明韩成训

辽阳八景

注释新说

分类: 明朝
                                          明· 韩成训《辽阳八景》注释新说 

                         其一、望京(1)
                        七言律诗  押萧韵

              身在江湖心在庙,登楼见日动长谣。

                杖藜叹世恶长苦,授简题诗兴亦遥。

    画栋珠帘江渚(主)映,(2)城高径仄旆(沛)旌(京)摇。(3)

      凭高欲上呼闾(驴)阖(禾),辽水东西尽寂寥。

                      广佑雄图(4)

             西北禅林出廓偏,当阶宝塔对金仙。

             顶芦月在光同照,层铎钟虚韵独传。

             立地却愁鳌背负,凌霄应碍鸟飞还。

             转轮还是推来易,谁与苍生结善缘。
                        其三、太水环带(5)
              燕丹昔日避秦兵,衍水今传太子名。

             渠口远从千涧出,边头近倚一川平。

             斯干自入维熊颂,如带应同白马盟。

             向晚渡前争利涉,隔林烟雨棹歌行。
                       其四、千山列屏(6)
              层叠千山五寺藏,石门南面俨成行。

             银屏去雪山阔,锦帐春回金谷长。

             岚暗虎龙深隐伏,气蒸云雨结微茫。

             无人拈出生花笔,辜负当年五色祥。

                       其五、香岩佛梦(7)
              香岩高耸映中峰,左右坡陀建寺重。

                火宅无期僧自定,灯朝(8)有梦佛留踪。

             笙簧松远飞巢鹤,云雾潭深睡伏龙。

             始悟无生原不染,顿令心地欲相从。
                       其六、华表仙桩(9)
              丁令千年已化仙,归来轶事古今传。

             泠泠(灵)仙语人民后,(10)戛戛鹤鸣城郭先。

             石磴长苔青润露,丹炉绝火紫销烟。

             秦皇汉武俱成诳,韶舞歧鸣凤可甄。
                       其七、首峰泉瀑(11)(12)
             首山地抱自逶迤,远望昂头似建旗。

            台号青云来不定,泉飞白水去如斯。

            因知魏将连营处,并忆唐王驻跸时。

            惟有城名今异旧,中原弃地使人疑。
                       其八、陀洞悬珠(13)
            佛洞高深(14)景物殊,洞檐平涌石如珠。

           只将金蓖开蒙眼,更揭尼珠照昧途。

           在石恐随雷雨动,悬岩端与月星符。

           登临身在浮云外,为取瑶华咏步虚。

                    一 注释:

   1. 望京辽阳城西南角楼望京楼,明代辽阳一景,今荡然无存, 京“杰构”,我认为应为望京楼”

         2. 江渚:水中的小块陆地。
              3. 旆(沛)旌(京)
用羽毛
镶边的旗、镶边的旗。
            4. 广佑寺:明代辽阳一景始建于东汉,皇统五年(公元1145年),金世宗完颜雍之母地洪原(法号通慧圆明)在辽阳落发为 尼。朝廷出巨资扩建寺院,御敕寺额“大清安禅寺”,并为其在寺旁另建“垂庆寺”尼院别居。正隆六年(公元1161年),完颜雍于清安寺      政变称帝。元代改称“广佑寺”。供武五年(公元1571年)广佑寺达到极盛,有殿宇近二百间,规模堪称东北之最。康熙廿一年(公元 1682年),清圣祖玄烨驾临广佑寺,留有《广佑寺》诗一首。光绪廿六年(公元1900年)广佑寺为义和团活动场所。同年,沙俄镇压义和团,烧毁广佑寺。公元2002年在旧地偏东重建。
       5. 太水环带:明代辽阳一景,太子河古称衍水,燕太子丹逃亡于此,故名,流贯本溪、辽阳境内。因太子河水环城东、城西、城北,宛然若带而名之
    
 6. 千山列屏明代辽阳一景。
千山列屏就是屏藩独峙,屏藩独峙在千山龙泉寺,千山在明代是辽阳辖内,现在鞍山辖内。所有的资料都认为千山罗列如屏,就是千山列屏,我以为千山太大了,景点也特别的多,八景之一“千山列屏”是特指,不可能是泛指,千山列屏只是千山中的其中一个景点,我认为就是龙泉寺的屏藩独峙,
    【注释】
   ①五寺藏:指处于千山之中,始建于唐而盛于明的五大名寺:祖越、龙泉、大安、中会、香岩五寺。
   银屏:银白色的屏障,喻雪后的千山。锦帐:五彩的绣帐,喻春天的千山。
   ③五色祥:指五色祥云。传说五色云现,必有状元出。千山曾出现过五色云。
   【简析】这首诗写千山群峰层叠,花木葱郁的奇异景致,以及千山在季节变换时,所呈现的不同景象。
       7. 香岩寺明代辽阳一景,位于千山仙人台旁,现在鞍山辖内。据寺内碑文记载和建筑风格可以证明,香岩寺始建于辽代,当时规模较大,由于火灾或水灾等原因废弃。到了明代正德年间重新修建,后经公元1732 年、 1752 年、 1779 年、1786 年1837 1884相继扩建逐步形成现在的规模
             .灯朝:辽化石刻牌写蹬朝,我认为灯朝”较妥
      9. 华表仙桩明代辽阳一景,在辽阳城内的旗仓(旗人的仓库)附近,现已没,在九十年代,在旗仓附近有一条南北街叫旗仓胡同,顺着该同往南走的西南方有一条草仓胡同,是旗人存放草料的地方,现已经没了, 胡同已变成了宽马路,地名已不存在了 华表仙桩早已荡然无存我查了我手里的所有书及网上资料,也没弄明白华表仙因的“仙因”是什么意思,我迂腐认为是古人把“仙思”误写为“仙因”,有的写“华表仙桩”,也就是“华表柱”,我认为是对的,在这里我写“华表仙”,也许是一家之言吧
              10. 泠泠(灵):形容声音清越。
     
      11.  首山:明代辽阳一景,
位于辽鞍公路旁,历史上很多重要的战事如司马懿征公孙渊、唐王东征高句丽、日俄战争等多发生在这里,唐王李世民御驾亲征曾驻跸于此南山坡上的清风寺据辽阳县志记载,明朝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在唐代旧址上重建清风古刹。乾隆44年(公元1779年)、咸丰7年(公元1857年)公元1993年各重修了一次
           12.  泉瀑:明代辽阳一景,早年就根本不见踪影。
           13.  
陀洞:明代辽阳一景,传说此洞在太子河东岸的山脚下,今
荡然无存
              14.  
“高梁”景物殊,我认为应为佛洞“高深”景物殊,比较妥当
        以上有的【注】笔者大胆地颠覆了以往的解释提出新的解释与注释,乃一家之言,不知妥否,请指正
                                                      二  作者简介:
       成训,嘉靖监生、诗人,自称襄平千山人”。明宪宗时辽阳人,祖父、父均镇守辽东。
                                             三解释与译文:
      明代辽阳八景 这首诗是历史上第一组描写辽阳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文学诗篇。
    明时,辽阳八景为:望京角楼、广佑雄图、太水环带、千山列、香岩佛梦、华表仙桩、首峰泉瀑、陀洞悬珠。随着时代变迁,时光流逝,到了清代,辽阳八景为:华表仙桩、龙王夜渡、神灯孤照、白塔晚晴、魁阁凌霄、双桥卧虹、松柏琴声、首山樵唱。而今这些历史美景在数次战争的洗礼后有的已不复存在了,千山和香岩寺二景现划归于鞍山辖内,望京楼毁于明末的战火,辽阳城墙也只存20余米墙基了(在市中心医院北、紧邻早市北的平房旁),广佑寺一景只存白塔而消弥了殿宇,(广佑寺于公元2002年在旧地偏东重建。)“华表仙”和“陀洞悬珠”遗址却是荡然无存了,只有太子河和首山还在,然而也难免水枯泉干、山矮峰秃了,可诗人的精彩的诗句,在传唱,在传承,不仅记载了古城辽阳的历史地位与家乡的美景风貌,还给我们留下了对古城的追忆,对美好家乡的向往,以怀古的幽情作为辽阳人,感到骄傲与自豪,感谢诗人的诗情画意,让明代的辽阳八景还栩栩如生,诗人功不可没,后人不会忘记诗人,不会忘记家乡不会忘记辽阳旧八景,展望辽阳新八景
                                     诗作历史背景:待考。
                此诗搜韵网没有,其五、六、七、八入选辽阳龙鼎山石刻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