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著有诗作《丽春》:百草竞春华,丽春应最胜。少须颜色好,多漫枝条剩。纷纷桃李姿,处处总都移。如何此贵重,却怕有人知。
此诗写丽春花,既非感遇,也非抒情。而着力于客观地绘花描草,这在杜甫诗中并不多见。
“百草竞春华,丽春应最胜。”表达诗人对于丽春花由衷的赞美心情。在春光明媚,草木争发,百花竞艳的季节,丽春花以其天生丽质压倒群芳而居百花之首。这种从大处落笔的写法,既概括了广阔的空间,又显示了特定的时间,给人以凌空远眺,俯览环宇的感受。
“少须颜色好,多漫枝条剩。”诗人的笔锋自高而降,由远及近,准确地抓住了丽春花的习性与特征。丽春花给人的审美享受,既可以在其“少”——一株一朵,又可以在其“多”——一丛一片。“少”则以它鲜明的颜色取胜,“多”则由于丽春作为柔干植物,其漫生的枝条显得那么繁茂,那么昌盛,允溢生气与活力。
“纷纷桃李姿,处处总都移。”紧接着,诗人以人们津津乐道普遍赞美的桃李之花与丽春相比较,突出丽春卓然不群的特质。人们一般总是叹赏桃花、李花的芳姿。其实艳艳一片的丽春花,不是与纷纷桃李花一样明丽光鲜吗?然而,更为可贵的是,丽春不像桃李那样随遇而安,处处都可移栽,到处都能成活。丽春有它的傲骨,随意移栽便会枯萎,它依恋故土,与桃李相较自有贵贱之别。
“如何此贵重,却怕有人知。”最后两句自问自答,为全诗的旨意作了进一步发挥:原来丽春之所以如此值得人们珍重,不仅在于它“根深固难移”,而且因为它具有令人尊敬的品质——不追求虚名,不炫耀自己,默默开放,“怕有人知”。诗人在对丽春花特性的客观描述中,不知不觉地将其人格化了,表达了他对人的一种行为准则的赞赏。
总之,这首吟花之作从具体刻画入手,以对比手法突出丽春花的特征,以小见大,由浅入深,发掘其深层内涵,传达出深刻的寓意。此诗以“纷纷桃李姿,处处总都移”为背景,衬托丽春的“难移”与怕人知的可贵习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