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杰出爱国诗人杨万里著有诗作《腊梅》:天向梅梢别出奇,国香未许世人知。殷勤滴蜡缄封却,偷被霜风拆一枝。
这是一首吟咏腊梅花骨朵刚刚绽放的一首诗。
“天向梅梢别出奇”,把全诗的主角,主动者都假设为一个人格化了的天公和一个与天公捣蛋的霜风,天公“别出奇”,诗人的构想也算得上是“别出奇”了。“别出奇”劈头一句,没头没脑,却在读者心中构成悬念:天究竟怎样“别出奇”,又怎样“向梅梢别出奇”呢?
“国香未许世人知”,次句仍然只是加深这“别出奇”的悬念而并不仿解答。不过,读者心理上的铺垫还是有的,先出“梅梢”,次出“国香”,却也隐隐约约透露出一点蜡梅的消息了。
“殷勤滴蜡缄封却”,第三句的主张仍然是那个人格化的天公,仍然是“别出奇”的进一步的加强而不是答案,悬念还是没有解决。只用“滴蜡”二字,继“梅梢”“国香”之后又作了第三次点染,使形象更逼近蜡梅。古人寄信,将写好的信笺装入信封以后,还要在封口上滴蜡,以示殷勤珍重。蜡梅在枝头尚未开放时,也的确非常类似信缄封口上的蜡珠。“却”字在这里是语助词,表正在进行式。“缄封却”与第二句的“未许”互相呼应,也照应了首句的“别出奇”,仿佛这个人格化了的天公在别出心裁地恶作剧,故意要向“世人”保密,不让你偷窥我这深藏的“国香”似的。
“愉被霜风拆一枝”,陡起波澜,却又引入一个人格化了的“霜风”来与天公弄巧,故意漏泻春光,偷偷地把“梅梢”“滴蜡缄封却”的“国香”向“世人”透露。“拆”字的针对性非常强,你要“殷勤缄封”吗?我偏要偷偷地“拆”开;你要“未许世人知”吗?我偏要让“世人”知道。反复品味,真的觉得杨万里实在是非常善于“别出奇”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