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瓷器鉴赏之陶瓷鉴赏术语图文解析

标签:
365 |
分类: 重要信息 |
古瓷器鉴赏之陶瓷鉴赏术语图文解析(第一期)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0922/9f32d67289884e2e8f756ecd8f8fe3a7.jpeg
胭脂粉:指的是古瓷上后出火石红。经天长地久的后出火石红,久置不动表面会呈粉状,浮在表面象从胎里冒出来的,色彩鲜嫩,故而称胭脂粉。近百年出土的古瓷也会逐渐生成胭脂粉,有的胭脂粉深入瓷土的颗粒中,耐水洗。年代短的、包含新作的只浮在表面不耐洗。另百年前传世若经抚摸,也不显粉状,而显包浆亮感。故胭脂粉者可用于判断出土的年份长短。吐筋线上泛火石红,则是典型的胭脂粉。单是这一条,就不是近几十年的伪作。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0922/3a033922538643d6837653a4c5deaa2a.jpeg
无机物釉变:无机物会起变化和变色,一时难以让人理解。其实在玻璃、水泥、砖瓦、石灰等生产行业中有句术语叫活性。就是说这类无机物经高温后会要产无机物釉变生活性。有的可快速显示,如水泡石灰;有的慢速显示,如砖块的粉解要好几百年。而古陶瓷黄皮白砂、黄皮白瓤、白钉黑口、鳝鱼血缝等特征的形成则需更长的时间。白钉黑口、黄皮白瓤、黄皮白砂的形成间有很多相类似的因素。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0922/6c97a0e32a3d444f9247c2797477ea62.jpeg
黄皮白瓤:化妆土具有掩饰粗胎的功用,也有为掩饰黑胎的,另有一种紫金化妆浆是为了产生紫口铁足效果的,更有一种含铁极高的灰黑色化妆桨,是为了让窑成时瓷器釉表面产生鳝鱼血线的。在古瓷的白色化妆土上,会显示一种后人无法仿制的特征,即化妆土的外表层深黄,向内则渐渐转淡,以致内底层仍保持原本的白色,故前人称黄皮白瓤。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0922/029debc2598d4e3c9acfec3527ba7b22.jpeg
白钉黑口:说的则是白色或灰白色支钉,若其内质含铁元素高,千百年后其白色支钉断口会渐变成黑色,俗称黑口。湖南电视台《东方寻宝》(一八八七一八二七六二五)宋元之前的汝、钧、官、哥等瓷器上均可找到。先前在烧造时,为了防止陶瓷与套匣烧粘在一起,采取了垫渣、垫高岭土、垫饼以及使用支钉的方法。支钉一般系由耐高温材料所制成,本身就有色差。白钉黑口的出现,前提须是支钉的含铁量高,若是偏少,则呈现的只会是灰黄口。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0922/5f0cc08ae2544c6883da7c56aab448d3.jpeg
塌底:永乐早期瓷器在平砂底有一种特殊现象,即瓷器的底部因在烧窑时变型而往下榻,多出现在底直径大于十厘米以上的器底,出现塌底的一般是较细腻的平砂底。出现塌底的底部相当厚实。或因塌底处瓷土不耐高温引起的,其与器身非属于同一材料,至于为什么底胎要用偏细瓷土还不清楚。也许是为后期红胎白胎相拼接的瓷艺作探索。伴之塌底的官瓷,后出火石红较重。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0922/fd2175d5d2454f6b98deded559784917.jpeg
黄皮白砂:汉代之前的陶瓷,其胎表会呈现有较大的白砂粒,历经千多年其表层会变成黄褐色,从砂粒表面向内层转化并有一定的厚度。外表黄色重,向内显现出砂粒白,故称黄皮白砂。古瓷色彩是伴随岁月逐渐起变化的,其较大的白砂转为黄色,而其它细小的则转灰、黄、红、紫、黑。从外表上看去是紫黑色的陶器,经打磨去皮会发现内层是白灰和淡黄的。在紫色表面凹处,可以找到火石红斑点。在黄灰色的古陶表面凹处,可以找到火石黄斑点。
古瓷器鉴赏之陶瓷鉴赏术语图文解析(第二期)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0922/ee109b561b4d4b52b2c7252206aa3c30.jpeg
古钧动感:元代以前金钧、宋钧、辽钧和五代钧,甚至还包括唐钧以及原始隋钧,其窑变中无论是否显红,都可以看到釉面动感的特征,其包含玫瑰紫、海棠红、蓝卷云、绿卷云、黄卷云、红卷云和玛瑙彩、五彩泡、雨点斑、紫卷云、蓝流纹、唐钧金花等。这类特征,在窑烧时它是运动着的,后因降温而停滞,就象运动场上抓拍照片一样,给人以正在运动着的钧瓷釉面痕迹。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0922/cf4ec4d32d294405bdfc03a04df1b9e2.jpeg
火石红:是指古瓷露胎处显示红色等。个别火石红严重者,也可从胎内爬出釉面达一、二毫米。又分出窑时便有的,称“窑成火石红”;出窑后逐渐形成的,称“后天火石红”。寻找古瓷特征,则以后出火石红为主。一般会出现在器物的凹处丶支钉丶片缝丶吐筋线丶火性土垢上,面上会有金属光泽,这是千年氧化加之火性外吐所致。年代越久远金属光越强。火石红的主体成份是氧化铁红。若瓷质本身的含铁量极低,则不易看到。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0922/563cdf6e9606417dbd488dd78bf9ab48.jpeg
火石黄:精品湖田窑影青瓷、德化窑等是没有火石红的,只有淡淡的黄色,故称火石黄,到目前为止,尚无人著作论及,前辈曾谈及,山阳石呆子认为有必要作传记,故在此多言。湖南电视台《东方寻宝》(一八八七一八二七六二五)火石黄与火石红一样,在放大境下观察,是深入胎骨的。而现代的产品,黄色是扫描涂抹的,浮在表层。古瓷黄色发苍老,新瓷发粉嫩。另外有些古瓷胎正视看不到火石黄,需要强光侧视。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0922/ada240a0369247d2a914fe6afb5c2705.jpeg
玛瑙彩纹:花钧中的一种釉色,象玛瑙彩色纹理,多种色调相间而无主体色,也可以说是五彩缤纷无定色、无定纹。十分罕见。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0922/ce45422a89b34351a5fde2e8d7fc6b89.jpeg
馍头皮:因其窑成依附在素胎表面视之发油亮,很像吹凉风染过喜庆红的馍头皮,故而称之。与后出火石红不一样。馍头皮也只是表面局部有之,且没有入胎骨,显得老气。仿品的火石红有粉质感。两者实物一对比则泾渭分明。馍头皮的下凹处,可找到白色的金属亮点,过度清洗后则会消失。古瓷露胎处必有馍头皮,只是轻重厚薄以及色彩有所不同。精细的明清官瓷和宋代影青瓷、德化窑,有时也会出现浅黄色的类火石黄馍头皮。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0922/07b52e919e614361802d7644a38ee5bc.jpeg
一线红:是指古瓷露胎处显示出红色等。个别火石红严重者,也可从胎上爬上釉面一、二毫米。又分出窑时便有的,称“窑成火石红”;火石红的主体成份是氧化铁红。若瓷质本身的含铁量极低,则不易看得到。
古瓷器鉴赏之陶瓷鉴赏术语图文解析(第三期)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0922/4562a94ec0154d2ba7cebd99e9095516.jpeg
海棠红与玫瑰紫一个理,只是总体上看色红些艳些,少些紫点,蓝点,绿点,构成色彩主体的红卷云偏多。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0922/f3f0e4346b7f4f2fa4640ed9a021ff0f.jpeg
红卷云:与蓝卷云一个理,只是主体呈色为红色。深些,便是紫色,曰紫卷云。所叙几种卷云,有个区别于牛毛纹的特征,牛毛纹是自上而下垂直走势,而各色卷云,是上下左右走势,并有一定的弧度曲线。各色卷云,目前都仿不出来。清乾隆想仿也没成,只有特别明显的线条感。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0922/c806a13439654902812a89e16d8b5b0c.jpeg
黄卷云:与蓝卷云一个理,只是主体呈色为黄色。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0922/0ebda1ee39354017bd6ec3aa5272ea6e.jpeg
蓝卷云:在花钧和蓝钧中出现的,一种蓝色的象卷动云彩般的釉彩,紧相伴随的是蓝色活流纹,有动感,每段的蓝卷云的色调其实并不一样,而是多种相似色彩组成,主体呈蓝色而已。有特别明显的线条感。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0922/b7ceef2ba94b4d04a53f818fc7b067a6.jpeg
绿卷云:与蓝卷云一个理,只是主体呈色为绿色。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0922/47d682f5282a4fad9c84c73044b79c9b.jpeg
玫瑰紫:钧窑釉面的一种发色,实由红卷云,活流纹,五彩气泡,紫点,蓝点,绿点,金点等组成。总体上看似玫瑰般的紫色,细究其各部,则另见各色。至今无人能仿出,有记载,此种红釉土在明朝中期已绝。玫瑰紫出现的频率比海棠红高,与铜红釉中的霁红,唐红,朗红一样难烧,一个理。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0922/7c74d0e1750f4927a86884da08aa7e6d.jpeg
雨点斑:钧窑现象之一,釉面有一个个如同雨点的彩色圆斑,是没烧成牛毛纹之故,也没烧成各色卷云之故,类似油滴,但都有动感,都呈老化腐蚀迹象。因其呈亚光故曰雨点斑,而不称油滴斑。无仿。
古瓷器鉴赏之陶瓷鉴赏术语图文解析(第四期)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0922/3da887e05a6f47b196066b6f72fd2980.jpeg
白云纹:是与豆腐花同指一种现象,再经风吹日晒便会转化为龟裂纹。白云纹的边缘没有直线条,都是自然弯曲的和交界不清的。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0922/10d6910c2bd44053b326619baa44c8a9.jpeg
豆腐花:是前人用以此比喻釉、胎因老化而分裂的形态,相似盐卤点豆腐而产生的花形,无法仿。需借助八十倍的放大镜才能观察清楚。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0922/5c925ca9f35148b38d1d36ad3f189c5b.jpeg
活流沟:活流沟在唐花钧和宋钧中常见。因釉厚而流淌,形成象活水流动似的纹,曰活流纹。活流纹经千年风蚀,则顺着纹式走势形成一道道沟,手摸可感知。再风化严重者便是“脱釉”,再严重些便是“脱衣伤”。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0922/b6dd2fb87f6249c08c7b5b8c9066ee5a.jpeg
水流痕:古瓷在长达数百年封闭的空间,其四周的物体挥发的水汽聚集流淌的痕迹富有动感,形成的黄色很难洗净,与土脏气有别。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0922/3c04c6b6381a4a73ae71038bd8939c03.jpeg
唐钧金花:唐代花钧中有一种奇特的现象,会有一朵朵呈放射状的黄花,有金属光芒,而区别于茶末黄花。(一八八七一八二七六二五)分析原因,当是古时釉料中有一种自然形成的特殊矿物,而今找不到原矿,故仿不出来。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0922/fd05b9f359f24522a89fe7ceab94f0a7.jpeg
五彩气泡:花钧釉中一般都会有大气泡,而有些大气泡的呈色是五彩的。不同角度观看则色也不同。五彩气泡破眼的上口边沿色,更是艳丽多彩。若圆球形气眼里显古铜色,此物必古无疑。
古瓷器鉴赏之陶瓷鉴赏术语图文解析(第五期)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0922/b2427ada53e348dc80b10ee3489fbda4.jpeg
地釉变色:瓷为无机物,会变色,解释不通但存在。青花瓷地釉,一般是白色向鸭蛋青过渡。鸭蛋青色,封闭一年色转白;开封三天,色转绿。地釉变色现象,其釉里都会找到一些成蓝色点状的矿料。无仿。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0922/02dfa3a0c0bc4ee5bafe31e19ef7023a.jpeg
发粉:是指瓷器年久风化现象,素胎较明显,表面似乎有粉状物,手拭则无。风化再严重些便是“冬瓜霜”呈象。冬瓜霜现象再严重一些,便就是“脱粉”掉粉、手擦拭之会有粉状物。伴之发粉亦可显示白云纹等。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0922/b7f829cbfde5456784708d0cfbf0dc5d.jpeg
麻脸:是指釉面受到严重侵蚀,显出一个个釉泡坑,活象人类中的麻子脸,故称麻脸。麻脸在宋钧中特多,因宋钧釉中的气泡特大。(一八八七一八二七六二五)有麻脸的一般是厚釉的低温的高古陶瓷。一般麻脸的大破泡眼的边缘有棱有刺,球形洞眼内会有臭干黑或陈附迹,不规则的洞眼内会有珊瑚石景象,珊瑚石最怕酸咬。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0922/956c429f1d594246a0b5dfc02f695f44.jpeg
石榴红:指北宋晚期钧窑系中的一个品种,特征是釉色窑变似成熟的红石榴,绿红白三色自然过渡,其蓝色极少,绿色偏多,故名石榴红。石榴红钧瓷伴有脱釉、翘翅、开芒等现象,其数量并不少,也许是因为属于民窑的缘故。其以陈设瓷居多。若是经水泡水洗,就会发现其吐白浆现象特严重。器形为北宋晚期,极类宋官钧瓷,造型优美奇特。胎色白灰黑均有,泡小且多。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0922/80fed2effc3a4920ad84678aa29a681c.jpeg
脱釉:是指釉面老化,一洗即成小片状脱落。非人力所为。因其脱釉的断裂处常出现崭新的断口,易被人误读。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0922/9668898f091a4f14af4df7b02f775a2f.jpeg
针状芒硝:出土瓷不洗不动,阴干一月后,会生成针状芒硝,唐之前陶瓷为最显。

臭干黑:是指腐败的有机物沁染了古瓷,多数表现在素胎、破泡处。经长期水泡,
会发软,涨大,而被洗掉。新旧器物在放大镜下有区别:臭干黑无定形,河塘泥
有土粒。特别是微破泡里钻进的臭干黑,是需上百年才能形成,一般是出现在明
之前的古瓷上。清三代的瓷上会很少,用放大镜寻找,也较难。晚清的只有在
欠火的低温瓷上,才能找到一点点。

风化老气:陶瓷年代越久越老气,风化程度上有所差异。特别是在伤痕处、裂片
处、素胎处表现明显,色彩向黄黑色转变,质地始发疏松。在釉面则是呈现亚
光。其实众多的古瓷特征,都具风化老气之征。

破泡:指釉面的气泡因年久风化、硅胶化,经清洗摩擦而产生的破裂,一般釉面
损伤太严重时,才见到中下层破泡。(一八八七一八二七六二五)宋瓷上会有此
现象,如在破泡里找到臭干黑或黄水斑,就可判定为古瓷了。另有一种叫冰裂
泡的很神奇,气泡的顶端呈放射性的冰裂,难仿。

破泡眼:釉面大泡破裂后出现一个口小内大的洞。不同于棕眼,破泡眼是呈园球状的洞。
破泡眼内,常钻有陈附迹和臭干黑或黄水斑。

气泡壁色。清三代之前的古瓷釉面通常都会发现破泡,必定会观察到气泡壁色。上溯到明
代前破泡应更多,就连北宋柴烧影青瓷上也可找到。要注意其疏朗的大气泡在下层,大泡
没破而微小气泡却有破。

气泡眼:在窑里烧造时形成,泡里气跑出,而釉面不收缩,外呈圆形小口,内呈球形大
洞,明显区别于气泡坑、缩釉气眼、缩釉棕眼。古瓷的气泡眼、缩釉气眼、缩釉棕眼
等,内里是漆黑的,少部分具古铜色。
古瓷器鉴赏之陶瓷鉴赏术语图文解析(第七期)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0924/7a1111539f98480e85cc224f0e412311.jpeg
活流纹:北宋钧瓷特有的现象,似流水又似流沙;活流纹中的色彩绚丽,看上去美而
诱人。后人仿的活流纹太粗犷,只造出牛毛纹。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0924/b380b022ca194fd79b9b81dcaf76a0df.jpeg
火石金丝:明之前的高古陶瓷会有此现象,即在金丝片缝上又泛吐火石红,也就是在
金丝上又生成红色的吐筋线,很结实。目前虽无学术著作论及,目前虽然有仿,但仿
者水泡手擦后,即掉。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0924/d9711348107c4a608c4ceda017bc0ffa.jpeg
牛毛纹:象粗牛毛一样的流淌纹,有动感,但不及活流纹艳丽。各个时期的牛毛纹,
也各异。难仿。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0924/f33fb97c9a3949c0b91f97ab2ec53f7e.jpeg
泡黄浆:宋官、哥瓷在清水中泡上一天水会成黄色混浊,如黄釉官、黄釉哥、辽黄釉
更显。疑是金丝与黄釉中的铁氯化合物被水解。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0924/166e6c32d49444c087e3176fb781ea03.jpeg
泡青浆:鉴定北宋天青釉专用术语,该瓷浸在水中清洗,水会微显天青色,水变浊
如浆。与泡黄浆相关联。这是千年自然老化形成的特征。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0924/e71944d6dbf64a98a91c6a320abfa1e4.jpeg
气泡坑:钧窑釉面气泡里的气,因高温跑出继而缩釉,缩釉中央留下一个小坑,
曰“气泡坑”。桔皮纹由小气泡坑组成,与此有明显区别。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0924/3ddd6affe81c45ec9b60a7571ed132bc.jpeg
鳝鱼血线:又称官窑红线。已有名家名著解释。在此补充的是:鳝鱼血线下,必是
紫金土细浆包胎坯,火石红从片缝中吐出,而片缝呈红色,通称鳝鱼血线。明显者
会出现红色吐筋线。前人非常看重鳝鱼血线,知是官窑重器。近二十年来从各种
媒体上得知,红线官窑现在面世的也不少。可能与古老城镇进行扩大建设有关。
鳝鱼血线,比较稀疏,没有见到线条密集者。
古瓷器鉴赏之陶瓷鉴赏术语图文解析(第八期)
不仅是历史
冰花破泡:指的是高古瓷的一种破泡现象。玻璃釉下的大气泡,在欲破之前,先在
气泡的上出现欲破没破的冰花开裂现象。此冰花如同冬天气温零下时,在玻璃窗户
上冻结的冰花一样。以气泡中心为起点,向四周开裂,每朵冰花比气泡略大一些。
在石灰釉上最为突出。若是冰花破泡里钻有臭干黑或黄水斑,则就不能称冰花破
泡了,就应直接称破泡了。冰花破泡的现象,并不容易见到,它必须是在保存的
比较好的出土瓷上才能找到。
活芒片:开芒片后,片隙里进了脏物,则谓死芒片,不会再开闭。活芒片是干净的,
再经水泡,可重新开闭的
开芒片:指出水后,釉面重新开裂,裂片翘起,手抚如触芒。个把月后,又自行关
闭,如平面。复置水中数年,再拿出,又会开芒片。以临汝瓷,冰瓷为最。
破泡气眼:钧窑、花钧里常见。釉下大气泡,因历经千年腐蚀风化,气泡中心釉薄
处,率先破裂。显示出球状洞眼,古瓷洞眼里漆黑,常有臭干黑集聚其内,或有
百年陈附迹钻入。
起翘翅:指釉面开裂,收缩,边缘向外翘起,如鸟翅。古陶瓷特征,常出现唐以前的陶
瓷上。难仿。
缩釉气眼:在窑里烧造时形成,气泡里的气跑出,继而釉面收缩。外呈圆形小口,内
呈球状大洞,区别于气泡眼的是:外小口四周有明显的缩釉。古瓷的缩釉气眼内漆
黑,或在外口显冬瓜霜,或在外口显黄色小斑点,洞口大点的,可查到百年陈附迹。
吐筋线:低温瓷开片后在片缝上会生长起一道隆起的线,不同的胎质则色不同。古
瓷出土后也会逐渐生成吐筋线,但要在片缝的基础上形成,并且需经过几十年的
风吹日晒。
五彩发朦:明末清早期的五彩瓷器,经久岁月出土后,釉表面经岁月腐蚀会呈现
“发朦”的现象。
古瓷器鉴赏之陶瓷鉴赏术语图文解析(第九期)
1/7 火山岩浆图(火山纹): 这种气泡现象在前面已经多次提到,它看上去就像火
山爆发时奔流而出的岩浆。这是釉面的气泡历经漫长而缓慢的氧化过程后形成的,
土水沁的氧化都有可能形成这种气泡现象。由于这种现象的出现是一种氧化、
再氧化过程的积累,目前药水氧化还未能。
2/7 水滴落花纹:这种气泡现象看上去像一滴水落在了水面,溅起了一圈涟漪般的
水花。它也是由一种特殊的烧制工艺形成的,目前在仿品中还未发现此典型水滴
纹。因此,出现水滴纹的也可视为真品。
3/7
斜开片:开片有直开片、斜开片、大开片、小开片等几种。斜开片是汝、官窑
重要的外观特征。斜开片形貌多变的原理与釉厚有关。断面观察的结果表明,斜
开片把釉层一分为二,一半锐角,另一半成钝角。当光线以合适的角度照射到
斜开片上时,锐角的尖端部分由于釉层很薄,故色调比周围的其它部分明显
较浅,结果就形成一条宽度约为0.5~1毫米的接近无色透明的白边。
/7 蟹爪纹:较多的出现在汝瓷上,是釉面开裂,裂缝上串有多个小气泡,后又被污染
成黑色,故形象地称蟹爪纹。难仿
5/7
鱼鳞纹:属于是斜开片的一种,透明的较薄的片纹,因象鱼鳞一样细薄故称鱼鳞
纹。此处要补充的是现代仿品釉色发浊,达不到鱼鳞之美称。另有蝉翼纹与之一个理。
6/7 钻石包珠纹:它是釉面被氧化后的一种现象,就像一堆钻石中包着一些宝珠。钻
石是被氧化的气泡,宝珠是还没有被氧化的气泡。目前造假者有一种技术已经可以
7/7 蝉翼纹:是斜开片的一种,透明的较薄的片纹因象蝉翼一样细薄,故称蝉翼纹
,此有名家讲解。现代仿品釉色发浊,达不到蝉翼之美。
古瓷器鉴赏之陶瓷鉴赏术语图文解析(第十期)
数以百计的故事
白片缝:唐宋古瓷中常见。因受水土沁染,开片处经千年风化腐蚀则顺着片缝的
走势形成道道白线,风化严重者便开始“脱釉”,再严重些的便形成“脱衣伤”。
色的,后因污染才有色。冰裂是经历若干年才形成,现若将宋官冰裂瓷放在水里
三五年后再拿出来经太阳暴晒,必定会开出新的片纹。
朵朵梅花,花朵中心花蕊部分不开片,只有点点气泡坑,而且整个釉面,又由数
朵分布等称的冰裂梅花组成。大件是大朵梅花,小件则是小朵梅花,整个釉面
显得和谐适中,美也,妙也,神奇也。今日的工艺冰瓷也有冰裂梅花,但艺
术性相差太远了,可能是制作者没有见过宋官瓷的艺技顶峰的古瓷奇芭——
冰裂梅花。
瓜籽片:与鱼籽纹、碎米纹、龟裂纹相关联,表示开片的大小如瓜籽,汝窑天青釉中
最常见,古瓷片缝大,缝色多种多样,而仿者基本是一色的(交流:18871827625)
。加之,再运用其它的鉴定依据,就不难辨认了。
蓝点:唐蓝花钧、宋钧天青釉、鸭蛋青地釉等,绝大多数都可在釉里面找到蓝色矿
物点。凡是有蓝点的釉面均会变色,长期避光色转淡,日照色变深。观察角度不
同而色不同。按前人所说内含玛瑙汁。值得注意的是,明前以及部分清三代的
青花,也会变色,以苏麻离青物料为最明显。
碎米纹:裂片大于鱼子纹,而小于瓜籽片。有仿制品只是缝色有差异。碎米纹又与瓷
器的品种有关联,如它常出现在白汝瓷上,若出现在天青汝、官、哥,那或许就错了。
鱼籽纹:形如鱼籽的裂片,片小间隙大,色黑,难仿。
古瓷器鉴赏之陶瓷鉴赏术语图文解析(十一)
了解汽车王
缝串黑珠:类似汝窑的蟹爪纹,在湖田窑、影青影黄影蓝瓷中多见。这类瓷本身是不该开片的,
但受见天、急干片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一些不规则的片缝。又因釉里小气泡特多,经片缝渗
透污染而变黑,故称黑珠。黑珠是有机物污染,色不尽相同,有的竟现五彩光,而新品是一种
纯黑的色调。
管状线缝:北宋官钧次品瓷中最显著,线缝粗大直长,两侧光滑整齐似铁管,目视有,手感无。
花钧与民窑钧则细些。唐花钧也有,但更细些。管状线缝中会有金属光,也会有一段段的金属
似的管线。另,北宋官窑铁线碎瓷也见有,但管线更细。宋后绝迹。至今没有名家名著论及,
也不被世人知晓,四十年前,老师传授,在本土只有山阳石呆子一人好奇聆听。
龟裂纹:古瓷龟裂纹片缝大、色黑,以汝瓷为最显著。缝色是窑后形成的。千年前形成的,必
有管状片缝迹象。近百年面世的多无色。
黑片缝:目视感觉片缝被污染成黑色,放大镜下则是黑色为主,另拌有紫黄色等。湖南电视台《东
方寻宝》(一八八七一八二七六二五)黑片缝与宋官宋哥的铁线是两码事,铁线是出窑时便有的,
黑片缝则是经若干年的污染后才形成的,仿者缝色只见黑色,不见其它彩色。
红片缝:含铁较多的瓷,片缝呈红色,理与火石红同。
黄片缝:含氯铁较多的瓷缝呈黄色,也有同一件瓷上呈黄片缝又呈红片缝的现象,当与其千百
年所处的环境差异有关。
古瓷器鉴赏之陶瓷鉴赏术语图文解析(第十二期)
古瓷器鉴赏之陶瓷鉴赏术语图文解析(第十三期)
果酱师家蕉
冬瓜霜:这是古瓷千百年自然风化的现象。试将古瓷洗净,放在封闭的玻璃罩里,时两个月,
便可感到瓷面上生有一层霜。旧仿品也会有冬瓜霜,那是偏黄色,出窑年代不多火性特重,
与古瓷的白色冬瓜霜有差异。
返铅花:汉唐至明清的黑釉面上都会出现。因黑釉里含铅较重,年代久了会在表面出现返铅现象。
因返铅面积呈现小点状,较为分散,边缘不规则象小花朵,故称返铅花。放大镜下观看有立体感
,象浮在釉表面一样。古瓷返铅花的重要特征是边缘分界清晰,呈白色玉石光。作伪返铅是成
片的,色泽显得暗浊,边缘有模糊感。古瓷返铅花釉面无酸蚀,越模越油亮,伪作有凹斑。
急干片:古瓷出水后尚未完全晾干,便遭受风吹日晒,不该开片的瓷器也会开出片来,但因是同
时紧急干片,故片纹色彩一致,缩缝小。
辽灰钧:辽钧瓷的管状线缝细、开片少,大气泡很少,所以釉面的损伤程度相对轻微。但是辽灰
钧失透严重并发乳浊。故曰灰钧。五代时期的釉面就明亮的多了,辽钧与宋钧相比更加显得灰
暗,甚至不如金钧明亮。
石花斑:通常在唐宋时期的青绿釉上能见。由于出窑年代久,肉眼看到的雾状膜皮有如结了冰
霜,放大镜下可观梨花结晶群,状如石花斑。
脱粉:是指陶瓷表面,因长年风化,经清洗抚摸有粉状物脱落。比脱粉轻微些的是发粉,一
般只出现在高古瓷上,明清五彩、粉彩只是发矇。
古瓷器鉴赏之陶瓷鉴赏术语图文解析(第十四期)
钓徒反鹰咪
般是指有机物的痕迹。如衣服的陈迹,食物的陈迹,以及腐坏的纸张和毛发等。
黄袍透骨斑:是说黄水斑痕从外向内渗透胎骨,其内侧也出现了相应黄斑。遇到黄袍透骨斑
不要轻易擦拭的,避免损失宝相。黄袍透骨斑的发粉轻微。黄袍透骨斑,如没二百年和特定
封闭环境,它是形成不了的。
青釉缩斑:汉晋隋青瓷的一种特征,其青釉会有团团的收缩斑。真品或因当时的生产能力欠佳,
在窑里烧成时因物以类聚的缘故而向中心聚合,形成缩釉斑点,以西晋青瓷为典型。而现代
仿品是在施釉前先特意点缀斑点,不自然。真品的青釉缩斑不耐水洗,稍微擦洗就会有脱粉
现象。青釉缩斑在当时是一种缺陷,缩斑之间的过渡手感平滑,而伪仿者会在中间摸出坎棱。
吐白浆:指将高古瓷浸泡一天取出后,在水汽欲干之际,会在窑裂、气孔、棕眼、气眼等处
吐出白色的浆水,水汽干透时则不见,湿之又显。此特征在北宋钧窑系中的民窑产品上常现。
明以后的瓷上尚没发现。
阳光斑:因阳光斑要有十多年时间才能形成,并且阳光斑的老气特重。而黄袍透骨斑的瓷出于
封闭的干坑或入土两百年以后遭受破坏的老坑。作为细瓷器皿就是实用瓷也绝无粗货。通常
有后的瓷后代兴旺。若是无后的瓷,或有惊天地恸鬼神的人物传记。
陈酸斑:长期受酸的有机物浸染而形成的斑,斑痕深入胎骨,坑洼边缘有锐角。而仿品的酸
咬斑是急拿,糊感只停留在表面。
古瓷器鉴赏之陶瓷鉴赏术语图文解析(第十五期)
情感时球说
气孔老气:古人制瓷在封闭式中空瓷上常钻小气孔,以避免烧窑时因膨胀而裂瓷。通过小气孔向
内里观察,新瓷白净,而古瓷内却发黄褐或灰色,甚至还保留有经年的陈附迹。有些古瓷还可看
到针状芒硝、古瓷霉斑、火石红或火石黄等风化迹象。所以若说气孔有老气,便大致可认作是古
货了。
土香气:是指古瓷在地下若干年,水温之则发出所吸入的土里的气味。因地下环境各异而土香气
也有别,出世百年都可闻到。而干坑或烂坑出的,则又是另外的气味。不同的气味,可判知出
土时的大概地理环境。